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臺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
:::
關於台江分校
臺南市社區大學
創校緣起
影音分享
台江臉書連結
聯絡我們
重回村廟論壇
台江在地論壇
第一屆重回村廟
第二屆重回村廟
第三屆重回村廟
第四屆重回村廟
第五屆重回村廟
第六屆重回村廟
第七屆重回村廟
第八屆重回村廟
第一次《台江文化會議:在地發聲》
第十屆重回村廟
第十一屆重回村廟
台江社區學習報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第九期
第十期
第十一期
第十二期
第十三期
台江人地方報
001在地人的消息─台江散步,街頭巷尾的小攤滋味(上)
002在地人的消息─台江散步,街頭巷尾的小攤滋味(下)
003在地人的消息─台江土地會黏人
004在地人的消息─台江廟公臉譜
005在地人的消息─重回箔仔寮吳的尋根之旅(上)
006在地人的消息─重回箔仔寮吳的尋根之旅(下)
007在地人的消息─來廟口,看書真有趣
2015夏季報
2015冬季號
2017冬季號
公共參與活動
學習節慶化
敬老日
孝親日
擔水節
班級與社團的社會實踐行動
行動教室
廟口講座
公民小聚場論壇
台江公民行動
台江文化季
青春夜行
愛鄉護水
保生健康促進中心
台江社區博物館導覽手冊
台江民俗文化數位教材
台江流域學習中心
創藝線上藝廊
登入
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
所有書籍
「第四屆重回村廟」目錄
MarkDown
社區社會有我同行 --專訪全促會理事長張捷隆
公共建築見學,為家鄉蓋一座學校 ─第四屆重回村廟論壇議程
走吧!台江公共建築運動/吳茂成
從宜蘭,看見公共建築的價值與希望 ─為台江公共建築運動發聲/吳茂成
期待從宜蘭借「他山之石」,為台江文化中心興建奠基礎/林冠州
文化,需要經營 ─王秀眉,溪口鄉文化生活館的在地推手/吳茂成
社區設計的理念與實作/劉可強教授
社區社會有我同行 --專訪全促會理事長張捷隆
從村落美學到藝術家微型藝術文創/林秋芳
第四屆重回村廟 =======
從村落美學到藝術家微型藝術文創
宜蘭縣文化局長、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
秘書長
/
林秋芳
**
前言
**
台灣底層生活文化長期缺乏了對傳統美學的自信,造成了國人長期以來
美學觀的薄弱,在西化與現代化的衝擊之下,導致不中不西不傳統也不
現代的尷尬立場。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形成了台灣鄉鎮普遍美感價值
低落。而十餘年來,政府大力推動公民美學或生活美學,文化政策的提
倡促使美學在基層發生,落實到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之中。
2009
年
8
月在宜蘭縣礁溪鄉舉辦的「礁溪
‧
桂竹林國際藝術創作營」,
具體呈現了藝術與在地民眾的連結,以及如何透過國際藝術創作營的形
式影響基層民眾,啟發社區民眾的美感自覺。在藝術家扮演美感貢獻角
色的同時,藝術真正貼近了基層生活。且透過民眾一起動手進行藝術活
動與設置,更能有效地改善目前台灣基層文化大多缺乏美感營造的狀況
,並提昇公共環境的品質,也進一步啟發民眾的美感價值,真正落實了
「基層美學」。
**
策展動機與契機
****
—
****
返鄉與藝術大夢,啟動創作營的能量
**
亞洲正在蛻變,高度快速的經濟發展,勞資與婚姻交流造成的人口移動,
世界人文經濟版塊從西方向東方移動,從國與國之間、從大城市到鄉村
,人民的生活、人文、藝術等內涵與發展形成蛻變的契機。在這樣的氛
圍之下,我與馬來西亞的藝術家
Ng Bee
及越南的
Trinh Tuan
共同發起了
亞太藝術聯盟(
Asia Art Link
),希望透過創作營以及展覽活動的舉辦,
彼此切磋交流,建立非商業考量具理想性格、表現傑出的亞太藝術家之
間的藝術交流平台,未來亦將以亞洲為主體,聯結歐美等其他地方的藝
術家加入各種交流活動。
年初我與外子陳永模帶著孩子搬回到故鄉礁溪定居,往昔桂竹遍佈的舊
村變化很大,小時處處可見的桂竹近乎消失,被一棟棟水泥屋取代,今
昔對照、近鄉情怯,想為村莊做事的念頭再度湧上心頭。女性的身體透
過婚嫁而移動,曾經離家三十年再度返回家鄉的際遇,是傳統社會少見
的。在因緣際會下,我回到了原鄉終老,在這樣的際遇下,我不禁思索,
女性移動對於村落基因改造所能迸發的火花?而以桂竹林村民地主農場
改建後的新社區,一半為台北及外地移民與礁溪在地住民間的互動又會有
怎樣的可能性呢?
我回想起
2008
年
12
月,與陳永模代表台灣藝術家參與馬來西亞「沙沙蘭國際藝術創作營」,活動期間,村民與藝術家交流,各國藝術家一起生活一起創作,並且分享觀念,這樣如同同事、伙伴般的關係讓創作有了新的動能。法國有個亞維儂,台灣也可以有個桂竹林藝術節呀!我心想。
**
當代藝術與在地生活融合的可能性
**
藝術融入生活的創作型態在國際間已多有前例,越後妻有的大地藝術
祭將藝術融入居民跟土地的概念席捲全球藝術界,而這也正符合本次
的策展理念。從村落出發,希望透過國際藝術創作營能啟動社區家庭
美術館的概念,讓家家戶戶都是一座小型的美術館,讓國際藝術在村
生根。
透過舉辦國際藝術創作營,
**復育桂竹林,讓藝術進駐村落**
,來台藝術
家與村民於舊村與新村種植桂竹,並動手創作以竹藝設計來美化村落
,此外畫冊的出版豐富了村民的生活美學知識。其次,本次活動啟發
了村民與礁溪國小學童的藝術創作或藝術欣賞,也讓民眾開始了解
**推****
動家庭美術館、培育文化藝術種子
**
的目標,希望透過家庭美術館的推
動,能建立起礁溪溫泉藝術村的雛形。
而於
2009
年
9
月
1
日
起,在台北
101
大樓觀景台展出的「亞太國際藝
術特展」進一步將在礁溪參與創作的國外藝術家介紹給台灣民眾認識,
對於已經接觸國外藝術家的當地民眾而言,也因此更感親切。在交互
影響之下,讓大家接觸到國際性藝術家以及作品,也將生活地方的美
與特色傳達到國際間,達到
**增進國際當代文化交流,提昇礁溪文化觀****
光深度
**
的效益。
透過創作營,希望不只打破藝術的界線,為台灣發聲,也讓居民能親
身體會藝術創作,讓藝術真正與土地產生關聯,展現藝術與土地的生
命力。從創作營出發,連結村民的情感,進一步讓藝術進入村莊,形
塑出桂竹林在地的村落美學,實質造成藝術跨界的嶄新可能性。
**
讓藝術進入社區的方法
**
在活動的設計規劃上,希望透過**藝術創作**、**經驗分享**、**社區交流**、
**
展覽
**
四大主軸,以參與、體驗的互動設計,進一步能發展社區創意產
業與生活美學,並策辦相關活動。藉由活動建構村民與藝術之間的交
流平台,以多點多面向的活動類型,呈現廣度與深度的豐富活動內涵。
邀請亞太藝術家來台交流,體驗礁溪的好山好水,並與當地藝術家
交流,以國際藝術創作營的方式來進行活動,更引進在地社區文化
的表演活動,於
8
月
22
日
起展出的「礁溪
‧
在地藝術家聯展」,
達到台灣
∕
在地藝術家與國外藝術家的實質交流;而「桂竹林詩
人
‧
林煥彰詩展」以及「六結村
‧
結婚老照片展」更是貼近了在地
民眾,一是出身在此的國際級詩人,本具話題及親切感,另一則是
自己家中的結婚老照片成為基層美學藝術的一部分,增加了活動的
話題性,也藉此宣傳提升了參與的動機及效果。而國際藝術創作營
最後的作品呈現,也透過展覽方式,於礁溪的湯園社區(創作營成
果展)以及台北
101
觀景台(亞太國際藝術特展)展出,兩地同時
開始展出擴大參觀民眾的認識範圍,持續發酵創作營的能量。
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次創作營的活動均是宜蘭在地人力挺,不僅
是參觀者眾多,在參與面更是全面,真正體現基層美學的社區參
與,也增進當地各社區及村落的聯繫與交流。如「湯園搓湯圓
‧
歡喜迎貴賓」,藉由搓湯圓的傳統民俗文化,在地民眾歡迎國外
藝術家的到來,也藉這個機會重溫宜蘭傳統文化,熱鬧的活動現
場打破了新社區、舊村庄的界線。
在社區歡迎晚宴及村庄晚宴上則是匯集了宜蘭地區頂尖的表演團隊
,一同共襄盛舉,如歡迎晚宴上國際級鋼琴演奏家陳文婉領軍的三
重奏、社區居民林姿瑩、林俊賢、林怡璇的景三子跨領域表演,結
合音樂、多媒體及戲劇的演出讓國外藝術家也留下深刻印象。
壯三新涼樂團的傳統落地掃、蘭陽相褒表演團為創作營做新詞寫褒
歌、礁溪鄉戲曲研習學會的歌仔戲演出、礁溪鄉婦女會國樂團及礁
溪國小國樂團的國樂演出、礁溪鄉長老教會熱力四射的讚美操
……
等等,不只是讓國外藝術家看見國人的熱情,同一活動中如此高密
度、高質素的演出更顯現出宜蘭礁溪在地豐沛的文化藝術能量。
除了表演團體以外,創作營活動主要地點的大忠村與六結村更有許
多民眾熱烈支持活動。如國家交響樂團首席低音大提琴家傅永和,
中斷東京的暑假,回到家鄉為大會譜新曲、教唱。其中弦樂與國樂
的合奏,也象徵了國內與國外、都市與村落的融合。在地攝影家吳
燦興日夜守候活動,進行全程記錄;六結村詩人林煥彰返鄉,透過
活動將文學帶到礁溪國小。
礁溪國中義工媽媽帶領孩子組成導覽義工大隊,讓大多已經離鄉就讀
大學的孩子反過頭來用嶄新的角度認識自己的家鄉,為社區營造埋下
種子。社區新住民利用創作營,向藝術家們介紹的機會深入瞭解自己
現居地的歷史文化與傳統;舊村落的居民搭建桂竹林涼亭迎賓,並且
結合當地特色(桂竹、靈芝)創作戶外裝置,在傳統工法上加添新的
意義,使兩處地景成為桂竹林村的新地標,孕育了更多的故事。
而本次各國藝術家在現地創作的過程,開放民眾參觀,形成一種無距
離的藝術對話,不若畫廊、博物館專業卻有距離感的情況;反倒是藝
術家與參觀民眾實際的對話,連同藝術家駐村期間的觀察,融合自己
的藝術手法以及自己國家的民俗風情,造就出在此次創作營才能創作
出的作品,意義深遠。其中更有在地民眾入畫,以及藝術家與在地民
眾聯手創作的作品。
馬來西亞鍾正山大師創作的百吉圖,與在地義工及國外藝術家共筆,不只留下了過去養雞場的歷史記憶,更為創作營加添一筆佳話。印尼藝術家尼可拉斯的畫作以在台灣街頭遇到的小女孩入畫,另一幅畫作上的中文字更是由參與創作營的工作人員及來訪民眾合力書寫。馬來西亞藝術家謝薏穎的畫作主角是這次協助翻譯的志工林思雨及負責接機服務的黃錦星大哥的女兒安忻,裡頭還有在學校一起互動的學童劉文傑,化身成超人的形象。
**
人力、資金
****
……
****
等諸多挑戰
** **
■
****
主題的命定
**
夢想不會憑空實現,在過程中有諸多問題需要考量,一開始在主題的命定上,為了結合國際藝術與村落,如何勾連國際藝術與宜蘭村落的關係,並帶入活動及往後整體延續的精神主軸,因著慎重,讓我苦思良久,最後終於決定以「村落美學」為主題,不只將美帶入村落,也將村落樸實的美學帶到台灣以及國際間。這是考量到「基層美學」的在地性格與社群特性;能否掌握在地性格決定了生活美學是否真能落實到基層的層面;透過賦予一種共同決定未來願景的社區意識,基層美學才不會落於嘉年華式的歡樂與曇花一現,這是就生活美學,也可以說是基層美學的延續性而言。在這樣的考量之下,「村落美學」方得以成形。
**
■
****
資金壓力與人力動員
**
決定了主題,迎面而來的是龐大的資金壓力,由我個人發起,民間自主籌辦的國際型藝術創作營,邀請了
10
國,將近
40
位的藝術家,經費龐大亟需尋求贊助與人力的動員,但桂竹林村的村莊結構使得一開始的募款的工作步步維艱,而自己已經離家三十年了,在村莊動員上是否會導致無效動員?執行人力的不足,加上工作人員對在地不熟悉的情況下,前期的準備工作格外的艱辛。
所幸,「村落美學」的理念逐漸受到大家的認同,八月初,在活動尚未曝光之前,透過大忠村村長藍信惠以及六結村村長藍三郎的力挺,動員底下二三十位鄰長跟熱心的村民進行了前幾波段的宣傳,也藉此一傳十十傳百,在鄉里中慢慢形成了對於活動的期待與共識,開始了對於推動社區文化來說,緩慢卻切實向下紮根的力量。村民們有的幫忙發派村民週報,預告活動即將開始。有的協助募集物資;有的挽起袖子,重新尋回過去蓋涼亭、疊草埔的民間傳統工法,由再卿叔公跟阿土師帶領壯勇跟婦女一起蓋桂竹林涼亭。在搭建的過程中,吸引了許多村人的注意,也有熱心的村民一起來張羅吃喝,使得日漸冷清的桂竹林村重又搭起人情的溫暖。礁溪國小、湯園社區管理委員會以及竹林養護院率先加入合辦的行列,從舊村庄、新社區到學校,讓亞太藝術得到一個完整的展現空間。在村庄中也營造出一股復育桂竹林,讓藝術進駐村落的氛圍。
**
如何推廣?
**
這次創作營活動特別強調在地動員的力量,透過在地居民的認同,
並且拉攏更多認同者的連串反應中,不只增加了活動的可看性與
成功,更重要的在於這是一個凝聚力量的過程,社區營造必定先
營造人心,透過讓地方人士共同參與這項國際型的大活動,進一
步使在地居民省思自己的居住環境,乃至於生活方式等未來願景,
在活動的參與過程裡,美學、文化、藝術等元素的加入,衝擊了
在地民眾的思維,使腦袋活躍,瞭解新的生活方式的可能,人心
透過這種方式重新連結,進一步加以討論,這也是本次創作營為
何能夠包容入這麼多精彩活動的原因,這都是民眾自發性的參與,
不管是表演團體或是義工。
例如:活動宣傳初期,透過大忠村、六結村兩村村長率先在兩村發
放村民週報,利用全面性且持續性的每週一報,促使兩村居民在閱
讀週報的過程中逐漸瞭解活動的緣起及進展,再加上桂竹林涼亭的
起造,公開場所持續性的搭建過程,引發過路人的好奇心進而探問
,正是以持續性的行動逐漸匯聚人心的方式之一;再者,利用在地
社團擁有固定的集會群眾,往往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理念,在活動
宣傳上發揮了發散式的作用,並且也導入在地社團參與演出提升參
與感,並向國外藝術家展現宜蘭在地文化與活力。如,礁溪鄉婦女
會國樂團、蘭陽相褒表演團、壯三新涼樂團、礁溪鄉地方戲曲研習
學會、礁溪國小國樂團、礁溪鄉長老教會讚美操、竹林老寶貝鼓樂
隊以及礁溪國中義工媽媽等,都在創作營活動中參與頗深。
除此之外,媒體宣傳的手法則打破了在地民眾的疑惑,在一開始許多處於觀望狀態的居民,爾後大力投入活動中,許多都是因為第一波媒體宣傳,講述筆者返鄉的夢想,因而被感動。在進一步對親友宣傳時,也多因為媒體的報導成功的吸引親友,進而一起投入,或者前來參觀。藝術類雜誌,在《當代藝術雜誌》及《藝術家》各有一則廣告,《今藝術》
2009
年
10
月號,刊登潘襎教授撰寫之〈在地文化的生命性
村落美學
—
礁溪
‧
桂竹林國際藝術創作營〉、《傳藝月刊》第
84
期刊登徐惠隆撰寫之〈在桂竹林感受村落美學〉。截至
98
年
10
月
4
日
止,在報紙方面,連同地方頭版總計有
25
篇;網路方面則有
46
則報導。
**
從移動到返鄉
** **
往心靈的故鄉深耕
**
一個人,如果沒有真正離開過故鄉,就不會懂得思念
……
。
女性的身體透過婚嫁而移動,曾經離家三十年再度返回家鄉的際遇,
是傳統社會少見的。在因緣際會下我回到了原鄉終老,在這樣的際遇
下,我不禁思索並且反芻,女性移動對於村落基因改造所能迸發的火
花?而以桂竹林村民地主農場改建後的新社區,一半為台北及外地移
民與礁溪在地住民互動又會有怎樣的可能性呢?
本次創作營結合油畫與水墨,讓東西方創作媒材與觀念產生撞擊,人
與人間的密切交流,在桂竹林形成了一股嶄新的文化氛圍,村民意識
到美學之於生活的重要性,對於社區公眾事務的參與也更加的熱心及
活躍,並且提昇了在地的藝術視野。透過創作營,不只打破了藝術的
界線,為台灣發聲,也讓居民親身體會藝術創作,讓藝術真正與土地
產生關聯,展現藝術與土地的生命力。創作營連結了村民的情感,讓
藝術進入村莊,形塑出桂竹林在地的村落美學,實質造成了藝術跨界
,讓台灣與亞洲、村落與都市相互激盪對話,創造出新的美學感動。
**
後續發展
****
——
****
「村落美學」進行式
**
在創作營結束,創作營開啟民眾另一種互動模式。桂竹林詩社社長林
煥彰帶領村民到詩空間吟詩、湯園社區的民眾也舉辦聖誕變裝秀,與
藝術作品競豔,後續的漣漪陸續擴散,村落美學正在村落間進行著。
而於今年的元月,我進一步帶領村民林阿爽、林惠娜、林淑宜到印尼考察日惹雙年展,這次的主題是「
Jogja Jamming: Art Archives Movement
(雍塞日惹:藝術檔案運動)」。這屆雙年展邀請了在公開招募中脫穎而出的在地藝術家,以及國外長期進駐印尼創作的藝術家共襄盛舉。今年參與這項活動的藝術團體及藝術家多達
300
多個。並且造訪當地的藝術家工作室,並在當地與馬來西亞以及新加坡藝術家會面,利用日惹雙年展這個藝術平台,我與藝術家們又開啟了新一頁的藝術對話。隨後在
3
月,又前往本次創作營最多藝術家參與的國家
—
越南,參訪藝術家工作室,貼近國際藝術。
4
月
28
日
,在宜蘭縣礁溪鄉大忠村與六結村兩
:::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
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5年04月14日 12時10分
70
良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應減少戶外活動
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