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pty Title

另類大廟興學。

政大烏來樂計畫與西蘭的毛利學校

王雅萍/政大民族系副教授兼政大烏來樂酷計劃執行長

 

 

  • 樂酷烏來

本研究計劃是國科會的社會實踐與人文創新的三年型計畫,計畫全名是「大學社會實踐的制度創新:政大與烏來的樂酷發展─大學夥伴關係與整合式社區治理的實踐」,簡稱「政大烏來樂酷計畫」。

計畫核心工作有二,包括:(1) 通過多元的營造與培力活動,逐步建立政治大學與烏來泰雅社區之間的「長期夥伴關係」。(2)從參與式規劃(participatory planning)的角度,推動並隨時調整在烏來地區發展「偏鄉多樣化經濟」之實踐方案。

具體而言,本研究計劃預定執行之「實踐方案」共計有十四項之多。各方案都有對應的專家學者負責規劃、執行。多種多樣的實踐方案,是集各領域專家學者共同集思廣益的成果,也是嘗試發展「偏鄉多樣化經濟」所必需。茲將其詳列如下表。

總的來說,本團隊檢視台灣以及國外的偏鄉發展成功經驗,採「另類發展」(Alternative Development)途徑,主張偏鄉社區不應該完全融入主流經濟,而應創造一個具有特色的社區經濟,與主流經濟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換句話說,要縮小城鄉差距,不應該致力於消除城鄉之差異,而應該利用這個差異,反過來創造偏鄉的優勢。

 

 

實踐方案

參與老師

概述

社區自治培力

湯京平

(政治系)

王增勇

(社工所)

官大偉

(民族系)

傳統上,部落會議是烏來原住民最主要的跨社區決策組織。但在資本主義的衝擊下,加上各家族間分裂,已逐漸喪失原有功能。為了讓部落會議重新成為烏來原住民的決策場域,本計畫將和區公所合作,藉推動泰雅學之名義,在政大校內成立烏來泰雅族長老諮詢委員會,一方面對耆老進行口述歷史等文史蒐集工作,另一方面則讓他們重新關心部落發展的公共事務,並對青壯的族人產生影響。

流域民族調查

官大偉

(民族系)

此一調查將培養部落青年來執行,希望透過調查、記錄與詮釋的過程,能夠協助部落青年重新認識自己,並以自身的角度詮釋自己的生活空間,思考文化的時代意義、發展永續利用資源的策略,以及建構與外界政策對話的機制,進而掌握部落發展的自主性。

樂酷烏來APP

甯方璽

(地政系)

希望通過數位匯流技術,將不同形式的資料數位化,以在不同的資訊平台上流通,再在空間資訊技術的支援下,協助各項產業進行加值運用。

公益平台

社會企業

江明修

(公共行政系)

鑽研社區組織不同財務來源的決定成因,及其受到治理因素的影響程度,希望在充分理解泰雅族的公共財產管理的傳統觀念後,協助社區建構財務管理機制,財務來源的額度以及穩定性。

泰雅印象

王雅萍

(民族系)

本計畫將仿效日本北海道大學振興愛努族文化的努力,在大學校園的推動「泰雅學」,除了雇聘泰雅裔的專兼任教師,有系統地開設認識泰雅族語言及文化課程外,並鼓勵學生進入泰雅部落完成服務學習,學生社團進入部落學習泰雅文化,俾發揮創意,活化泰雅傳統元素,將其應用於主流社會生活中。本計畫從民族教育的泰雅語言生態重建及協助當地的民族語言教師社群積極參與語言復振工作。

口述歷史/家族系譜

王雅萍

(民族系)

陳文玲

(民族系)

有許多泰雅的元素,深藏在耆老的記憶之中,因此透過口述歷史有系統地挖掘、整理,則有助於保存烏來泰雅族的原始風貌。在文化創新的進行式中,這些元素都是重要資產,必須有意識地予以保存。

打造部落品牌

陳文玲

(廣告系)

烏來給人一種販售廉價原住民文化卻失去原住民原味的負面意象。要改變這種意象,就必須重塑烏來各個部落的品牌形象。運用「體驗設計」、「感情設計」等設計學原理,再融合泰雅元素,以協助各部落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

溫泉管理

湯京平

(政治系)

 

溫泉取水的競爭,導致管線在山林美景之間

恣意蔓延,嚴重破壞觀光產業所依賴的共有財貨,構成是典型的「共享資源」(common pool resources)問題。透過相關案例介紹,提供一些制度性解決方案,以供社區選擇。

微型貸款

江明修

(公行系)

邀集非營利團體與企業共襄盛舉,創設更具本土(泰雅)特色的微型貸款制度,展示這類制度的可行性。

原鄉生態社區

孫振義

(地政系)

配合台灣現行的EEWH-EC生態社區評估系統與美國LEED 生態與能源評估系統,提出本土的「原鄉型生態社區實踐與推動策略」。

重建有部落的家

王增勇

(社工所)

通過某些制度改革的實驗,發展具備原住民文化特色的照顧制度,讓部落而不是財團來照顧族人。

WiKi教輔平台

曾正男

(應數系)

建立一個關於測驗的Wiki平台,透過學

生與教師共同建制題庫的方式,提供部落師生一個免費自我檢視學習狀況的學習環境。

共學共創平台

楊建民

(資管系)

將各方對於部落永續發展有利的經驗帶到可以進行多元對話學習的平台,將部落學校轉化成為培育部落永續發展的育成基地。

 

二、紐西蘭的毛利學校簡介(紐西蘭毛利族的Marae)(另一種大廟興學)

【01】2010/09/20立報原視野:毛利人的語言教學

  筆者現在紐西蘭的奧克蘭一個毛利原住民祠堂會所中,這裡附設有純毛利語的語言巢,類似台灣的托兒所,有20多個小朋友正跟著兩位近70歲的毛利阿嬤,在聽母語故事及用唱遊學母語。

  這次參與行政院原民會的紐西蘭毛利語言考察研習團,看到很精彩的毛利語言巢政策,14天以來大概已經拜訪20個左右的毛利語言文化復興運的相關單位:教育部、毛利部、毛利語發會、國家廣電基金會、民間的語言巢基金會、毛利教材出版社、毛利會所、毛利第一個語言巢、毛利完全中小學、毛利大學、Rotaua觀光產業、Tuhoe毛利部落、毛利電視台等。

  各單位都是以傳統儀式盛情接待,正式迎接唱歌禱告、來賓獻禮、碰鼻子以及唱歌正式回應,及提供詳細的單位簡報。我們的5位原住民團員來自各族及各級學校的老師代表,可以馬上以歌聲回應並帶領禱告及分工發問,原住民的確是最棒的國際交流人才。

  2年前,毛利電視台報導過毛利人祖先的DNA是來自台灣,因此我們到處受到盛情接待,早餐及晚餐時間都會跟不同單位的毛利重要人物一起用餐,連吃飯都要忙著做田野調查。

  這次替我們安排行程的是Te Ripowai女士,年近60歲。她是維多利亞大學毛利研究學程的專任講師,已在該校任教20多年,很受敬重。她來自毛利民族意識非常堅強的Tuhoe部落,家族是重要的毛利民族運動人士,16歲時從報上知道自己的毛利語言即將滅亡,隨即投入搶救毛利語言復興毛利文化的工作。她的家族是成功整合大學資源及原住民部落的經典個案。

  她擔任大學教職,一直堅持要用傳統的毛利語言文化及毛利智慧在大學教書。因此維多利亞大學校內有傳統的毛利建築Marae,具有像台灣的原住民會所與祖靈屋祠堂的雙重功能。白天這裡是維大學生修讀毛利課程的地方,晚上就是我們打通舖住宿的會館。

  紐西蘭全國8個國立大學都設有這種校內的Marae,類似我們的大學原住民教育中心,但只有這間學校的Marae有獨立的工作人員,在該校Marae上班的工作人員幾乎都有毛利血統,要會開車煮飯、又要導覽及分工打掃環境。

  Te Ripowai女士30多年來跑遍全國毛利部落做毛利語言的推廣教育,教7歲以上不以毛利語為第一語言的基層人士學毛利語,參與推廣積木教學法(Attarangi),用很簡單的教具來進行純毛利語教學。  Attarangi是一袋類似樂高的小積木,我們想買回來台灣應用,她說其實聽說教具是Made in Taiwan。

  她實際用Attarangi教學法來教我們毛利語,半小時內我們真的很快就學會了7個毛利語單字,這個很簡單卻很有用的毛利語教學法,已經發展成系統的教學法,一個人只要一天5個小時、一個星期上課5天,一年左右就可以學會四級左右的專業毛利語,甚至成為教師。

  我們親眼看到毛利人母子、計程車司機、大學老師來學這種教法,簡單樸實活潑,又能真正學到毛利智慧的課程。

  團員們都覺得,目前台灣的一個星期上一個小時的原住民語言巢教學是玩假的,毛利人才是玩真的。毛利人的民族語言文化復興運動,是有整體美學與哲學思考的全人教育,不是切割的片段教育,值得學習。

【02】2010-09-27立報原視野:毛利大學民族教育 堅持走自己的路

  來到這個土地有台灣7倍大,全國人口相當於新北市、不到4百萬人的紐西蘭,筆者很好奇,有50萬人口規模的毛利人,究竟如何辦理民族教育?

  目前紐國毛利教育體系包含學前教育、小學、中學到毛利大學,和主流教育體系平行且可互通。國人比較熟知的是1982年開始毛利人發動的「語言學習巢」運動(毛利語Te Kohanga Reo;英語是Language Nest)。毛利人堅持學前教育一定要用毛利語,才能傳承毛利的語言、知識、文化和價值觀。

  語言巢由會說毛利語的褓姆及長者教導0到4歲的小朋友,讓其沉浸在毛利語言文化環境中,全國語言巢有近8百所。想想台灣雖從1993年展開鄉土語言教學,2000年九年一貫課程調整後,每週只有一堂必選本土語言課程,目前全國還找不到10所托兒所或幼稚園是完全用各族母語教學的!真讓人汗顏。

  毛利語文小學及毛利中學都是銜接從毛利幼稚園畢業的學生,由老師依照教育部的課綱編選教材,教學語言一定是毛利語,教學內容跟主流學校差不多。

目前紐國公立第三級教育機構有35所,其中有8所大學、20所理工和技術學院、4所師範學院和3所毛利大學。這3所毛利大學是在1994年正式設置完成,一開始是歐提羅毛利大學和勞卡哇毛利大學兩所,最後成立的是阿灣紐阿連基毛利大學。每年有近5萬人就讀,佔紐國第三級教育學生人數的14%,相當於毛利人在全國人口的百分比,除了吸引大部分毛利學生就讀外,也吸引不少歐裔學生及太平洋各國的島民前來就讀。

  訪問團來到位於歐他基的勞卡哇毛利大學,經過Huia Winiata教授兄弟二人簡報該校的《目標2000年一代語言復興計畫(1975-2000)》,原來他的父親就是參與1982年語言巢運動的領導者之一。

  在體認毛利語言文化即將滅亡,在政府不承認毛利教育體制情況下,他們籌辦Te Wanganga o Raukawa(毛利語Te Wanganga,意謂一群人在學習),該校第一屆招生只有兩個學生,就是Huia Winiata教授兄弟。創校團隊堅持毛利知識的學習,跟學校在地的iwi(部族)合作,教學方法主要是傳承毛利長者的知識和智慧,課程是透過到部落的整體學習而非個人上課。該校奮戰11年,學歷終獲得紐國教育部的承認,現已變成一個獨特高等毛利知識學習中心,也是培養毛利師資的重要基地。

  筆者觀察毛利大學跟一般大學,毛利學院最大差別在於教學語言,毛利大學的主要教學語言一定是毛利語,這種堅持實在讓人澈底的尊敬與佩服。台灣客家學院要堅持用客家語教學、台灣語言文化學系堅持用閩南語教學目前都還有困難。小族人寡的原住民族民族學院要堅持用民族語言教學,的確需要很大的救亡圖存觀念突破與實踐的決心。也許排灣學院、泰雅學院、阿美學院、布農學院可以先成立吧!回到各族有語言文化內涵的教育自治與資源盤點整合,整裝再出發戰鬥吧!

 

【03】2010-10-18立報原視野:蒂普亞的毛利觀光

  一直很好奇,南島民族如何做到有主體性的生態文化觀光產業?做為觀光客,個人覺得比較優質的經驗是斐濟北部島嶼一日遊、泰國清邁3小時遊河農作體驗、北海道白老愛努博物館半日遊。分享最近感受比較深刻的羅吐魯阿(TE PUIA)蒂普亞毛利觀光行程。

  筆者跟隨行政院原民會紐西蘭訪問團一行於9月15日(三)下午4點來到羅吐魯阿的蒂普亞,因為毛利領隊Te Repowai教授的安排,我們獲得門票打折的禮遇,並由來自馬來西亞專門負責亞洲部行銷企畫的梁經理出面接待。

  通常遊客導覽有英、日、法、西班牙及華語等多國語言可選擇,在入口處可找到不同語言版本的文字簡介。筆者記得當天遇到遊客有來自東京的遊學團、英國倫敦非裔散客、美國觀光團,以及令團員感到不愉快、在互動上不忘要大聲嚷嚷「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中國團。

  通常蒂普亞的觀光行程可以分成兩段,一是入園的導覽(費用包含午間觀賞毛利文化歌舞表演),門票費是紐幣25元(約台幣575元),一是毛利表演(麥奧拉毛利精華晚會)及晚餐收費是紐幣80元(約台幣1,840元)。筆者建議是下午入園並參與晚會及晚餐,比較能完整體會毛利文化饗宴。

  紐西蘭在對遊客的毛利文化教育投資很用心,把觀光變成是毛利藝術文化行銷的一環,入園後一般會先帶隊到毛利工藝美術學院,介紹雕刻學校和編織學院,遊客可以現場看到傳統木雕藝術和傳統編織藝術和毛利婦女編織的亞麻園。

  筆者發現其學生現場製作的木雕、服飾、簍筐等手工成品並不如台灣原住民手工藝精緻美觀,但是遊園觀光客在有系統的導覽習得毛利文化知識後,認同其文化保存觀念,紛紛到隔壁的禮品店選購具有特色的紀念品。

  接下來是由毛利專業導遊帶領參訪戶外園區,有毛利工藝美術學院前庭、Marae、毛利家屋(石頭屋、瓦卡屋、早期歐洲化的居所),最特別的是在毛利歷史廳中一進門的大地圖,毛利人清楚標明祖先來自台灣。

  聽著解說沿著叢林輕鬆漫步可觀賞野生的鳥類,參訪紐西蘭的國鳥奇異鳥室,學習該國環保生態復育計畫,了解奇異鳥的豐富文化遺產意涵。我們踏著毛利祖先的足跡步伐,看到迷人獨特的火山與地熱環境,還看到南半球美麗的落日。

晚宴前6點在入園口的Marae集合,遊客先被教導學習觀賞毛利戰舞及碰鼻歡迎儀式應有禮貌,依序脫鞋入座,歌舞展演大約40分鐘,穿插毛利傳統武器介紹並邀請遊客上台學習舞步同樂。

  晚宴前導遊先帶領觀賞傳統地熱熟食展示點,再分桌入座享用傳統特色餐及海鮮自助餐,餐廳中的壁畫都是毛利傳說與被殖民歷史故事,往洗手間前有一攤位擺著毛利歌舞的CD專輯及明信片供遊客自由選購,沒有任何強迫推銷。

  因早春入夜後天氣寒冷,餐後園區準備專車載著大家前往Te Whakarewarewa Thermal Valley看地熱景觀,一下車馬上有人遞上一杯溫暖的熱可可,夜間看到向空中射出高達30多米的世界著名間歇噴泉,每一處地質奇蹟都與毛利傳奇與當地毛利人的回憶交織在一起,增加神秘色彩,讓遊客都覺不虛此行。

【4】2010-10-25立報原視野:紐西蘭國家博物館建構尊重多元的未來公民

  走訪世界各地,筆者一定會去參訪當地的博物館,在博物館中感受到一個國家如何展示呈現該國的民族與歷史文化創意,學習各國的文化競爭力。在此要推薦很值得原住民朋友參訪的紐西蘭國家博物館(Te papa)。

  Te Papa博物館於1998年開幕,位於紐西蘭首都威靈頓市區,是棟超過5層樓的大博物館,在靠海邊的地方,位置很醒目。其展示表現方式很新鮮大膽,同時很重視互動教育。

  一進該館就有一段歡迎的文字,顯示紐西蘭對第一民族的重視:「Nau mai,haere mai ki Te Papa Tongarewa!」這段毛利語意思是:「歡迎來到我們的紐西蘭國家博物館Te Papa Tongarewa!」

  筆者跟原住民團員來到Te Papa博物館,博物館入館免門票費,由維多利亞大學毛利學院的Marae幫我們預約一個有毛利血統的解說員,大約用了一個小時幫我們導覽,之後開放我們自行參觀。

  進入博物館,解說員會用毛利的歡迎儀式碰鼻,代表跟我們生命與生命的相遇,接下來就解釋毛利的圖騰柱及其呈現的毛利的哲學智慧,接下來就用影視媒體呈現一位像女巫師的祖靈現身禱詞,希望後代不要忘記毛利祖先的聲音。

呈現的手法充滿故事性,又讓觀眾角色轉換,走在歷史時空中,有著現代傳承者的莫名感動。

  循著展示動線走入從紐西蘭土地的成形,到該國多樣化的歷史人文景觀,以及它獨特的野生環境以及栩栩如生的特殊文化。筆者覺得那個歡迎儀式,有種帶人走入時光隧道跨越時空的旅程感受,很有傳達毛利人文化主體性的效果。

  從當代把遊客帶到6千5百萬年前的時空,然後,從遠古時代、被殖民的歷史再把您帶到未來世界,且乘坐未來的汽車飛越威靈頓市。筆者在台灣原住民相關博物館和文物館,很少看過這種連參訪都有原民主體性的儀式。

  Te Papa的博物館也很重視毛利的生態環境,在參觀的動線上,不時可以看到窗外綠意盎然的生態,很有綠建築的概念。後來才發現在設計博物館時就同時設計BushCity,就是一個植物生態的模擬公園,博物館旁就可以觀賞到許多原生植物,同時還可以見到紐西蘭地理與地質方面的模擬地景。

  此外還有一個人造的水池,以及供遊客休憩的半圓形劇場。在水池旁可以看到許多海鷗、鴨子在嬉戲,半圓形劇場變成是親子最佳野餐的戶外活動區。在文物的展覽區,筆者發現有關紐西蘭的石器及玉器的展示,親眼看到很精彩的巴圖玉器的生產地及製作過程展示,特別拍回來給文山社區大學發現十五份遺址巴圖的鄭景隆先生參考,原來台灣難得一見的使用巴圖器的原住民,可能跟遠在1萬公里外的紐西蘭某部族有親戚關係呢!

  解說員最後帶我們到5樓參觀壯觀的現代式 Marae(毛利人會堂),筆者研究多元文化教育,發現該博物館用毛利人的傳統概念,在每根樑柱上標示目前從各個不同文化來到紐西蘭打拚的民族特色,例如代表華人的龍、代表日本的菊花紋、韓國的八卦太極圖等等。

  用親和的展示介面設計,柔合毛利傳統做推廣教育,成功地讓外來遊客及紐國不同族裔的公民,都覺得國家博物館是屬於全體紐西蘭國民的。


:::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4年03月29日 22時11分
76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應減少戶外活動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