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pty Title

舊聚落新視界 俯視總頭悠活綠廊

瀛海中學 / 許文政 許永凌 林勝鼎 謝易廷

摘要

  位於台南市安南區的總頭寮,原名『大寮』,是安南區開發甚早的聚落,也 是我們上放學必經的地方,其交通與環境與我們息息相關;隨著時間的流逝、傳 統文化逐漸沒落、工業區的環繞…,隨之而來地,社區問題日益增加,因而引起 我們的注意、誘發我們一窺究竟的好奇。這次小論文的研究,主要宗旨是為了讓 我們深入了解社區,認識總頭寮聚落歷史文化,並擬定行動方案,期能促進社區 團結、凝聚向心力。此篇,藉由實地踏查、魚眼鳥瞰圖繪製及問卷的方式,分析 在地居民的工作與生活及文化之關係,探討社區問題;並了解居民對於自己社區 的看法,進而促使我們設計環村綠道生活地圖,一條結合傳統產業及社區歷史文 化特色的綠道。希望能以綠道,增進居民們的交流,來改善社區共同意識的不足, 進而提高社區營造的完成率,並期待能使居民更具認同,使總頭寮愈來愈美好, 成為居民宜居共同的家。 關鍵詞:總頭寮、魚眼地圖、環村綠道、社區營造

 

壹、研究動機及目的:

一、研究動機 國一下地理課本中提到:「人類過度的開發,造成環境問題頻傳。土地的過 度使用,造成農地資源的破壞;工業快速發展,產生大量的廢水,經由排水系統 排入河川,造成河川汙染…。」在這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的時代,不禁讓人緊張: 能為環境做點什麼?讓我們的現在、未來能有個舒適宜居的美好環境。 2015 年的暑假,我們參加了台南社大台江分校舉辦的「台江流域專題研究 人文營」,讓我們認識台江河川生態歷史文化,以及參與台江流域治理,探討台 江河川流域與聚落發展的問題,進行思考。在田野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學校 附近的總頭寮社區,東鄰六塊寮排水線,排水線兩側為農田,因為工廠排放廢水, 排水線充斥著惡臭及垃圾,不再有綠意,居民不但不敢親水且以加蓋方式阻絕; 社區外圍的農田廢耕,缺少生機;而沿線道路及巷弄兩旁,缺乏行道樹種植,灰 -126- 色鐵皮屋過於單調,缺乏美化。整體來說,社區街道缺乏綠化及河川遭到汙染。 在這次營隊中,課程規劃—魚眼圖繪製,於是,我們透過問卷及「魚眼圖」的調 查、繪製,並以分組的方式,走入社區觀察、訪談居民、收集資料、歸納分析問 題,進而提出總頭寮環村綠道行動方案,希望凝聚聚落精神,讓總頭寮成為一座 受居民喜愛的社區,一個居民願意參與的社區共同體。

二、研究目的
1.探討村落與空間的結構,規劃總頭寮環村綠道,提出巷弄綠美化方案,增加社 區空間的綠意。 2.廢耕農地易成為髒亂之死角,提出廢耕農地活化方案。 3.提出取締附近工廠排放廢水改善方案,改善河川汙染。 4.促進居民的社區意識,更關心周遭的人、事、物。


貳、文獻探討:
一、總頭寮聚落介紹
《總頭寮社區 博物館導覽手冊》總頭寮原名「大寮」,先民從北門、學甲、 佳里興移入,開拓於嘉慶年間。咸豐年間有公館官僚林總頭派駐於此,而改名為 總頭寮。 總頭寮居民有四大姓氏:施姓、鄭姓、蔡姓、王姓。其中以施姓最多, 故有一句俗諺為「總頭寮,施一半。」 。過去的產業主要是農業,有洋香瓜、 甘蔗、蔥蒜、番薯。 但因化學肥料使用過多及水源不足,造成土質酸化、地力 不足,農業生產效果不彰,年輕一輩進入鄰近工業區工作,或者將家庭改建為家 庭工廠。 而居民的信仰中心─興安宮,主祀保生大帝。 當地重要慶典有保生大 帝壽誕祭典,分別由中州寮、布袋嘴寮、外塭寮、總頭寮、原佃里分開舉行,辦 理流水席輪流宴客。

二、河川汙染
筆者皆為一群長期守護河川之學生,由環保署全國環境水質監測資訊網得知 環保署為評估河川水體整體品質,除例行性水質定期監測外,另每年針對不同流 域整合辦理水質、底質與生物相監測調查,完整呈現河川整體品質資訊,以探討 分析河川污染潛勢,支援河川污染管理與整治措施,並逐年建立河川之基本特性 資料。河川污染,主要來源為家庭污水、工業廢水及農牧業廢水等,流經總頭寮 -127- 之六塊寮排水,因台南市安南區之汙水下水道系統剛在施作,總頭寮工業區未設 置汙水處理廠,工業廢水污染河川生態,所以六塊寮排水水質髒臭,整條水圳變 成黑又髒,不見河底的黑龍江。

三、社區營造
由文化部的網站中了解到社區營造的緣起、發展及效果:臺灣地區解嚴之後, 民間自由思想萌發,民眾逐漸體認到「可能為社會帶來轉變的力量」。1994 年, 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後,已逐步累積不少豐碩 成果,帶動更多社區民眾的參與,凝聚社區的情感,激起對於家園的關懷,增進 參與公共事務之能量,落實營造人的目標。並讓社區找出文化與特色,進而以當 地特有的風貌為基礎,營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社區。社區在地文化也在此歷程中, 逐漸被重視,進而保存與創新。

四、綠道的定義及內涵
張學聖《都市地區之多目標綠道系統評估之研究》中說道:綠道的概念起源 於 70 年代,是一種與人為開發的景觀相交叉的一種自然走廊。規劃綠色廊道, 能夠平衡成長與保護兩種需求,用以維護生態環境與景觀,而許多生態城市的營 造策略中,亦將綠道的規劃視為達到城市永續性的重要方法之一。一般地,沿著 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溝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供遊人和騎車者徜 徉其間,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結合的帶狀景觀斑塊走廊,承擔信息、能量和 物質的流動作用,促進景觀生態系統內部的有效循環,同時加強各密近斑塊之間 的聯繫,提高民眾在精神生活上的“宜居水平”。(張學聖,2010)

五、成功的社區營造案例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的第四卷第二期中,王光旭教授的青年學 子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的論文中提到土溝村的整體營造工作成功之因素: 由據 有社區意識的居民、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與南藝大社區營造團隊合作,並由文 化部補助,創造出一個美好,完善的社區。(王光緒,1999)

六、綠色植生牆的功用
綠色植生牆(或稱垂直花園)的綠化方式是擺脫植物只能橫向貼著水平地面 種植發展的全新方向。綠色植生牆通常被用於為市區的建築物降溫。在城市裡, 熱量持續貯積的基本原因是隔熱,路面和建築物吸收太陽輻射熱貯存熱量於建築 材料中,其後這些材料向空間中再輻射。而植物表面因蒸散作用不會升至高於周 邊環境 4-5°C。垂直花園是水資源再利用的一種途徑,植物有可能透過吸收其 中的養分淨化輕度污染的廢水。垂直花園具備城市建築藝術、花園藝術的功能, 並且因為提供新鮮空氣,可減少建築物綜合病發病率。(楊俊傑,2012)

七、魚眼鳥瞰圖介紹
《趣遊碗》的網站上介紹:魚眼鏡頭是指視角接近或等於 180 度的鏡頭。「鳥 眼」就是如鳥般在高空客觀、大格局的鳥瞰事物,「魚眼」如魚一般掌握水的流 向,確實知道暗中的變化並決定走向,如此在變化多端的現今社會,便能快一步 掌握種種趨勢。

 

參、研究過程與方法:
本研究根據前述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綜合相關文獻並加以整理分析,提出本研究步驟如後:

一、蒐集資料 (一)社區觀察 (二)問卷訪談 (三)文獻閱讀 (四)地圖閱讀

二、地理實察 (一)觀察、訪問 1.走入村落,經由實地踏查看見村落與流域的空間結構,繪製魚眼圖。 2.與阿公阿嬤對話,了解在地鄉親、父祖的故事。(二)問卷調查,針對社區營造願景,進行空間狀況提問。

三、資料彙整與分析
將問卷及訪談資料建檔,即可以 excel 算出平均數及比率,畫出圖表俾利討論。

四、撰寫報告
(一)藉由「魚眼地圖」的型式與內涵,發現總頭寮村落與生活世界關係。
(二)記錄與發現台江社區公共空間的問題,進而思考解決的辦法,進行 環村綠道規劃可能性評估。

五、分享
透過「台江流域專題研究人文營」,和香港「根與芽協會」、宣道中學等學校 進行發表並交流意見。融入各方意見,針對可行性作最後的論文統整。

肆、結果與討論:

一、聚落特殊文化景觀調查
(一) 當地傳說—林總頭傳說: 府城林總頭文武全才,膽識超人,能飛簷走壁,遇賊手到手擒來,因而自詡 「看得到,就抓得到」。某日,林總頭緝捕盜匪於南岸,而盜匪冒險涉水過溪, 隔溪水深,林總頭抓不到搶匪而愧對上司,因此吞金箔殉職。為了紀念他的事蹟 因而改名為「總頭寮」。
(二) 興安宮: 昭和六年(1931 年)定名為「興安宮」,為 當地居民主要的信仰中心。主祀保生大帝,重要 慶典有保生大帝壽誕祭典,分別由中州寮、布袋 嘴寮、外塭寮、總頭寮、原佃里等里舉行。 (圖五 興安宮現景)
(三) 安南醫院: 原是本庄優秀人材林金池先生學成之後,1945 年返鄉行醫,1949 年創辦安 南區第一家私人醫院。林金池先生醫術精湛,常有遠自數十公里外、甚至雲林斗 六的患者來就診。在六0年代初,除院長林金池先生之外,還有助理醫師一名、 八位護士以及多達十六床的住院病床,至今安 南區私人醫療院所仍未有超過此規模者。 (圖六 林金池醫院現景)
(四) 香腸枝: 由林登枝先生於 823 砲戰那年(1958)冬天開 張,現在已經傳至第三代。最初只是推著手推 車,在廟口前擺攤,由於堅持手工製作,使得許多饕客慕名而來。販賣食材從單 一色煙燻香腸,慢慢增加黑輪、紅茶;而生意穩定後,才於家屋前開設店面。儘 管生意興隆,卻不擴張店面,原因只為維持那在 每個愛好者心中的傳統手工香腸。(圖七 香腸枝 攤前)
(五) 安順教會: 建於日據時代明治三十四年(西元一九○一年),至今已 將近一百一十年的歷史,是安南區最古老的基督教會。最早緣 起於一八九九年,溪頂寮的黃水加兄弟及另外數名病患到舊樓 醫館(新樓醫院前身)就醫,聽到基督福音而信主,回鄉傳福 音。隨著信徒日漸增加,後來常因颳風下雨的原故,造成信眾 禮拜不便;經太平境任職會議決議,決定在總頭寮(長溪街二 段現址)分設支會,一九○一年開始設立佈道所及主日學。女 信徒黃氏餘女士獻出現址約三分餘土地建堂,於一九○三年十 月峻工。 總頭寮是台江東八堡開發極早的老社區, (圖八 安順教會) 教會成立後與社區一起成長,也肩負教育功能, 譬如安南區第一所小學安順國小(安順公學校)1916 年於「社皮」(總頭寮庄社 外圍邊緣,即今安順教會右前方)創校時,首任校長便為安順教會牧師,教會本 身更是此區重要文化資產。

二、總頭寮魚眼圖繪製及聚落特性分析
(一)經實地踏查與 Google Map 使用,利用全開壁報紙,繪製成「總頭寮魚眼圖」
(二)聚落特性分析
  1. 位置:位於安南區東北方,台江大道以南,東臨六塊寮排水線,鄰近十 三佃、陳卿寮,是一個面臨轉型的傳統聚落。
  2. 產業型態:早期以農業生產為主,隨著水源不足、地力減弱,位居聚落 北面、東面及南面,大片農田日漸成荒蕪;取而代之的,是家 庭代工式的小工廠,後來慢慢地在聚落東北方,設立「總頭寮 工業區」,聚落主要勞動力投入其中。
  3. 交通:境內主要道路為長溪路南北貫串,北至台江大道,快速連通國道 八號道,交通具便利,居民即使要到遠一點的南科也容易;是以居 民數量維持穩定。
  4. 問題剖析: (1)過度耕種,地力不足,農作物產量及品質降低,導致休耕嚴重,久而久之,產生大面積荒田。 (2)工廠鄰近總頭寮社區,排放工業廢水,易生環境汙染,而附近農田又使 用六塊寮溪的河水來灌溉,產生惡性循環。 (3)對外交通雖便利,卻也使居民假日向外移動容易,也因缺乏腳踏車道及 人行道,假日難得在社區進行休閒活動。 (4)在長溪路二段與長溪路二段 570 巷的交界處,有一片大約 100 坪左右的 水泥地,二上理化課本有提到水泥地吸熱快,傳熱快,放熱慢,所以入 區踏查時,深感悶熱。 (5)位於長溪路二段 570 巷的社區公園,經居民口頭敘述得知─因野狗問題, 充斥著許多動物的排泄物;經過我們的實地踏查,確實如此,此問題值 得重視。

三、根據調查問卷所得數據進行分析,最後提出結論。全數問卷 70 份,回 收 42 份有效問卷。
(問卷內容,詳見附件) (一)基本資料分析: ◎受訪居民性別:男女性別比例大致上各占一半,以男性多一點。 ◎受訪年齡:壯年人口占大多數,平均 40 歲以上,青少年為第二多數。雖問 卷數不多,卻也可了解社區主要生產力居民,對舊聚落的新觀感。

(二)問卷結果:◎設施需求:居民們認為一個好的生活圈,需要公園進行休閒活動,需要籃球場揮灑活力、需要圖書館提升知識涵養。

(三)問題分析
1. 社區公共意識冷淡,社區活動參與度也不是很高。
2. 公共建設缺乏人員的管理,因而衍生出髒亂的問題,進而導致民眾不想 接觸此地。
3. 社區缺乏人文方面的機能,無法吸引觀光客前來,沒有觀光經費,就沒 社區滿意圖 社區滿意圖 缺失問題 閒置空地 廢田太多 缺少美化 公園 籃… 圖… 超市 音… 其他 居民認為重要設施 居民認為重… 活動地點 室內 室外有足夠的資金來進行社區營造。
4. 缺乏綠化,視野景觀不良;樹蔭太少,十分悶熱。

四、行動方案
(一)環村「常攜綠道」提出
1. 命名:我們使用問卷的方式與當地耆老及居民溝通後,他們認為有設立 綠道的必要,所以開始進行討論,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後,達成共 識,並以常攜綠道為名開始宣達我們的理念,冀望總頭寮全村的人 能認同我們的想法。為何我們會取名為常攜綠道呢?因為常常攜伴 一起到綠道,我們希望藉由此綠道讓家人們假日能出來休閒散心, 不但使身心健康,也增加家庭的和諧,無疑是一舉兩得的行為啊!
2. 範圍(路線):從興安宮出發,沿著長溪路二段 570 巷,到社區公園,轉進 總安街 2 段 343 巷,右轉來到總安街二段,再接長溪路二段 回到興安宮。沿線經過信仰中心─興安宮、社區公園、托兒 所以及社區文化景點,例:林金池醫院、鄭家古祠、安順教會 及鼎鼎大名的煙腸枝…,此綠道貫串了社區重要中心。在綠 道外圍,荒廢的農田區,建議開闢成觀光花圃,一方面增加 農村的色彩,一方面增加聚落休閒公共空間、發展休閒農業。 並結合貫穿農田之六塊寮排水線,營造文化、生態及親水之 低碳綠道。
3. 預期目標 (1)設置環村綠道,可以改善大面積荒田問題;讓住宅與工業區有所區隔, 改善景觀環境。又因國二上理化課教到植物的葉和枝條可吸收或反射聲 波,使聲響減弱,可以減少噪音污染的產生。 (2)空地方面可以和缺乏綠化、樹蔭太少的問題進行結合,種植花海,成 為休憩的場所。巷弄牆面增設棚架進行垂直綠化,使用一些能耐旱、抗 蟲害並且生長緩慢的植物,例:爬山虎、薜荔、凌霄…等,攀爬棚架。在 建築物外牆及圍牆,使用塑料網等材料鋪設輔助網,請退休老人進行施 肥、理藤、修剪。不只可以使建築物達到隔熱降溫的功效,也可以提升聚落整體的綠化、淨化空氣汙染,提升社區景觀及豐富建築物的色彩。 (3)綠道沿線公共設施規劃上,增加下棋、聊天空間(增設類似奉茶亭),必 能提高其社區居民互動的機會;另外,可以增設像籃球場等運動場所, 並定期舉辦競賽活動,例:籃球鬥牛,也可擴大其他休閒場域,劃設腳踏 車及人行專用道,增加居民活動空間、促進居民聯誼。 (4)河川汙染改善:工業區廢水讓河川變得「死氣沉沉」,市府相關單位應 速研擬改善對策,勿讓六塊寮排水線水泥化,另汙水下水道系統建設後, 如能管理畜牧廢水及環保單位能加強督查本地區污廢水排放情形,以維 持環境衛生,以免影響生態;以加速彰顯河川污染整治成效,必有天清 水清,人更親之日。 (5)我們可以將水泥地改為植草磚,因為在天氣炎熱時,土地吸收的水氣, 會釋放到空氣中,降低氣溫,且植草磚透水性極佳,可增加地下水含量, 並可增加植物的種植,是非常環保及水土保持的好建材。 (6)針對排泄物的問題,我們應該斬草除根,從野狗方面下手。我們可以 先 詢問愛狗人士是否有意願馴養,接著加強區域的宣導,做到我們能力所 及的事。
4.環村綠道願景地圖如下

伍、結論

透過總頭寮的綠道規劃,進行實地踏查以及問卷過程中,我們發現原有農村 型社區的活力逐漸減少、凝聚力也漸漸地消退,造成了大多數人對社區營造的消 極想法、並認為社區改造─諸如:常攜綠道的計畫只是紙上談兵。這提醒了我們 社區規劃的重點:除了完善可行的計畫、最重要的就是居民的意願和熱情。 當一個社區沒有了居民的認同,那這就不是一個社區,而是一盤散沙,不會 進步也無法進步。何謂社區?是個讓居民有歸屬感、認同感以及擁有居民們積極 參與的地方。那要如何喚醒大家的認同以及歸屬呢? 在總頭寮四十幾年前消失 的宋江陣,如今這樣的文化再次重現,證明了已經有人開始意識到社區認同的不 足,當這種意識漸漸擴散,一步一步間接拉近了居民們的距離,這樣的社區認同 感出現後,人們更加團結、凝聚力倍增,進而發展出屬於自己社區的特色,甚至 可以結合鄰近社區的特點,促進交流,綠道也只是開始,『延續』熱情才是可以 提高社區營造執行力的不二法則。

陸、參考文獻
1.吳茂成《總頭寮社區 博物館導覽手冊》(2007)
2.文化部《社區總體營造》
3.張學聖《都市地區之多目標綠道系統評估之研究》(2010)
4.王光旭《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1999)
5.楊俊傑《植生綠牆》(2012)
6.《趣遊碗-觀點:空間重現》 ( http://tripviewbowl.com/viewpoint_03.html )


:::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5年01月09日 19時15分
97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應減少戶外活動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