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常」的法術醫療現象
李豐楙、張智雄
在二十世紀末台灣中部南投、臺中兩縣的山區鄉鎮,自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之後,
當地居民所面臨的身心震撼與創痛,自是需要歷經諸般的調適始能逐漸平復。其中就出 現有中/西醫療的不同方式,分別以傳統/現代的形式參與心理復健的行列,在這過程 中卻可發現:願意接受現代心理醫生輔導的反而佔少數,多數卻排隊去「收驚」。1 類此 民俗醫療的普遍存在,晚近學界既已關注這一現象,試圖從醫療人類學解說其存在的社 會文化機制,特別從民眾的立場理解其疾病觀、人觀。2 一般說來人類學研究比較偏重 常民文化,面對收驚者力圖經由報導者的訪談拚出一個完整的田野圖象,這種研究方法 及其成果,自是有其學科上的理論依據及其文化意義;不過如果從宗教學所進行的研 究,則會對於收驚法術的執行者有較高的興趣。這類被民眾習稱為「法師」或「收驚婆」 的儀式專家,顯然掌握了世代相傳的完整技術,也基於豐富的專業經驗,而對於醫療行 為能夠提出比較全面的解說:諸如執行法術的程序,及其掌握療效的原理。在此即以震 災相鄰區域的一個道壇作為訪談對象,進行半結構性的訪談及深入的駐壇觀察,基於與 道壇主持者(張智雄先生)的熟識,乃進行理論與實務的合作,共同完成一次收驚法術 的專題研究,依序描述其壇所的相關條件、收驚法術的施行技術,及其用以運作的經驗 法則。根據筆者所提出的「常與非常」結構,即將收驚者的身心現象視為「異常」狀態, 而收驚師即以非常性的方式使之回復「正常」。整個研究的理論架構即以此為基礎,分 析其施行技術的過程及依據,分別解說其義理架構下法師與民眾所認同的信仰文化,如 何有效支持運作的一套心理機制。如此或可解釋即使邁入了二十一世紀,收驚的信仰習 俗仍有其存在的空間,特別是在面對類似大地震後的心理創傷中,民眾與收驚師基於共
1 本研究計劃為「常與非常」系列中,有關「解除、解罪與重生」一書中的一篇,也是針對張智 雄先生進行的系列研究之一,為學者與實際者合作的一種嘗試。
2
同的宇宙觀、人觀,自是習慣接受一套圓滿具足的解釋體系與執行技術。這一民俗醫療
拼圖的圖象,從收驚師作為儀式專家所進行的觀察,可以解說這幅拼圖的全面性,顯示 其至今仍具有其醫療上的社會文化功能。
一、一個正一道壇的儀式專家個案
在台灣社會一直存在著「收驚」的信仰習俗,不同籍屬的移民族群所形成的聚落 內,也分別存在同一籍屬的收驚法,這是構成移民社會的地緣、血緣之外的「文化緣」, 就如同語言、風俗習慣一樣,具有一種文化認同的功能。收驚在常民的日常生活中,較 諸各類祭典儀式中的禮儀實踐,其實只是一種小法術。由於受驚(驚著)的程度輕重不 同,比較輕微的只要由家中老一輩夙有經驗的即可自行施術;或是生活圈內並無就近而 方便諸託的,也可由夙有經驗者方便施行;不過比較嚴重的或鄰近即有法壇時,自是仍 以專業的收驚師為可信任。基於早期移民的籍屬分布,泉、漳及客屬優佔區內大多各有 其收驚法及收驚師,顯示信仰習俗與族群籍屬有某種依附性。3 惟不同籍屬內法師所施 行的信仰習俗,綜合觀察之後卻也發現其中存在某些共通的文化傳統,即可以之解說病 因及解決的方法。類比異中卻有一共同的文化架構,使之能夠歷經社會的劇烈變遷之 後,其間的依附性依然存在,卻也可以超越籍屬、地域的限制,而被廣泛接受,認為是 至今仍然有效的收驚法,這次所研究的「正一道觀」與
選擇正一道觀合作的原因,正是因其備具族群的依附性與社會變遷後的開放性的 兩種條件。道壇所在的台中縣大雅鄉,既有傳統鄉鎮型的社會生活型態,卻也鄰近台中 市而成為衛星鄉鎮,這一地理位置使之能同時接納鄉村與都會區的兩種居民。壇主張智 雄道長的祖籍是福建漳州府漳浦縣眉田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