Toggle navigation
臺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
:::
關於台江分校
臺南市社區大學
創校緣起
影音分享
台江臉書連結
聯絡我們
重回村廟論壇
台江在地論壇
第一屆重回村廟
第二屆重回村廟
第三屆重回村廟
第四屆重回村廟
第五屆重回村廟
第六屆重回村廟
第七屆重回村廟
第八屆重回村廟
第一次《台江文化會議:在地發聲》
第十屆重回村廟
第十一屆重回村廟
台江社區學習報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第九期
第十期
第十一期
第十二期
第十三期
台江人地方報
001在地人的消息─台江散步,街頭巷尾的小攤滋味(上)
002在地人的消息─台江散步,街頭巷尾的小攤滋味(下)
003在地人的消息─台江土地會黏人
004在地人的消息─台江廟公臉譜
005在地人的消息─重回箔仔寮吳的尋根之旅(上)
006在地人的消息─重回箔仔寮吳的尋根之旅(下)
007在地人的消息─來廟口,看書真有趣
2015夏季報
2015冬季號
2017冬季號
公共參與活動
學習節慶化
敬老日
孝親日
擔水節
班級與社團的社會實踐行動
行動教室
廟口講座
公民小聚場論壇
台江公民行動
台江文化季
青春夜行
愛鄉護水
保生健康促進中心
台江社區博物館導覽手冊
台江民俗文化數位教材
台江流域學習中心
創藝線上藝廊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所有書籍
「第七屆重回村廟」目錄
MarkDown
文化治理與社區參與
論壇議程
文化治理與社區參與
公共建築的參與與可能
台灣社會民主化歷程中的社區參與-1
台灣社會民主化歷程中的社區參與-2
台江文化中心的倡議
翻轉價值 協力實踐
台江文化中心--台灣新民主時代的文化中心
文化權利的多重性:爭辯、限制與可能-1
文化權利的多重性:爭辯、限制與可能-2
文化治理的可能與挑戰
台江流域學習行動
海尾寮 寮不了 以地圖發現家鄉,海尾寮環村綠道地圖繪製之研究 -1
海尾寮 寮不了 以地圖發現家鄉,海尾寮環村綠道地圖繪製之研究 -2
嘉南之美,大圳之眼-1
嘉南之美,大圳之眼-2
舊聚落新視界 俯視總頭悠活綠廊
兩河流域的適外設計
老公親◎新鐵人
環村綠道,台江流域專題研究的可能
陪伴孩子,看見台江學子改造家鄉的能力
海尾寮排水台 17 線上游段整治
營造台南山海圳綠道 嘉南大圳水岸再生
台江流域研究,打造水水家園
公民參與及公共治理如何可能? -1
公民參與及公共治理如何可能? -2
台灣社會民主化歷程中的社區參與-1
第七屆重回村廟 ======= 公共建築的參與與可能 ─從《打造台江公共建築》教學行動來談文化治理 李慧玲/台南社區大學藝術美學經理人 文化治理一如社大教學行動,如何由下而上,如何促進公民參與呢? 其實在社區地方,要花時間去陪伴學員鄉親,累積感情,慢慢地方鄉親就會 相挺你來做一些事情,教學者在社區混久、蹲久了,更能知道哪些地方需要什麼 樣的文化資源,哪裡找人、材料在哪裡,什麼人才在什麼地方,以及這些資源怎 麼引進來。 一開始我會仰賴很多老師幫我做技術整合的位子,不過,不管我請哪些老師 到台江,身為學程經理人,我都會在現場,我會以助教的身份長期帶這門課,因 為有些老師,沒有辦法蹲點,我就是那個蹲者,我最了解居民的狀態,也了解社 區的政治狀態,我們今天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我最清楚資源在哪裡。我一來可 以跟在地文化工作者討論、調整,二來我在跟公部門對話後,可以轉譯公部門的 語言跟同學討論。透過台江的社區行動經驗,打開靈活切換資源的整合能力,同 時也創造一個開放度.... 廟宇就是在地生活領域的文化中心,也是討論公眾事務的地方,它就是民間 版的文化中心,但是,我覺得「文化」講得太多了,現在要做的是文化治理的基 礎工程,但是最終我們還是會回到「限制面」,就是面臨「環境的問題」,就是當 我們的生活圈已經是淹水或空屋閒置,要如何談什麼是美好的文化?對我來說, 這個東西是假的,所以這幾年我拼命從在地進行課程連結社區行動,鼓勵同學老 師要正視文化環境出了什麼問題,也希望班級可以自己去倡議,倡議自己關心的 文化議題,與外界對話,從下而上,發展文化治理的行動。 比如說,台江早期的車鼓文化,有沒有可能與現代舞進行新舊融合,便找了 校本部從英國留學回來的現代舞老師進來,新與舊的舞蹈文化結合,那她就帶出 了一個特色,融入現代舞的放鬆精神,或用較不同節奏的方法,帶領發展在地的 車鼓舞的新形態。當然,因為車鼓是兩個人,像泰國舞一樣前後,加入新的東西 的時候,就得同時去面對學員不適應的問題,就要處理他們的情緒,這是講師在學校內教學很難想像的事,所以,也考驗社大講師的教學靈活與適應性。 又或者,我們在台江推動新生活美學運動,有堂「一起打造社區花園」,授 課的陳建明老師剛開始進入,就起身來做示範,做社區花園需要先打掃,禮拜日 七點就來社區,跟同學一起打掃,在地學員看到外地的老師也來幫忙社區事務, 也被激發出熱情與動能,講師也因為在社區教學久了,明白在地文化發展的問題, 就知道自己的專業能力,要如何去發揮,所以也才能進而開設「台江生活美學運 動」課程,引導同學如何將生活裡的東西組織起來,轉成意象,再轉譯建構成「台 江美學」,連結生活與美學。 台江分校與海尾朝皇宮推動大廟興學課程,師生大多會試圖去記錄體驗在地 文化,像攝影班也是,因為他們長期在記錄著台江廟宇的文化及生態,所以就想 要提議發展「台江之美」的臉書,出版台江之美明信片,推動台江文化經驗交流。 我自己則是規劃「一起來蓋台江公共建築」這門課程,企圖將上對下的專業 知識,下放到常民生活,催生參與式公共建築,實踐文化治理、參與式藝術行動 的理想。 台江文化中心是台江地方鄉親所催生,催生了十年,地方鄉親很清楚知道自 己要什麼,可是遲遲都沒有動工,過程中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每次去看很多公 共建築案例,也發現上這種對下的關係,個人在南藝大建研所進修,強調參與式 建築的理念,也會思考如何把一些新的公共建築視野,帶進來台江社區裡面。 所以那時候個人的想法就是,要怎麼樣創造一個社大、居民跟政府的三方對 話的公共建築參與機制?個人便從關心台江公共建築開始,我們的課程叫做「一 起來蓋台江公共建築」,「蓋」的意思不只是在說我參與,透過談台江要蓋文化中 心跟國家公園,激發地方居民發現自己可以扮演什麼角色,因為使用者是自己, 應該要發聲,不應該只是讓建築師、公部門來告訴我們,地方有地方的自覺,當 地方鄉親有這種自覺意識的時候,開始有環境覺察那種敏銳度,公共建築的議題, 漸漸會有更多人去注意,同時間也因為一同來大廟上課,共同發現與學習到底什 麼叫「台江意象」,建築師是怎麼做功課與想像台江意象。 學員對我說,「我對公共建築只知道那不好,就是髒」,可是他沒有想法,但 是上過課後,就會開始討論,就知道怎麼改。也因此,有另外一位學員跟我說: 「慧玲,你知道以前我就覺得那個空間就是不好,可是我說不出怎麼樣的狀況,可是現在我會有想像,知道可以怎麼做會更好。」我知道他有想法了,就會需要 有人給他支持,而且需要有人跟他一起討論。 重點來了,就是我們怎麼把人群聚在一起,其實這就是「人」轉變的開始, 前端要有認同的過程,不管認同單位、學校、甚至是某一個區域,都是需要時間 點的。 所以這兩年的時間,我們這一班跟公部門辦很多社區說明會,我們會跟公部 門對話,甚至我們辦活動的時候,跟建築師借模型,讓同學去跟鄉親解釋台江文 化中心要怎麼蓋,要蓋什麼?跟建築師討論地方的想法,那個過程中有很多磋商, 但是不見得成功,因為事實上我們沒有說服建築師,了解我們想要什麼,可是我 覺得對大家來講,在這個過程中,同時在提升同學對公共空間的敏銳度跟想像, 個人覺得這就是空間解放,因為其實我們想做的就是怎麼把專業語言,從專業知 識者,下放到常民裡面去,這是文化治理的第一步。
:::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
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5年01月10日 05時17分
50
優
空氣質量令人滿意,基本無空氣污染
各類人群可正常活動
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