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pty Title

台江空間模式語言的探尋-反思台江NPO青少年培力中心之教學經驗

吳比娜、郭柏秀/台江空間模式課程教師

時間:103年2月-6月共八堂課
對象:台南市瀛海中學國、高中部學生約四十名教學緣起/動機 由觸目所及的建案廣告,接連公告的都市計畫開發案,可以預期台江地區(台南市安南區)未來整體空間之調性將發生巨大的改變;持續移植進入台江地區的建築形式,不外模仿異國風情的透天別墅或是冷肅的住商大樓與公共建築,這些改變將從在地住民每日生活的空間經驗裡,逐漸瓦解地方的主體性,更是缺乏對台江環境、文化考量的空間營造方式。台江空間的未來,不該隨市場供給端操縱,而應從培力地方主體意識,追求主動倡議空間使用需求的方式,打造具地方特色的空間著手。從空間規劃與設計的角度思考,我們需要一套能訓練人們環境覺知、感受表達、交流溝通與行動啟發的空間觀察/設計方法,空間模式語言( Pattern Language) 是一種可能的方法,而思考環境與空間的能力宜儘早培養。因此我們希望透過與台江區域內的中小學教育機構合作,開設課程,引導青少年發展空間觀察的能力,協力探尋、蒐集屬於台江的空間模式(pattern),通過討論與呈現,讓大家「看到」台江空間的特色,期望此行動能翻轉之後的都市空間設計與營造思維。希望藉由對台江空間特色的瞭解,讓青少年瞭解自己居住所在的特色,由土地認同反饋幫助青少年建立主體性與自明性。

課程設計目標 1. 透過空間模式語言的工具,培養學生對環境的敏感度、訓練空間觀察的技巧與分析能力。 2. 帶領學生小隊觀察與蒐集台江空間模式,反饋在台南社大研議建置之「台江空間模式資料庫」。 3. 藉由國內外青少年組織的連結,啟發「青少年可以做什麼?」的想像。透過校園改造、瞭解正在進行中的公共建築-台江文化中心的規劃設計過程,以及觀察河岸空間之改變,讓青少年參與在社區改造與公共事務中。

教學方法設計
1.環境敏感度訓練 2. 觀察單一空間模式語言-以海尾寮為例 雖然現下的海尾寮聚落已經變遷,文獻與耆老口中所描述西南濱海特有的開闊地景、魚塭、鹽田、紅樹林等,純淨自然的台江景色已不復見,漸成為住宅與工業使用混雜、魚塭被填平(人與水環境的關係逐漸遙遠)、三合院、荒廢空地與新蓋建物交錯的意象主導著聚落空間結構,但第一次的空間踏查,仍規劃以台江分校大廟所在的海尾寮作為觀察據點,以瞭解典型的台江聚落。 起初,學生對於空間概念陌生,對海尾寮的認識也有限,但在講解空間模式語言概念,將概念轉換為五個操作步驟,並以操作案例說明後,由老師帶領學生,分組漫步於海尾聚落做觀察描繪;最後,學生都能提出創新而令人感動、或是深具地方生活文化性的觀察。

發現:
跳脫廟宇、三合院的刻板印象,學生蒐集空間模式之對象主要分為幾類:

(1) 房屋(以三合院為主)。「埕中之城」、「溫暖與倫理」等模式命名,看到學生意識中三合院空間格局所隱含精神、價值層面的內涵。三合院因為人的存在而富人情味,老屋的穩重、寂寞感、寧靜的氣氛,新舊反差,也是吸引人的原因,門外春聯,透露出故事與主人的情懷。

(2) 房屋旁邊、房屋之外-負空間、閒置空間、中介空間。如注意到花園、菜園。「生活的智慧、自足的見證」,從命名可看到生活方式。

(3) 植物(如以竹子為主角吸引人的空間),植物本身帶給人的感受,是我們生活記憶的一部分,成為重要的地景元素。

(4) 魚塭-聚落裡僅存的魚塭吸引了大家的好奇,充滿了線條,鳥、漁網、排筏、魚簍和水,有人認為靜態,有人認為動態。 特別是該魚塭是個很完整的工作空間,宛如小博物館。

(5) 公共空間、社會空間(這是屬於台江、海尾聚落獨有空間) 如用廢棄汽油桶提出的空間改造方案 廢棄倉庫的不同材質引人注目 建議在廟後加上涼亭和植栽 雜貨店前,人開始聚集(因著不同時間,能體察到不同的空間故事),「因垃圾而熱鬧的空間」,即為一例。

(6) 私我空間,如秘密花園、夢幻、自由自在的空間等。

(7) 小尺度、細節的觀察-如「古老智慧慢生活」觀察磚構排水溝的細節。 有人關心流浪貓的家,還有資源回收者的空間。

(8) 比較大尺度,空間與空間之間的關係- 如三合院彼此相對的座向,鄰居因而有互動,畸零地、小廣場、老屋、廢棄菜園,剛好形成一個有潛力的活絡空間。 房屋與房屋之間的人性間距,因而產生「隨光飛舞」的可親性。 3. 從單字到造句,空間模式語言的排列組合,手繪一個理想社區。 透過前次課程在海尾寮聚落觀察到三合院、水塘、涼亭、菜園、住宅關係、鄰里感等空間元素與現象後,請同學分組討論主題,將空間模式語言運用與排列,描繪心中的理想社區。結果發現,新世代以創意呈現出不同的社區主題,例如有一組提出自給自足的生活,如魚塭、種菜等「鄭板橋」式的隱居鄉間生活的想像,有一組則提出: 的公式以描述大同世界,強調公共空間的串聯,有截然不同的空間屬性。

透過空間觀察,有些同學開始延伸、深化對聚落空間的社會性思考,產生問題意識。 - 同學觀察到有些破舊老屋前停着新車,既然有錢買車為何不修老屋?希望將老屋修好,就可以變成民宿,讓外地人體驗當地生活。 - 提出利用景觀塑造,為三合院注入活力的改善方案。
初步操作,依循空間模式語言工具所說:將個別的空間語言模式組合排列後,將呈現出不同特性的地景詩。空間模式語言的確有可作為社區設計工具的潛力,也許未來可在此一階段做更細緻的分組練習。
4. 系統性地觀察地景元素(以大道公遊學溪頂寮˙、龍山社區為操作案例),透過社區地圖收集觀察意見

5.透過與國內外青少年團體(Rural China Education Foundation, 香港雷利計畫, 小台江)的串聯,激發師生對教與學的可能性,並以投票方式,呈現青少年對於生活在台江(安南地區),對於生活空間的訴求。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感受到部分學生有一定的被動性。由於本課程之教學方法已特意設計為非傳統知識授課模式,以獨立問題意識的啟發、開放式的討論進行課程。但由於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學習成效仍深受學生主動性的影響,檢討之後,我們認為除了可以再嘗試以更生動活潑的教學法引發學生興趣外,此類空間設計課程宜採小班制進行,往後應可透過甄選方式,吸引對環境、空間有高度興趣之學生,採用師徒制的進行教學。

教與學的互動、互相回饋與檢視也是重要的,透過臉書FB、學習單、課前學生申請問題、課後學生評鑑,跟同學聊天(參與式課程設計)、從有經驗教師的觀察上得到回饋,由於此堂課剛開始,教學者也才能真正觀察和瞭解學生反應,修正方向。 透過社團、讀書會(台江文史與環境基礎讀本的線上閱讀),或是實際空間改造案例的實踐,以提升自主延伸學習(outreach)的量能(capacity),特別是高中生有小論文撰寫的學習需求,應可作為延續性研究的機會。可以主題範圍供同學預選,讓本課程成為輔導完成論文的機會。 本課程教學法屬體驗式教學,以操作能啟發學生問題意識的課外活動為主要教學方法,因此教學者進行前置教學準備工作是相當重要的,須能掌握相關背景知識,應充實環境、空間、人文各面向的知識,並應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共識。
在國高中生沉重的課業與補教壓力下,如何引導學生們作社區參與? 這有賴學校與社區團體積極的尋找實踐的場域(如校園空間改造)、或是社區閒置空間再利用,以一定比例真實性的操作,來激發學生興趣。同時,啟動對於台江空間教育與環境規劃的連結性探討,讓兩者目標一致,有推廣的策略,教者與學者,才會更有成就感。

未來 對於空間學習來說,台江地區確能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預計初步以七股龍山社區(因其濱海空間元素之豐富完整性、仍保有許多傳統濱海聚落之原始/特色空間模式)、海尾寮(台江典型現代與傳統並存的聚落)、瀛海中學市街(都市化空間)、流域河岸空間作為後續空間模式語言蒐集的主要場域。
後續參與暑期「台江流域專題研究人文營」的教學經驗中,求取琵琶湖流域內民眾參與和環境教育工作的組織Carbon Sink代表堤幸一與中野榮美子老師經驗,他們強調應尊重孩子的發想與表達,不該將自己視為老師,以避免框限孩子的思考,而是要陪伴青少年在環境觀察中啟發主動學習的動機。
在長安國小與和順國中的小小研究員在田野踏查時,總是循著童趣的好奇心,在遊戲中學習,一見灌溉渠中奔流的清水,就天真率性地玩起水來,用身體感官見證耆老口中「摸蝲仔兼洗褲」的流域記憶。順著兒童玩水的嬉鬧天性,發展出了以劍獅、青冥劍、荷花等元素的彩繪河堤主題。
其中海佃國小的小台江水手在平日河川監測與淨堤的過程中,深刻感受營造安全的學童環境教育與親水空間的重要性,提出了適合學童河岸空間環境教育的設計,從親身經驗、從使用者需求出發,提出緊鄰校園區段的嘉南大圳堤岸空間改造方案-「Go!Go!嘉南大圳-安全空間設計,美化環境」,甚至勾勒出嘉南大圳小台江環境教育園區的願景。
海佃國中強調以社區營造去喚回人與水失落的記憶。瀛海中學結合泰國外勞潑水節活動淨化工區周邊河堤環境,國中提出了期待在九份子河畔喝咖啡看夕陽的意象(相信這是前一代不會有的想像),瀛海中學組的學員甫親身經歷安南區812豪大雨淹水事件,對水患留有鮮明深刻的印象,乃針對校園所屬流域的六塊寮排水線進行河川環境健檢、訪談沿岸居民,了解流域內的排水課題與居民對於淹水事件的經驗與感受,也反映了居民對於親水環境的願景。
這是個跨代間的互相融合,結合了孩童的慧心、青少年的創意、成人的歷練,涵蓋了兒童與青少年教育、親子教育、團體動力、流域生態、科學與工程知識、設計、社區、政策、溝通表達..等面向。
傳統體制下,我們其實不太知道如何培養創造力,或是促進團體發展行動方案,這樣的生活空間與流域學習經驗,似乎告訴著我們需要發展一個以學生興趣為主體、現地教學為基礎、問題導向為動力、集體行動為願景的教學方式,這當然挑戰著所有教與學者的改變。而在團體的合作過程中,我們更需要聆聽、發問等溝通方式的學習,以及領導力的概念探討,改變文化中避免「強出頭」是承擔責任的行動困境。
期待新一代的台江小公民,在學校、家庭與社會的支持下,得到實踐的契機,以行動改造流域環境,建構屬於新世代的台江流域文化和集體記憶。

 

 


:::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4年04月24日 02時09分
74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應減少戶外活動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