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pty Title

吳秉謙/小台江資深水手、彰師大特教系二年級生

壹、前言
一、緣起
為何要探討國小河川環境教育?因為河川污染是環境保護運動裡能見度較高的指標,台灣河川主要集中於西半部,對於西半部環境教育有極大的重要性。
海佃國小「小台江讀書會」(以下簡稱小台江)是一個非常傑出的團體,它是一個在學校裡由學生、老師、家長成立的環保NGO團體,成立的目的為守護河川、守護環境,曾獲得2007年獲得全國優良河川巡守隊獎、教育部全國環保有功社團。
由台灣博碩士論文查詢,得知目前關於環境教育的論文有329筆、關於國小環境教育有112筆、關於國小河川環境教育的只有3筆,由此可見,在國小河川環境教育方面較少有人研究。
我也是小台江讀書會的成員之一,參與多次的河流巡守、宣導、研究活動,過程中對於河川教育多所思考及參與,讓我對於小台江讀書會的河川教育及其特殊性,想要深入了解,因此以「小台江」河川環境教育為研究主題,探討以下幾點:1.小台江是由哪些人共同成立?2.小台江是一個怎樣的團體?推動過那些河川教育工作?3.小台江河川教育的意義、課程規畫目的是否達成?4.小台江如何利用課後時間,經營團體,進行河川教育,方法為何?5.為何會一直有人持續參與小台江?6.從原本體制外的團體,到變成受學校重視的團體,對小台江的影響?7.小台江河川環境教育為什麼會成功?
二、文獻探討
環境保護於1990年後開始從全球性轉為地方性,環境保護透過從地方做起,較為扎實,也較少漏洞,談到由下而上的力量,大家則會想到NGO團體,然而經過這麼多年的提倡,這些團體仍面臨到困難,包括財政上、與政府合作上、在社區、地方推動發展上,社區發展雖然看似地方活動,但仍主要與政府機關部門合作,而社區大學則成為NGO團體的合作對象,但面臨財政、技術方面等問題,又必需與政府合作,但又不能失去NGO團體運作上的獨立、自主性,這對於團體來說是一項考驗。(張翰壁,2005)

小台江也是個NGO團體,而經濟來源主要是透過專案、引水人贊助,雖然也會和政府合作,但受政府的影響似乎較小,原因可能是由於小台江是一個較自給自足的學習型團體,其成員主要是學生、家長、老師,以學習為目的,而非以旅遊為目的,需要花費大筆金費來舉辦。
學校是一個學習的場所,而學生來學校的目的主要是學習,但孩子為甚麼要上學,為甚麼要學習,在家裡學習不就可以了嗎?學校能帶給孩子甚麼,學校的真正目的是甚麼?「為甚麼孩子要上學」這是大部分小孩曾想過的問題,大江健三郎(2002)在「為甚麼孩子要上學」這篇文章用兩個自己童年的回憶和自己孩子的經驗來思考這個問題,他認為,學習、上學就是為了充分了解自己,與他人聯繫,這是一件簡單卻又不易發現的道理,在學校裡,我們學習與更多人相處、各種溝通方式,而這些表達自己的方法,是每個人一生一直需要學習的事,學校只是把它濃縮分類而已。
環境教育的目標是要幫助學生成為具備環境意識、知識和全心投注公民行動的公民,而這些目標有覺知、知識、環境倫理、公民活動技能、公民行動經驗等(引自周儒、張子超、黃淑芬,2003)。小台江在環境教育的課程規劃上分為守護家鄉、守護河川、公民參與等三大學習主題,每個主題下又分為多個細項,將國外的環境教育目標充分的融入課程當中,甚至有更深入的地方。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取的研究方法有參與觀察法、閱讀文獻、深度訪談、歷史研究法。從2005年小台江成立到現在2011年,共有6年的參與的時間,親身在小台江學習,在進行本研究時,藉由閱讀關於專題研究、教育和環境教育的文獻、書籍,從各種書籍、文獻中,了解研究是一種分析事物,了解事物真正本質的方法,在閱讀文獻中進行研究筆記的寫作。經由閱讀「質性研究寫作」(顧瑜君,1998)一書,了解自己的問題,我常常花了一大堆時間,等到截稿的前幾天才開始真正投入,在研究過程中應該立刻下筆,在做研究報告時,可以先擬草稿,包括目錄,先預定寫作大概的頁數,讓自己更清楚脈絡,另外,在做報告時,要寫下清楚的大綱,讓自己檢查論點的順序,而在寫的時候,要仔細思考,誰是主述者,和你要用何種代言的格式結合觀察者及被觀察者。
報告寫作的開始,有二種,第一種是把研究方法寫下來,配合適當的文獻探討,忠實地描述你是如何進行研究的,另一種就是描述發生了甚麼事,當你對於研究目的有困惑時,可與他人討論,或重新定義寫作來化解。除了研究方法,透過閱讀環境教育文獻書籍,幫助自己釐清問題、觀念。

本研究在訪談中共訪問四人,分別是小台江船長鄭金春老師、小台江乘客(民眾)劉明奇醫師、引水人(家長)王帝文、水手(學生)王乃玄,將訪問內容打成逐字稿,透過不同身分和不同領域的人,來了解不同人對小台江的看法。在歷史研究方面,透過小台江大事記整理,分析小台江河川教育活動的性質,了解小台江與其他團體不同與共同之處。
貳、 正文
一、小台江是由哪些人共同成立?
小台江於2005年成立,由老師、家長、學生共6人組成,組織成員的名稱是以一艘船的組織來組成的,有領航員(家長)、船長(老師)、水手(學生)、引水人(家長、老師)、乘客(實習學生、民眾),人數慢慢的增加,目前現任水手有25人,引水人35人。
二、小台江是一個怎樣的團體?推動過那些河川教育工作?

透過小台江的大事記整理分析,可以讓人更有條理的釐清小台江所做過的事,並加以分類,小台江的活動有許多行動面向,主要有:巡守河川、踏查鄉土、報告寫作,由此可知,小台江是個很注重實際行動的團體,除了實際行動,小台江在培養公民活動技能方面,有許多課程,除了水質檢測、鄉土踏查、河川巡守,還有星象觀測、繪製綠地圖、學習使用GPS……並不只有侷限在環境教育上,而是一個開闊、實用、國際化的學習,結合科技,讓學生在守護河川時能懂得利用各種方法、工具,並擁有開闊的國際視野。
小台江也會透過各種方式宣導理念,除了經營部落格、寫作投稿、報章雜誌的刊登,還有與電視節目合作、上廣播電台、參與各種會議、與其他團隊交流,讓更多人了解小台江的理念,而這些多元的課程、開闊的視野、懂得表達理念,與其他社團學習、交流,我認為這是讓小台江與其他社團不一樣的地方,也是讓小台江成功的原因之一。
在船長鄭金春老師心中,小台江是一個開放性社團。
小台江是一個比較開放性的社團,有小孩有家長,和其他學校只有小孩,或外面只有家長的社團比較不一樣。(2011/02/20訪問鄭金春老師)
這樣一個開放性社團在引水人的眼中,是一個以公益為目的,體制外的NGO團體。
它是一個屬於體制外的團體,就類似NGO非政府、非營利的組織,以公益為目的。(2010/02/20訪問引水人王帝文)

而在學生眼中,小台江則是一個可以增加知識、能力的團體。
小台江就是一個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的團體(2011/02/20訪問學生王乃玄)
三、小台江的河川教育意義為何?
大江健三郎(2002)在「為甚麼孩子要上學」這篇文章指出,孩子上學就是為了充分了解自己,與他人聯繫,他認為,孩子在學校裡,學習與更多人相處、各種溝通方式,表達自己的方法,這是每個人一生一直需要學習的事。小台江乘客劉名奇醫師,也是一位常常參加各種戶外活動的家長,但是,小台江在他的眼中來看,格外的不一樣,讓他能夠更深入的了解居住的環境。
我覺得它不只是體力、毅力的挑戰,它也有讓你去了解你生存的環境,它的源由、它的歷史,這個對我來說,或對我現在這個階段的人是滿重要的,歷史很重要,我要了解這塊土地以前發生的事,當然以前一定有發生事情,所以我們現在有這樣子一樣的生活,所以我想去了解它,我覺得小台江辦的活動讓我有一個體力、毅力考驗的訓練,不只讓我更健康,也讓我在思想上,對這個我居住的環境有更好、更深的了解。(2011/02/13訪問劉名奇醫師)

四、小台江是如何利用課後時間,經營團體,進行河川教育,方法為何?
小台江的成員有老師、學生、家長,老師和家長都有各自的工作要忙,學生也有課業要準備,但他們卻能在這樣急迫、寶貴的時間內學習和經營團隊。方法就是彼此互相幫忙,並懂得自我安排時間。
透過小台江大事記分析,小台江的課程主要是在週三下午、假日,課程有訓練河川檢測巡守技能、寫作報告能力,還有騎腳踏車踏查鄉土,這些多元的課程,河川教育方法,都是經由老師和引水人(家長)的討論,實地踏查,編製出來的,固定在寒暑假編製教材,規劃課程、探勘路線,開學後假日,老師和家長仍必須反複確認課程,督促學生的學習進度,在學期末還會再進行一次期末檢討,這一套教學流程雖然占用許多時間,但卻讓小台江的課程安排上有更明確的目標和教學空間與時間。
五、為何會一直有人持續參與小台江?

小台江活動的時間,除了每周三下午,還有假日,參與小台江必須犧牲許多自己的時間。
參與小台江對我的影響就是假日時間變少,家裡的事會受影響,但是交到許多朋友。(2011/02/20訪問鄭金春老師)
儘管如此,仍然有人願意參與小台江,並一直持續下去,鄭金春老師表示,之所以會一直有人參加,是因為在這個社團裡,大家都很用心。
用心。因為這個社團就是很用心的去經營,因為用心所以會去激盪出一些東西,那種東西可能是大家比較嚮往的,而不是死板的,也就是說這種東西是要大家在一起才能產生的一種樂趣。它是比較特殊的,因為我們不是在遊玩,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作好好的,所以要付出,那在付出的過程中會的到一些東西、一些樂趣,每個人都必須去付出,因為這種付出,而讓大家覺得有它的價值在,如果說把它當成遊玩,那除非說非常好玩,想再玩一次,可是那種玩是不可能持續太久。(2011/02/20訪問鄭金春老師)
小台江用心的經營,抱持著學習理念,而不是遊玩的心理,每一位成員的付出、思考,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透過每周三下午和假日時間,進行各種活動、學習各項技能,因為時間短暫,因為對社團的認同性,每個人都更懂得付出、懂得去互相幫助,讓社團持續經營下去,引水人王帝文表示,成員會持續參加的原因是因為大家的理念相同,參與的同時還能學習許多的知識。

第一理念相同,第二並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是以服務為目的,第三行動學習,我相信每個人參與都有學到東西,只是每個人的收穫的程度不同,而且大家都是自發性的參與,所以可以繼續持續經營下去。(2011/02/20訪問引水人王帝王)
由此可知,一個團體能夠持續有人參與,必須大家的理念相同,擁有共同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彼此付出,因為付出而得到一些收穫,有學習上的、有遊樂上的,而這些收穫成為大家能持續下去的動力。
對自己來說,參與小台江後,我在台風、寫作、演講方面有極大的進步,學會如何製作簡報、如何演講、進行報告寫作,以及舉辦公聽會、進行公民連署,也因為參與小台江而有機會參與河川高峰論談,認識許多學者,學習到世界咖啡館討論法,更在南方論壇中接觸到公共電視PeoPo,參與培訓,成為公視公民記者,學習攝影,採訪公民新聞。
六、從原本體制外的團體,到變成受學校重視的團體,對小台江的影響?
小台江從原本體制外的社團,變成受學校重視的社團,對小台江有不少的影響,學校對於小台江的重視,對小台江有好有壞,好的部分為有較多的資源較方便使用、在人力資源上也獲得較多的幫助。
其實我們還是一直覺得它是體制外的,因為學校的重視,我們的成員變得比較廣,只是說老師他們加入也是以引水人的身分,因為主任老師的小孩也在小台江裡面,所以加入,校長看到這樣,就會想說他來參與這個社團就會比較容易帶動活動,所以對小台江有很大的助力,比如說辦活動時要借視聽教室,或是技術上的幫助、經費上的,還有老師原本因為需要周三進修而無法幫忙,後來學校把參與小台江也視為進修的一種,讓我們獲得很多老師方面人力的資源(2011/02/20訪問鄭金春)

而負面的影響,則是團體的自主性變得較少,有許多的規定必須去配合。然而在整體上,雖然自主性會變少,但影響並不大,主要是因為小台江是一個以學習為目的的團體,較不會受到學校、政府部門的影響,因此,整體而言是利大於弊。
覺得憂喜是參半的,因為學校的參與,當然是有方便的地方,但也有比較制式化的規定,就像辦活動因為有制度的規定,所以必須依照一定的規定,但是如果是民間團體,我們如果要去辦活動、申請表格方面就不會規定太多,當然整體上來講,有學校參與認同應該是利大於弊。(2011/02/20訪問家長王帝文)
小台江剛開始,成員是由老師邀請加入或學生自行參加,但到了第四年,轉變成徵選制度,在每年五月進行選拔,主要是了解水手的對河川教育的認同度。選拔制度的產生是因為要將小台江的河川教育理想,推廣到不同的年級,讓更多的人參與,因為認為小台江是一個開放性、多元性的團體。

我們想要把它推廣到不同年紀,不同班級,因此需要如果人數太多,品質、安全性可能會不好,沒有這樣制度人數也會超過,選拔不是說優不優秀,經過選拔至少是自己有意願,家長也較願意。
對我們來說帶的方面是不好帶,可是對整個社團是較好的,因為它不是一個小小的團體,它等於是可以擴展到整個學校,它的範圍比較大,就是說這個活動是適合小朋友、國小生參加的社團。(2011/02/20訪問鄭金春老師)

七、小台江河川教育為什麼會成功?
正如大江健三郎(2002)所說,孩子上學是「為了能與他人溝通」,小台江河川教育,讓孩子與家長,因為親近、了解自己的家鄉,而願意付出,親自去守護河川,投入家鄉各種公民活動,因為在人際關係、身心上有良好的發展,有了更向上、向善的理念,讓小台江的成員和外界人士願意一同合作,一同守護家鄉,守護河川。
從上述分析討論,小台江河川教育成功的原因有三大特色(圖1),小台江河川教育成功的原因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理念相同,二是親子共學,三是行動學習。成員皆為自發性參加,擁有相同河川教育理念,以服務為目的,所以每位成員皆懂得用心、懂得付出,彼此互相幫忙合作,共同凝聚向上的力量。此外,水手主要是國小生,課業壓力較小,親子間的互動也較密切,家長願意陪同小孩學習,而小孩也較不排斥父母的參與。因為是親子共學,家長能了解孩子學習什麼,適時給予幫助,解決問題。行動學習是小台江的特色之一,透過親身實地的踏查接觸,小台江的成員對於學習的事物,有更深刻的了解,也因此在每一次的學習當中,都有新的體驗與發現,因為這些新的事物與想法,讓人更想繼續去參與學習。
圖1海佃國小《小台江》河川環境教育特色
 

參、結論

小台江不管對於大人或小孩都有極大的影響,因為所有人的用心,而讓小台江得以繼續延續下去。為何會一直有人參與呢?從訪談中了解,那是因為課程認真的設計,以及學習的內容有讓人想學習、了解的吸引力,進而讓水手及家長參與下去。小台江的成員皆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標,並且是自發性學習,這樣的原因在小台江能成功的原因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小台江的成功,證明了在國小這個階段推動河川教育,對於孩子的學習有極大的影響力,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歷史研究法,訪談對象包含老師、家長、學生和一般民眾,經由不同領域的人所發表的想法,整理出小台江的河川環境教育特色和經營方式,並透過整理大事記,分析小台江的活動性質,以探討「國小河川環境教育」對參與者和團體的影響。經研究發現:
小台江由老師、家長、學生共同組成,這樣的組成,成員間的關係較為親密,在河川環境教育推動較為順利。
小台江是一個開放性、學習性、以公益為目的NGO社團。小台江河川教育意義,在於讓人不管在學習上、身心上、人際互動上,有一個更良好、向上向善的動力和理念。
小台江透過規畫課程、實地踏查、成員間彼此互助,讓團體持續經營下去。同時因為理念相同,而有所付出,因為付出而有所收穫,產生出大家所共同嚮往的成果,也因為多元學習,使大家能對不同事物有新的體驗,也使每個人有機會參與不同的活動,使得大家願意持續參加。
小台江從體制外到學校重視、徵選制度的變化,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意義和影響,將小台江參與者的範圍、領域擴大,這代表著小台江是一個多樣化、開放性的團體,而這樣的改變,整體而言利大於弊。
小台江的河川教育之所以能成功,和國外環境教育課程規劃比較,同樣具有覺知、知識、環境倫理、公民活動技能、公民行動經驗等面向,除此之外,更具有行動學習、親子共學等特色,使得小台江的河川教育得以成功。

從本研究發現,國小推動河川環境教育是不錯的階段,建議政府能重視,讓小朋友認識家鄉的河川,進而培養公民行動,以及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肆、參考文獻
張翰壁(2005)。環境治理與環境教育的新觀點:以台北縣市為例。環境教育研究3(1),75-93。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原作者David C. Engleson and Dennis H.Yockers )。台北:五南文化。
顧瑜君(譯)(1998)。質性研究寫作(原作者Harry F. Wolcott)。台北:五南文化。
陳保朱(譯)(2002)。為什麼孩子要上學(原作者大江健三郎)。台北:時報出版。
郭儒峰(2007)。以高屏溪為例進行河川環境教育教學活動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所。
林美慧(2007)。景美溪下游河川環境保育歷程及其發展策略規劃。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陳朝堂(2004)。溫寮溪河川環境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河川保育知識、態度與行動技能之影響。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

 

 

 


:::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4年04月26日 03時11分
25
空氣質量令人滿意,基本無空氣污染
各類人群可正常活動
空氣質量令人滿意,基本無空氣污染

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