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pty Title

海尾寮 寮不了

以地圖發現家鄉,海尾寮環村綠道地圖繪製之研究

海佃國小《小台江讀書會》 / 王之雋、王傳廸、吳定紘、周帛勳

  台南市安南區,古稱台江,面積 107.2 平方公里,最大的聚落海尾寮,一般 簡稱為「海尾」,位在台江西端尾口,是台江內海殘存之名。現在劃分為海東、 海西、溪心、理想、大安、溪墘、溪東、國安、安富、海南、幸福里、海佃等十 二里,其中海東與海西里為海尾舊聚落,本研究主要以海東與海西里為研究範 圍。

  國小五年級上學期國語課本提到,唐太宗李世民多次對大臣們說:「以古為 鏡,可以知興替」。歷經一百多年,台江內海早已由滄海變為桑田,貧瘠的海埔 地已化身為繁華的都會,但身為台江人,不可不知台江事,透過 Google map、 文獻資料蒐集、實地踏查、訪問地方耆老,我們以小組合作、專題學習的方式, 為阿公阿嬤,規劃了一條海尾寮舊聚落的環村綠道,並以魚眼地圖的型式與內涵, 開啟我們對家鄉的世界觀,繪製海尾寮的生活地圖。

  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吃水堀」的歷史意義、「老茨」的型式構造、居民生活 型態的轉變,更深刻體會到傳統與現代、自然與人文原來是緊貼在一起的。藉由 這次研究,我們不僅更加了解海尾寮的歷史文化,更期盼透過我們的研究,讓更 多人體驗海尾寮豐富的在地文化。


研究動機及目的
一、研究動機
  今年四月,我們跟著小台江讀書會,參加 2015 台江文化季─第八屆《大道公生》, 台江遊學行路。一早,二百台單車齊聚海尾朝皇宮廟埕,大家以單車巡守台江的 精神,向大道公祈求台江嘉南大圳早日完成整治,以鐵馬遊台江的方式,認識台 江在地文化故事,一行人浩浩蕩蕩的由朝皇宮出發,沿著曾文溪水患路線,走讀 曾文溪口及美麗的海岸線,全程四十公里。
  活動結束後,我們對於海尾寮有了大略的認識,鐵馬遊學路線中,古色古香的三合院、志榮浮雕社牆壁上的美國隊長…在我們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問起小組 成員,從小就住在海尾寮的甲同學,他對海尾寮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於是,趁 著今年暑假參加台江流域專題研究人文營的機會,我們選定以海尾寮環村綠道規 劃,作為台江流域專題研究的主題,希望能對海尾寮的歷史文化有更深入的認 識。

二、研究目的
從參與中學習,從認識家鄉,發現問題,討論解決方案,我們的研究目的,希望 能夠做到以下幾點:
(一)藉由「魚眼地圖」的型式與內涵,看見家鄉,繪製海尾寮環村綠道地圖, 由近而遠,發現海尾寮與周遭環境的關係。
(二)藉由訪談地方耆老,瞭解居民生活型態的轉變。
(三)認識海尾寮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及人文景觀。

文獻探討 一、海尾寮簡介
(一)位置 臺南市安南區,古稱台江,面積 107.2 平方公里,最大的聚落海尾寮,一般簡稱 為「海尾」,位在台江西端尾口,是台江內海殘存之名。現在劃分為海東、海西、 溪心、理想、大安、溪墘、溪東、國安、安富、海南、幸福里、海佃等十二里(如 圖一),其中海東、海西為舊聚落,其他各里,大抵是魚塭填土開發的新社區, 本研究範圍以海東、海西舊聚落為主。

(二)地名由來
有關海尾寮的地名由來,有三種說法:
1.二百多年前,來自臺南市將軍區的吳姓漁民,來到台江內海捕魚,發現海尾這 處沙洲。於是「將軍吳」族親,陸續來到這裡開墾,因地處海邊,因此取名為「海 尾寮」。
2. 海尾在一百多年前,曾有臺南府城富商吳椪舍來此闢塭開墾,也稱「椪舍寮」。
3.安南區本是台江內海,南邊安平的海頭社為海水之頭,與安平海頭社對望的海 尾,因為地處海水之尾,故稱「海尾」。

二、吃水崛
  臺南市安南區地處臺灣西南沿海地區,舊時沙洲、潟湖密布,三百多年前稱為台 江內海。道光三年(西元一八二三年)夏秋之際,因為連續大雨,灣裡溪(即古 曾文溪)挾帶大量土石,從今日西港大橋一帶,傾瀉而入台江,形成一片海埔地。 海埔地的土質是鹹的,耐旱、耐鹹的菅芒是這裡的主要植物,因此,台江改稱為 「菅仔埔」。
  當時的海埔地大多長著菅芒,只能看天下雨耕種,至於居民的飲水問題呢?海尾 寮居民如何運用智慧向大自然取得飲用水及生活用水呢? 人不能一日無水,海尾寮居民發展「食水堀」儲存雨水或是引用地下水,可說是 社區微型的水庫,這也是早期安南區居民最重要的飲水來源。一九三O年,嘉南 大圳完成後,食水堀也會引水圳水,補充水源,民國五十三年以來,自來水事業 和產業的發展則讓食水堀逐漸走入歷史。目前安南區食水堀尚存者僅餘七處,多 數成為民宅、活動中心......或空地、停車場等。(翁育民,2006)

研究方法與過程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蒐集
(二)田野調查
(三)耆老訪問
(四)拍照攝影記錄
(五)繪製地圖

二、研究過程
(一)根據所蒐集到文獻資料,以及海尾寮社區博物館導覽地圖、google map, 選定走訪景點,擬定社區踏查路線。
(二)實地進行社區歷史人文及自然空間踏查(如圖二),拍照攝影記錄、訪問耆 老(如圖三),了解歷史,發現問題。
(三)以「魚眼地圖」的型式,繪製海尾寮環村綠道地圖。在經過資料蒐集,並 由當地耆老鄭爺爺帶領我們實地走訪並訪問其他的當地耆老後,我們根據所拍攝 的照片及 Google Earth 上的地貌、房舍外觀,採小組分工合作的方式,每個人負 責一部分,逐步完成魚眼地圖(如圖四)。以海尾寮為中心主體,圖案比例依「中 間大、周圍小」的方式,畫出海尾寮聚落及其周遭地景,描繪出海尾寮與外圍世 界的關係。
(四)小組共同討論,以專題研究導向,統整問題,研擬解決方案(如圖五)。


三、研究範圍
由朝皇宮出發,沿著海環街,繞行海尾寮舊聚落一圈。步行路線為:朝皇宮--廟 埕--新豐珍餅鋪--菜市場--7-11--福順中藥房--柑仔店--郭家碾米廠--海東里活動中 心--鄭家老茨--豆花店--代天宮--水圳--魚塭--香嚴寺--海尾寮抽水站--吳家老茨-- 海西里活動中心--志榮浮雕社--可成宅--朝皇宮。路線總長約 2.6 公里。

表一:走訪景點

結果與討論
一、海尾寮環村生活地圖

  我們以魚眼地圖方式,整合社區調查、文獻及耆老訪談資料,繪製完成這分海尾 寮環村綠道地圖,命名為「海尾寮不了」,將海尾寮歷史人文及自然景點,串成 一條可供在地小學進行環境或本土教育的學習地圖,也可以提供市民遊客來海尾 寮「走走聊聊」的社區散步地圖。透過魚眼地圖製作,我們發現海尾寮與台江週 邊地區的地理關係,開啟我們對家鄉不同的世界觀,這份地圖以朝皇宮為中心, 海尾寮舊聚落的東邊是海佃路,往東北可至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環繞在外圍, 山海圳綠道沿著大圳蜿蜒而下,經台江國家公園,至四草湖、濕地,進入台灣海 峽。往西北方,可到達天馬電台,嘉南大圳的支線海尾寮排水線,沿著聚落的北 方,流向大海。

二、海尾寮信仰中心朝皇宮
  老一輩人也稱 為大道公廟,台江十六寮就說: 「安身立命起草寮,地號出名十 六寮…大道公廟海尾寮」,朝皇 宮是海尾寮居民的信仰中心,吳 椪舍來到海尾寮開墾,建公館, 興學堂(私學仔),奉祀保生大 帝(大道公祖),因此稱為「椪 舍寮」。 光緒四年(西元一八七八年)吳 椪舍獻金四十銀圓,與將軍吳墾 首、吳彙營、吳老日等人,發起庄民樂捐,改草寮公館,重建為公茨,後來幾度 重修並更名,朝皇宮現貌為民國六十四年重建的結果。民國六十四年建廟完成, 正式由十柱角頭(海尾舊部落分八柱、海佃路一段分東西二柱)成立第一屆海尾 朝皇宮管理委員會。 海尾朝皇宮奉祀保生大帝(大道公)、南海觀音佛祖、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土 地公)、中壇元帥(太子爺)、虎爺、田都元帥(宋江爺)。海尾朝皇宮所屬團體 有朝皇宮管理委員會、朝皇宮宋江陣、朝皇宮志工團、大海尾文化營造發展協會。 二◯◯七年,朝皇宮與臺南社區大學合作,成立社區大學台江分校,致力推動「大 廟興學」,以大廟當學堂,課程內容豐富多元,廟宇不只是居民的信仰中心,更 是傳播知識與豐富心靈的場域,讓鄉親可以就近學習,還可兼顧家庭,充分體現 了在地學習的精神。這次我們小組參加的人文營,上課地點就是在這裡。

三、吃水崛
這次研究中最特別的發現就是吃水崛了。在還沒有自來水以前,最常聽到居民取 用井水或地下水,這是我們第一次聽到「吃水崛」這個名詞,覺得很新奇。研究 發現,海尾寮以前有四處吃水崛(如圖八),不過現在都已經改建為其他用途了, 分別是位於現在的(1)海東里活動中心 (2) 代天宮的金爐旁 (3)海西里活動中心  (4)可成宅後方的籃球場。

  早期,吃水崛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吃水堀由里民共同挖掘,主要的功能是提 供飲用水及農田灌溉,水源主要是雨水、地下水,或由水圳引水到吃水崛。先民 每天一大早就要到住家附近的吃水堀擔水回家,倒入家裡的儲水槽。經過一段時 間,細沙自然沉澱,才能撈起表面的清水來使用。無論是煮飯、煮開水、洗碗盤、 洗澡...每天都要靠來回好幾次的擔水,才夠一家人用。有些婦人就算懷孕,還是 要挺著肚子到吃水崛擔水;吳伯伯說,雖然吃水崛有貼心的階梯設計,但取水時 還是偶而會跌倒,險象環生。 當年,因為水資源取得不易,居民更加珍惜水源。反觀現在,自來水普及後,水 龍頭一打開就有乾淨的水可以使用,得來全不費工夫,現代人卻不懂得節約用水, 以至於幾乎每年都會發生限水的危機。「飲水要思源」,「有水當思無水之苦」,我 們真的要好好珍惜水資源。 不過,受訪的吳伯伯和吳叔叔也說,除了實用的功能以外,小時候,吃水崛也是 他們遊樂玩耍的地方,炎炎夏日,左鄰右舍呼朋引伴,吃水崛就是小孩子們的游 泳池, 讓我們聽得羨慕不已,住家旁邊就有天然的游泳池,那是多棒的享受啊!

四、海尾寮老茨風華
  這次我們走訪了兩間老茨---吳家老茨(70 多年歷史,如圖九)和鄭家老茨(65 年歷 史,如圖十),兩間老茨都是三合院的型式。經過地方耆老---鄭家老茨的屋主鄭 爺爺的解說,我們對三合院的結構有了更深的認識。

一) 三合院之建築分為「正身」與「護龍」,正身大部分是五間起(吳家老茨是五 間,鄭家老茨則是三間)。門設於中間,廳房正中央是正廳或正身,這是建築組 群的核心,供奉神佛及祖先牌位,是家庭祭祀中心,也是接待賓客的地方,婚喪 喜慶的主要地點。 (二) 傳統民宅風水觀念,左青龍右白虎的定律,以左為尊。依循著左大右小(由 屋內朝外)的規則,正廳的左邊是大房,右 邊是二房。兩旁垂直的屋宇就叫做「護龍」。 豬舍和茅房(廁所)則在離正廳最遠的右前方。 三合院的空間分配充分表達了和諧、禮教、 長幼有序。鄭家老茨在右護龍和豬舍之間有 一片菜園,現在則是花圃和絲瓜棚(如圖十 一)。 (三) 屋宅正身與護龍前面的廣場,稱為「埕」, 又稱「門口庭」,可供休憩或兒童嬉戲,亦因為是五穀收 成時曝曬的地方,所以又稱「禾埕」。 鄭家老茨和吳家老 茨在埕的地方都有鋪設人形磚,磚塊以「人」的方式鋪設, 供人行走(如圖十二)。人形磚的尖端朝向屋內,有歡迎客人的涵義。另外,在埕的側邊有橫向排列的磚塊,專供動物使用。由這些小細節, 可以看出古人對人的尊敬和對動物的體貼。 (四) 堂號:踏查中,我們發現鄭家老茨的正廳對聯上方有「滎陽」兩個大字(如 圖十三)、吳家老茨的正廳對聯上方則有「延陵」兩個大字,在其他規模較小的 吳姓老宅中也有發現「延陵」的字樣(如圖十四)。鄭爺爺說這個叫做「堂號」, 後來我們上網查維基百科,發現堂號是祠堂的名稱或稱號,主要用在區別姓氏、 宗族或家族。來源主要有:地名(一般表示宗族的發源地)、典故(與本族祖先 相關的故事或傳說)、訓詞和祖先名等。堂號除了 在祠堂使用之外,還會在宅院、族譜、禮簿、燈 籠等處使用。

延陵堂:吳。春秋時吳邑,季札受封延陵,今江蘇武進縣地。滎陽堂:昌、潘、 鄭。戰國時韓地,今河南省滎陽、成皋一帶。小地方,大學問,我們又增長了見 識。

(五) 圖騰:吳家老茨的正廳後方有一排綠竹,聽說當時興建老茨時,種植了五 欉刺竹,象徵「五福臨門」、「子孫滿堂」、「節節 高升」;屋頂上方有鶴(如圖十五),象徵「延年益 壽」;蝴蝶,與「福疊」諧音,象徵「福氣」;龍 和鳳,象徵「龍鳳呈祥」。另外,在兩間老茨的牆 壁裝飾上,都可以發現蝙蝠,象徵「福氣」;花瓶, 象徵「平安」。

五、水圳生活
  海尾寮朝皇宮前有一條潮溝,地方鄉親稱為學仔溝,最後匯入嘉南大圳,早年這 條學仔溝還可捉魚,可惜現在加蓋,生活污水排入,已經不見魚蝦的蹤影。沿著 朝皇宮學仔溝,往北走,海中街和海環街交會處,也有一條水圳流經,是嘉南大 圳的支流(如圖十六)。踏查時,水圳的水仍流動著,上面卻飄浮著一些垃圾。我 們在路旁一堆荒煙漫草中發現了三個水閘門,雜草都長得比水閘門還高了。吳伯 伯說這個三角崛是他小時候的天然游泳池;住在附近的楊阿嬤說她以前會來三角 崛這裡擔水、洗衣服。楊阿嬤以前種植黃麻時,會來這裡洗黃麻,洗完、整理後, 再將黃麻賣給廠商去製作繩索。水圳再過去是農田所在,這條水圳是海尾寮村民 飲用、灌溉的重要水源。

六、老柑仔店的歲月
  經營者是年近八十歲的張阿嬤,她說這間柑仔店 由她這代接手時,已有五十幾年的歷史,所以至 今,這家座落在朝皇宮旁的柑仔店已經將近八十 年了。說真的,柑仔店的陳列十分簡陋,檯面上 有很多商品看起來都十分老舊而且零亂,甚至蒙 著一層厚厚的灰塵。店內燈光昏暗,空氣悶熱, 和廟埕正前方現代化的便利超商形成強烈對比, 想當然爾,柑仔店的生意十分冷清,而且主顧客 多半是附近的老年人。老人家開店不計報酬,只 是為了打發時間、和人聊天,收付錢則可以訓練 頭腦的計算能力。 雖然不論是店面或商品陳列,這家柑仔店都比不 上便利超商。但我們發現,這家八十多年的柑仔 店雖然看起來是矮房,上面居然有閣樓,一樓和閣 樓之間用粗粗的竹管隔開(如圖十八),竹管有些泛 白,甚至發霉,可見得年代已經十分久遠,竹管竟然如此堅固,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七、治水地景:海尾寮 E 抽水站
  位處台江水尾之地的海尾寮,每逢大雨必淹水,海尾寮抽水站於二◯一四年 1 月完工啟用,是安南區第五座抽水站,這五座抽水站分別是 A(曾文溪排水)、 B(淵中寮抽水)、C(西本淵寮中排)、D(本淵寮排水)、E(海尾寮排水)。(如 圖十九)

  二◯◯八年莫拉克風災,海尾朝皇 宮前水深及腰。面對每逢大雨必淹 的慘況,臺南市政府河川局及水利 局多次表示治理水患的決心。抽水 站啟用後,二◯一四年八一二水災, 當地居民表示,雖然海尾寮排水抽 水站不斷抽水,海尾寮還是水患成災,原因是海尾寮排水線水位早已溢堤,抽水功用不大,從上游流來的大量的排 水,甚至倒灌進水門內,幸好,海尾寮排水旁有大片魚塭,水量排水溢洪進入這 片月眉塭,才沒有釀成更大的災難。

  二◯一五年八月,蘇迪勒颱風來襲,海尾朝皇宮再度因為淹水登上新聞版面,廟 埕的攤販站在大水中做生意的無奈身影令人不勝唏噓。(如圖二十) 身為台江流域志工一分子的吳伯伯認為,台江現有的曾文溪排水、本淵寮、海尾 寮、六塊寮排水,以及嘉南大圳,大多是以前的潮溝、舊河道殘跡,可以因應農 漁業的排水,但是難以負擔日益都會化的安南區排水。吳伯伯觀察各處淹水情形 分析,台江每逢大雨必成災,他認為河川局和水利局分段截流抽水是對的策略, 但是,舊社區內的排水系統還是位處低窪,所以,只有治標沒治本。

  研究中所訪問到的耆老或是居民,都提到水患所造成的困擾,希望政府單位能夠 制定有效的治水策略,改善安南區的淹水問題,讓大雨成災不再是海尾寮居民的 噩夢。

 

八、老屋更新:可成宅
  在海尾寮舊聚落的巷弄中踏查,現代化的可成宅三合院(如圖二十一)忽然映入眼 簾,讓人眼睛不禁為之一亮。不同於一般三合院的老舊,甚至破損,可成宅古色 古香,卻又煥然一新。 可成科技是全球鎂鋁合金筆記型電腦機殼第一大廠,在台南永康起家,不過祖厝 在海尾寮一帶。事業有成之後,二◯一三年,負責 人洪姓夫妻秉持著「呷果子,拜樹頭」的感恩心, 成立「財團法人可成科技教育基金會」,推動藝術 與人文教育。為了凝聚宗親信仰,可成科技斥資約 五千萬元重建三合院式的祖茨。如今新建的基地有 八百多坪,由知名建築師王東奎規劃設計,融合了 海尾寮歷史文化及建築特色,呈現古色古香的三合 院建築特色,引人發思古之幽情。可成宅目前有請 專人負責管理,但並未對外開放,和同屬閩南式三合院造型的海西里活動中心都 是現代化的三合院建築,假日時,總是吸引不少遊客前來參觀拍照,成為海尾地 區的文化地標。


研究結論
一、發現海尾寮文化與自然環境空間 依據社區調查與耆老訪談資料,我們將海尾寮二十個文化與自然景點分為五大空 間:
(一)水資源空間:吃水堀、魚塭、水圳、抽水站、學仔溝。
(二)宗教文化空間:朝皇宮、廟埕(學仔埕)、代天宮、香嚴寺。
(三)老茨文化空間:鄭家老茨、吳家老茨、可成宅、志榮浮雕社
(四)生活機能空間:郭家碾米廠、柑仔店、新豐珍餅舖、福順中藥房、菜市場、 豆花店、7-11。
(五)現代公共空間:海西里活動中心、海東里活動中心。

二、發現問題
這次研究,我們將踏查過程中所觀察到以及受訪居民普遍反應的社區公共問題歸 納為兩大類:
(一)環境髒亂 (1)綠樹太少。 (2)狗屎太多。 (3)老宅缺少維修,有些已遭到廢棄且雜草叢生。 (4) 很多地方樹木未修剪,影響觀瞻。 (5)水圳裡有垃圾,圳底有淤泥。 (6)回收場 髒亂,容易孳生蚊蟲。 (7)原本的學仔溝加蓋後不易清理淤泥和垃圾,易生蚊蟲。 (8)聚落內僅存的魚塭未打氣,造成魚類死亡,腥臭味造成環境汙染。
(二)規劃不當 (1)公園綠地太少。(2)活動中心無管理員。(3)水溝加蓋,易造成水患。 (4)工 廠與住宅錯雜,造成環境及噪音污染。 (5)缺少解說牌。

三、建議解決方案
(一)爭取補助,鼓勵居民翻修老宅,賦予老宅新生命。
(二)組織社區志工,定期清理環境、管理活動中心。
(三)設置好望角,規劃綠地,在樹下設置泡腳池,設置桌椅,讓居民可以來這 裡下棋或聊天。
(四)多舉辦老人社區活動:例如健走、健檢、廟口講古、旅遊…等,提供老人聚會的機會。
(五)恢復學仔溝自然生態,打掉水溝蓋,在圳溝旁植樹 綠化,同時也可減少水患。
(六)設置導覽路線圖與解說牌,訴說海尾故事。
(七)召募社區導覽員,或者可以和學校合作,由小朋友 來擔任導覽員。
(八)加強美化和綠化,推展社區特色,吸引更多人來海 尾寮。
(九)鼓勵年輕人回鄉居住,避免成為老人村。

四、社區願景
  希望經過社區的美化、綠化及活化,能夠呈現海尾寮的在地文化與濃濃的人情味, 使海尾寮成為一個乾淨有活力的社區。我們期許在地的阿公阿嬤可以在海尾寮安 享晚年,在地的年輕人以身為海尾人為榮,孩子們可以在海尾寮快樂的遊戲玩耍。 也希望有更多外地的爸爸媽媽,能夠帶著全家人來這裡體驗海尾寮的特色與魅 力!


:::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5年01月09日 19時15分
97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應減少戶外活動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