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pty Title

翁育民/長安國小教師

一、前言
「家是心之所在,鄉為情繫之地。」
我是個喜歡和學生聊天的老師。課堂上的閒聊會讓我的社會進度一堂課可能只有一頁、甚至半頁──因為課文只有呼嚕幾句,家鄉卻是百談不厭。
閒聊時,你會發現,孩子最熟悉的是他家,最陌生的則是他家附近(對新光三越的樓層可能比家後面那條大溝還了解);再聊,更發現我們童年時代的種種,點滴在心頭,卻難以為復──城鄉失衡、野地消失、環境汙染、歷史空間消失,各種美其名為「開發」的破壞,或鯨吞、或蠶食,讓「地、產、景、人、文」都失去光彩。
有一次,世界地球日,帶班上的孩子出校園走走。我們沿途看到了髒污的排水線、被重劃的農地、急就章的工廠、強韌的野生植物、屹立不搖的老樹(不知何時會被犧牲)、破舊的老茨、新起的樓房……,破壞、新生、守舊、出新……不斷交織在這塊看似變動卻未必進步的土地上。
地球日,強調人和環境的和諧;這一點,大家還有得學。
有陣子,颱風來襲,樹倒了,證明「名樹」比「樹名」更重要;而台南的「新吉」這兒,正沸沸揚揚的:怎麼工業區要設了大家都不知道?所以,當你還跟著大明星跑時,卻可能還不知道你家附近的農田(或海岸)發生了什麼事。
這讓我聯想到:我在長安國小任職近二十年,長安有路跑的傳統,有一次我在我的部落格裡(http://goo.gl/vXCfvv)留下了這段話:
1 「對」,台語發音,發「tuì(ㄉㄨㄧˋ)」音,意表「從、向(某方向)」。

     明天是咱學校路跑的日子,繞著學校四周慢慢跑,有鐵路(遺跡)、有水圳、有大樹、有養雞大戶、有稻田、蕃茄園、菜      園、水井、野花+小草....... 不想讓孩子們傻傻的就跑過去,昨兒個用了兩節課的時間(雖然課已經快上不完了),      帶著孩子們慢慢的走了一圈── 看看植物、探探水圳、聽聽風聲、嗅嗅草香、玩玩小遊戲,最後再一起品嘗跟農人鮮      採現買的小番茄,褪去了陽光帶來的熱。所以,明天一跑,可別再什麼都視而不見了喔^_^ !!

是啊!別再什麼都視而不見了!所以我衷心希望我的孩子們,應該要找塊離家最近的田(或荒野、或公園、或野溪,甚或一棵樹……),長期的關注它:春夏秋冬、晨昏雨曝、人來車往、蟲鳴鳥躍、雞有沒有生蛋狗有沒有拉屎……;然後,想想,它長期下來的變化是什麼?
又有一次,騎單車累了,坐在水圳旁,天光雲影水色,就在我面前,腦海裡就有了一首詩,很短,自己想的:

       漸漸。看著雲寬寬矣飛, 水沓沓矣流; 日頭, 漸漸矣落山。Ps. 1.寬寬矣(khuann-khuann-á):慢慢地;2.沓沓矣(ta̍uh-ta̍uh-á):慢慢地

詩很短啊!可是很美(不是文字、是田野)。所以,我想,我們都未必能說出一番大道理,卻總想望可以靜靜的守護心中的那畝田,即使「無米也快樂」;只因「家是心之所在,鄉為情繫之地」。
這讓我想起歐用生教授曾云:「鄉土教育」是一種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世界觀的教育(歐用生,民84)。「鄉土教育」就是相關於地方文化、風土民情及風俗習慣等之教學活動,其目的在塑造學童對地方之情感與家園的愛,對環境之關懷與文化之熱愛,豐富我們之生活內涵,提高生活品質,建構本地之精緻文化。

這些,正是我們非得進行「鄉土教育」的原因。
只是,推行「鄉土教育」並非一切順利。

二、鄉土教育的實踐──困境、突破與行動
過往,在大中國思潮及戒嚴影響下,「鄉土教育」在正式課程內的地位始終隱晦不明且低落。解嚴後,本土意識受到世界民主潮流之影響而增強,鄉土教育才逐漸受到重視。民國82年新修訂國小課程時,乃決議國民小學課程需加入「鄉土教學活動」;85學年度起,國小三至六年便開始每週施行40分鐘的「鄉土教學活動」。從此,「鄉土教育」儼然成為顯學,各縣市政府莫不用心投入編輯各縣市專屬的鄉土教材。以台南市為例,當初已編有專屬各區的鄉土教材;依年級不同,則如同心圓般往外擴散──由內而外、近而遠,從古而今。
但在92學年度起,國民教育正式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此後,課程綱要裡,「鄉土教育」一詞沒有消失,但課程被取消,被迫「融入」在「鄉土與國際意識」的基本理念中,雖仍強調強調「鄉土情、愛國心、世界觀」等內容,但「鄉土教育」一門,己從此消失在正式課表之上。
「鄉土教育」從被「漠視」到成為「正式課程」再被「融入」社會領域或鄉土語言科目中,這意謂著「鄉土教育」已沒有專屬教材、沒有專屬教師,「鄉土教育」已需要靠學校本位課程的設計與縣、市政府對鄉土教育之重視,而往往地方政府重視的卻可能是鄉土技藝的發展。這些,讓「鄉土教育」已有被邊緣化的危機──難以確實落實與看不見成效。雖如台南市教育局曾長期推動各校編纂「本土語言融入校本課程」,然課程編纂後,真正落實在各校實際教學中者凡幾?因為「鄉土教育」課早已不再出現在課表之中。
資深教師喻如妘2曾整理當前「鄉土教育」面臨的困境如下:
(一)鄉土課程上課時數有限。目前每週只有一節「40分鐘」的鄉土語言,其他鄉土教學內容則是融入各領域,老師授課時偏重主要課程,而忽視屬於潛在課程的鄉土教材。
(二)九年一貫課程的規劃中,鄉土教育沒有明確列入課程標準中。因此需要靠學校本位課程的設計與縣、市政府對鄉土教育之重視與持續推行。
(三)鄉土教材資料來源不足,且無法作適時的更新。基於本數不多,書商出版相關鄉土教材意願低,以致鄉土教材的資料來源與更新都有困難。
(四)鄉土教育的教材缺乏連慣性,學生獲得的鄉土知識零亂無章。教材普遍缺乏九

    2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撰有《鄉土教育現行困境與未來發展的方向》一文。

年一貫課程中的七大領域互相連結的精神。
(五)縣市政府重視鄉土教學單項成果的展示,忽視實際教學過程。只重視鄉土技藝教學,當作各校的鄉土教學評鑑重點,而忽視了融入於各科課程中的鄉土教學內容。
(六)教授鄉土教學的教師可能對執教學校的鄉土民情不夠了解。教師只有做鄉土知識的傳授,而無法達到情意教學的效果。
(七)受升學主義影響而忽略鄉土教育對學童之深遠影響,鄉土教育推行不易得到學生和家長的支持與認同。
但是,即使「鄉土教育」面臨這麼大的困境,「鄉土教育」卻一直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學生的學習本就得環繞在鄉土議題,如同心圓般漸漸擴大,才能論及社會化與國際化。因為鄉土教育是情境接觸的教育、生活的教育、人格陶冶的教育、環保意識的教育、問題解決及休閒的教育,最後才能落實到學生行為的改變與實踐上。
「鄉土教育」的重要可見一斑。但學校端在目前的困境中,如何能繼續推行良好而有效的「鄉土教育」呢?
前有我們對「家鄉」的想望,後有「鄉土教育」課程面臨的困境,我們又該如何思索突破之道?
如果我們仔細思考前述「鄉土教育」面臨的七大困境,當可發現,除了學校的自省與教師自身能力的提升之外,專業團體的諮詢與協力,目前幾已是各校推動「鄉土教育」時最好的伙伴。
就筆者而言,當我熱切的帶著孩子進行「鄉土教學」的那一刻起,已有想法、有步驟、有行動,最後更來了奧援──「台江分校3」與「台江文化促進會」的資源挹注,讓教學顯得圓滿。這讓我可以從「閒聊」開始,最後走進精彩的「台江」:「閒聊」是觀念啟發,然後進入田野學習,並且貼近社區脈動,在動手實作中與「台江分校」、「台江文化促進會」攜手合作,參與「台江河川流域學校學習計畫」,和許多學校及台江志工們,共同達成我們的想望。
於是乎,
「觀念啟發」→「田野學習」→「社區脈動」→「動手實作」──
對「開講」到「台江」,我們出發了!
      3 「台江分校」,為「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之簡稱,為行文方便,以下均簡稱「台江分校」。

三、我們的行動
聽講古、看水圳、鼻天然肥、測水質、食西瓜……很讚的下午!
這些事,對孩子們來說,有多新鮮呢?以「水質檢測」來說,採樣、檢測、記錄、發表,看來只是完成一次簡易的水質檢測,卻是與課堂截然不同的體驗啊!不只是孩子們,連我都是「大姑娘上花轎」,第一次哩!
所以,我不確定一次水質檢測經驗能帶來什麼,但1 總是大於0 吧!
── 2014-05-07公親寮曾文溪排水線水質檢測後記。
是的,我們堅信「1總是大於0」。所以即使步履緩慢,我們還是從校園開始,在我一些粗略的想法、和「台江分校」及「台江文化促進會」的奧援下,我帶著我的學生們,展開了一連串的「台江河川流域學校學習計畫」。
一開始,是暖身。我先發下「五乙校園突擊隊」(時為五年級)的學習單4,希望藉由這張簡單的學習單,開啟他們的「觀察之眼」。
其次,在「台江分校」和「台江文化促進會」的策畫下,呈現出較完整的「台江河川流域學習計畫」系列活動後,繕打了一封給家長的信5,向家長說明為何我要帶領孩子們走入台江「田野學習」、與「社區互動」。
接著,便是如下表所列,我們真的展開了一連串緊鑼密鼓的學習活動:有寫的、有畫的;有靜態的、有動態的;有走路的、有搭船的;有簡單的、有難的像戰鬥營的;最重要的,是有吃的、還有喝的(由此可見台江分校的用心啊!)……孩子們參加得不亦樂乎!
下表所列各項活動中,參與的學生除了「自行規劃的活動」是全班參與外,其他則採自由報名;參與的學生來來去去,但始終(死忠)有參加的核心人物則有五六位。不管參加的學生次數是多少、死忠「完賽」的是多少,在「1大於0」的信念下,我很簡單的相堅信:撒下的種子,在台江沃土上,總有發芽的一天。
      4 如附錄1。
      5 如附錄2。

四、學生與家長的回饋
從啟動「台江河川流域學校學習計畫」迄今,約莫過了十個月。十個月中,看似歡樂、開心、學生特喜歡,卻也不是沒有遇到挫折或困難:比如有些活動很「硬」、學生參加意願不高;有些時候學生家長安排旅遊,所以只來小貓兩三隻;有時候則是自己家兩個小孩要接送,得托東咐西,安排行程;有時候則是半夜還在想:到底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其實是拖稿拖太久被催稿,只得半夜還在寫……)
即使如此,但當看到一張張來自家長與學生的回饋與建議時,在在都讓我們再度重燃信心,戰鬥指數破表──孩子的筆觸樸拙實在又很真心,家長則是鼓舞再三要我們放心。總之,看到這些文字躍然紙上,我們不禁會想:這正是我們想要的、這正是我們想要的、這正是我們想要的啊……
比如:
這次活動令我印象深刻!因為去了新豐珍餅舖,吃了「豬」。還去製鞋廠吃餅乾。最令我難忘的是沒有坐到牛車,想體驗坐牛車的開心心情瞬間化為烏有。經過這次活動,我發現可以參加校外教學的學校很少,所以能參加活動我很開心,如果沒有被翁育民老師教到,我也不能學習很多事情、參加活動,所以我要謝謝翁育民老師,給我參加活動的機會,我一定會好好珍惜!(文哲)
又如:
今天可以出去我很高興,因為平常的星期三我只能待在家裡,所以如果有活動,我都會參加。一開始上巴士的時候,我就覺得來是值得的!因為可以坐舒服的椅子,還吹超涼的冷氣,更有長安國小的超帥老師玉米來為大家介紹食水堀,還到有食水堀的村子查看,真好!到過各個有食水堀的村子後,我覺得不應該讓它荒廢,堆垃圾、蓋房子,應該把它保留起來,當作台南市的一個觀光景點,或把它訂為古蹟。我會這麼覺得,是因為如果不好好保存,以後世世代代的人們要找也找不到、要看也看不到!所以我才認為一定要把它們保存下來!(文哲)
再如:
這個星期日早上五點三十分我就起床了,因為我要去參加需要安靜而且要帶望遠鏡,還不可以輕舉妄動的一個活動。在離我家很近的一個農場,有一位叔叔說,我們今天要去找環頸雉。一來到農場,我就聽到有很多環頸雉的叫聲,但不管我怎麼找,都看不到環頸雉。不過叔叔有給我們看環頸雉的圖鑑。後來雖然沒有找到,可是明年的三、四月是環頸雉的繁殖期,所以到時我要再來把牠找出來!(日良)

接著,對於環境,孩子們的體驗更深了:
今天,我可以參加這個活動,都要感謝我的老師和主辦單位,帶我穿越大街小巷,看這些僅存的食水堀。雖然其中有一個食水堀已經被填平了,可是我還有看到六個。公塭仔的食水堀裡面都是蚵殼和一大堆垃圾。其中,我覺得保存最好的是外塭仔。因為那裡有很多布袋蓮和香蕉樹、圳溝、許多昆蟲等。回家我要告訴連食水堀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媽媽和阿姨。(宥任)
我覺得這一趟行程很值得,讓人不斷回憶呢!曾文溪排水線的水看起來不怎麼乾淨,檢測也發現那是汙濁的,我們應該阻止那些排放廢水的工廠和養殖戶,也不能再亂丟垃圾,要注意好環境衛生,這樣混濁的水也能變回乾淨的水了!(鈺汝)
今天到了公親里,這裡走到了曾文溪排水線調查水質,雖然水溫和室溫是正常的,但是PH是7才正常,我們是8比較偏鹼,水質也比較混濁,水質有汙染,這樣生物就無法生存,希望大家好好保護它。(倩玗)
這次到了七個不同的食水堀查看,雖然有的被填平了,但是也有受到大家關注的。其實大家只要努力一下,想一想其他點子,如:做成生態池、遊憩公園等,也是可以不用填平食水堀的。但因為食水堀愈來愈不受大家重視,才被其他人覺得「無所謂」,就愈來愈荒廢,甚至被亂丟垃圾,這樣真的很不好!最後,謝謝辦活動的大哥哥、大姐姐們!(倩玗)
十三佃的食水堀已經快變成垃圾場了!因為不但裡面的水很髒,有時還會發出陣陣臭味。而除了聖天池和新吉仔的食水堀,其他的都已廢棄,要不然就是變成垃圾場或被填平了!我覺得除了被填平、廢棄或變成垃圾場,應該是有其他作法的。例如:把未改建的廢棄食水堀改建成一座露天游泳池,或是其他水上遊樂設施,讓大家可以在大熱天時來這裡消暑。還可以邊玩邊聊天,成為休閒的一個好去處。更希望不要再有食水堀消失,因為這是我們安南區很珍貴的遺產!(庭宇)
今天能看到那麼多的食水堀都是我們不知道的,還好有老師講解,我們才知道那是食水堀,不然就算路過,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沒想到我們不知道的東西,老師都講出來跟我們分享,不然放在那裡也沒有人理會,沒人知道那是什麼。如果可以,我一定會讓大家都知道那並不是沒用的水,對以前的人來說,它就像無價之寶一樣,有錢也買不到的一樣東西。所以我們不該把食水堀蓋成房子,雖然我們用不到,還是要把它留住,讓其他人知道自己的長輩們是怎麼有水可以用的。(陳毅)
這次的賞鳥活動,我雖然沒有看到環頸雉,但當我看到被列為第一級保育的燕鴴時,這已讓我滿足。現在的新吉農場居然有環頸雉,真的是夠神奇了!所以只要我們做好環境保護,一定可以不只讓這個地方有環頸雉!這一次的活動讓我了解到維護生態的重要性!(苗芳)

除了對環境的感受,在其他能力的培養上,我們也有感到開心的地方:
這次的活動(指台江流域專題研究人文營)雖然只有短短幾天,但我學到很多!例如:團隊精神。我也學到怎麼上台報告,更學到了凡事都要仔細觀察。除此,我們深入了解了曾文溪排水線,發現以前可以「摸蝲仔」、抓魚的溝渠,現在卻成了一道廢水,完全難以想像!這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還認識了許多朋友,尤其是清華大學的喬馨姐姐,要非常感謝她!(苗芳)
「小組分別討論如何改善河川,而老師、隊輔在一旁整理大家說出來的內容」,這是我在活動中(台江流域專題研究人文營)看到的畫面。自從參加了活動,我最先領悟到的是──平日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觀察。常有許多的問題躲在背後。因為我在住家附近的大水溝(指六塊寮排水線)看見了垃圾,但是在更加細微的觀察中看見了更多大問題,如:對岸的水泥堤防只做了一半,以及那裡本來擁有良好的土地環境可以供生物生活,但我們破壞了它!每到一個地方,我們就能進行觀察、發現問題的所在,並想辦法改善問題,這也是我得到的最大收穫!也希望有一天,我們也能有老一輩的人說的在家附近就能一起玩水、抓魚的景象。(昱廷)
孩子們的這些回饋,豈不讓人動容?
除此,在我的央請之下6,家長們的綜合回饋也很精彩,更讓我們的信心增加不少,茲節錄如下(很感謝家長們百忙中動筆寫了不少,足感心欸!):
一、我對整體活動的感想或心得是:

⑴主辦單位很用心!孩子積極參與,有了滿滿的收穫,更提供孩子們帶得走的能力,以及身為一個公民所應具備的能力。(苗芳媽媽)
⑵戶外活動讓孩子更自主獨立,表達的能力增加。對於環境的變化、歷史由來,都跟我們有密切相關,每人出一分力、盡一分心,改變現在及未來。(文哲媽媽)
⑶這些有意義的活動,不僅可以對河川環境更了解,也促進孩子參與學習,拉近孩子和大自然的距離,親身體驗、勞動中,體驗到喜悅和更愛這片土地。(倩玗和鈺汝媽媽)
⑷透過參與一系列活動,讓孩子對於所生長的土地有比較深入的認識,能夠讓孩子接觸到與在地相關的學習活動,還能培養愛鄉愛土地的正確態度!看見孩子每次參與過活動後開心認真的臉、聽見不停吱吱喳喳分享心得的聲音,就能發現孩子是有學習到屬於自己想要的東西!希望此類活動能夠一直堅持辦下去,影響更多生活在這兒的孩子以及家長。(昱廷媽媽)
二、孩子的改變或不一樣的地方是:
⑴對於環境多了覺察與反省的能力,以及付諸行動的能力。看事物的角度,更加寬廣與深入。更讓我驚豔於「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實踐態度。(苗芳媽媽)
⑵讓小朋友有向外發展的意向。現代孩子普遍沒有在外玩樂的空間,對自己的居住地也認知不足,藉著老師的帶領,認識台江文化,家長也跟著長知識。(文哲媽媽)
⑶實地踏查過的排水線,印象特別深刻,也能清楚說出名稱。對於周遭環境能比以前更加仔細觀察,發出疑問。表達能力變好,專注力也提升,體力更是一級棒!(倩玗和鈺汝媽媽)
⑷發現原本極少出現在生活對話中的環保、愛鄉議題的討論與批判多了起來,對於分享心得與發表的自信也增進不少。(昱廷媽媽)
三、各項活動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是:
⑴走讀台江,暑假五天的夏令營。太多的震撼、很多的知識及孩子能力的訓練。(苗芳媽媽)
⑵夜宿曾文水庫。在清水寺進行人文專題研究報告。(文哲媽媽)
⑶水質檢測。為了判定水質,以實驗的方法、科學的態度,讓孩子親眼看到檢測的結果。(倩玗和鈺汝媽媽)
⑷讓孩子到議會發表活動心得。議會對於孩子來說原本只是個「名詞」以及路過的路標建築,完全沒想過會進入議會進行學習活動,所以這對於孩子來說是從「家鄉」邁出了一大步,更學習到在正式場合中進行活動的「尊重」與「膽量」。(昱廷媽媽)
四、其他建議與回饋:
⑴謝謝用心、熱心的所有講師、老師們,願意花時間、精神帶著孩子關注我們的生活環境。(苗芳媽媽)
⑵有外出行程,如有需要家長幫忙可以告知。(文哲媽媽)
⑶感謝老師,讓孩子有機會參與這個系列活動,讓她們邊走邊玩邊學習,收穫良多。(倩玗和鈺汝媽媽)
⑷感謝這麼多老師與專業人士的付出與堅持,帶領孩子走出教室學習!讓孩子接觸不同於課本內容的學習領域,希望這份對家鄉的愛與關懷能繼續在孩子心中發芽、茁壯,以後能帶領更多人。(昱廷媽媽)

看了學生和家長們的回饋以後,除了「感心」、還是「感心」,因為這些珍貴的意見與感想,在在讓人覺得精神為之一振,更讓我們覺得方向是對的!我想,這些孩子,他們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將不再因陌生而自卑、對環境的改變也不再漠視與疏離;也許,改變現狀不是那麼容易,但相對冷漠與絕望更可怕!

 

 

五、反思與結語
計畫進行一段時間後,細細思考、整理過去幾年的想像與實踐,從「觀念啟發」→「田野學習」→「社區脈動」→「動手實作」的過程中,我反芻出幾個實踐步驟,除了能忠實反應一路以來、一以貫之的想法,更用來提醒自己莫忘初衷:
一、閉門造車(基本功):做事之前,必得充實自身的知能;再換個角度想,沒有人要做之前,自己矇著頭先做也沒關係。
二、海市蜃樓(畫藍圖):要說服學生之前,得先有美好的藍圖與想像。
三、請君入甕(跨出第一步):想些撇步(比如帶到校外走路教學,不在教室上課,學生大都願意),把學生一個、兩個慢慢的拉進來。
四、精衛填海(1>0):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發揮堅持的精神,擇善固執。
五、借力使力(提升功力):參與NGO社團等的活動,會讓人眼界大開,功力大增
六、聞雞起舞(積極參與):積極努力的練劍才有好功力。
七、一石數鳥(效果加乘):時間不是很多,做一件事能有數種效果豈不美哉?鄉土教學活動環境教育可用、交通安全教育也可用,美哉!此外,能拉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畢業生、老師進來,效果更能加倍。
八、蛛絲馬跡(凡走過必得留下痕跡):人腦不是電腦、也不是神腦,善用各種社群媒體,不只幫助記錄,更促進與伙伴的交流。
至於對孩子們來說,在過程中,他們除了不斷有活動要參加、有心得要寫,我們更希望他們能真切知道自己學了些什麼、改變了什麼,所以設計了一張簡單的「環境認知學習單」7,讓孩子們從中省思自己與環境的關係。
最後,則再回到自己身上──一個教育工作者,在整個「台江河川流域學習計畫」中,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我們給了什麼助力?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心理發展學家加德納(Gardner)曾於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傳統上,學校一直強調學生在邏輯數學和語文(主要是讀和寫)兩方面的發展,傳統IQ智力測驗也僅涵蓋邏輯數學、語文、和空間智能;但這並不是人類智能的全部。他進一步指出人類的八種智能如下:語文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動覺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及自然觀察智能。
如此觀來,我想,我們正在做的這些事,不只可以補足學校教育的不足,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不啻是協助孩子的多元智能發展──雖尚未全面涵括,但也相去不遠:心得寫作、口語表達、

7 如附錄4。

空間遊走、地圖閱讀、團隊合作、流域省思、觀察環境與實驗操作……
我們已經踏出好的第一步、兩步和三步,我們要繼續走未來的路。
最後,謹以這個暑假「台江河川流域專題研究人文營」結束後數日,在臉書上的幾語來代替結語──對「開講」到「台江」,路,還要一直走。
……回首,大伙兒群策群力,無論是茂成執行長、台江分校的工作人員、志工、來訪的波蘭大學生們、南水局和朝皇宮的全力襄助、還是幾乎奉獻全部心力的隊輔們(當然,長安國小和和順國小的孩子們要我一定要特別謝謝喬馨姐姐啊!),都有個共同目標──所謂的愚公移山的精神,無非就是如此而已;愚公不愚,唯有堅信!愚公之愚是經過「算計」的(雖然可能沒有做環境影響評估),他需要的只是時間的驗證。
天助自助,台江運動也許可做如是觀!

一如參加營隊的孩子們,雖沒有流利的口條,但有的是對環境的熱愛;即使思緒不夠完整,熱情卻是沒有極限........即使有些課程有聽沒有懂沒關係,生命經驗會點燃他們日後生涯的某個亮點。
喬馨曾對孩子們說:「你們是我渡過最飽滿的夏天。一束鮮花即將要在公親寮綻放了,……台江,我遺落在這的生命拼圖,請好好的收藏,待彼時的翻閱。」
未來,台江的孩子們會長大,我們希望他們開出什麼樣的花朵?拼出什麼樣的人生拼圖?值得我們好好思考,以及努力。
最後,但願河川終能清淨,公民意識終能落實。

 

 

 

 

 


:::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5年01月09日 18時14分
97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應減少戶外活動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