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pty Title

「重回村廟─從成人學習到社會參與」

社大工作人員讀書會導讀記錄

教學,公共參與的第一步

─生命教育,高難度的學習課題

吳茂成2009/6/16

課表是我們教學與公共參與的地圖,讓我們來這一場開教與學的航海會議。

改革是需要場域,場域要對,這是我們首先要思考的重點,場域是什麼?對教與學來說,教師、學生與學程經理人共同的溝通平台就是「課表」,讓我們從課表的改革開始談起。

何青蓉老師所提供的閱讀文章「成人教育理論專題研究回顧」一文,也是從一門課的課程設計到教學行動談起,首先探討「成人」的定義,進行觀念對話,她認為,「成人」是如何成為一個全人的過程。

從這裡,我們要思考,如何導引社區大學老師在教學時,必須去思考學生如何成為一個人。社大老師有這樣的思考的時候,教學就不會只是一種技藝,例如,陳建明老師教的是設計與生活美學,但是他認為「分享」就是公共化,因此,他的教學方式就會引導同學去聊天,去對話,與社區鄉親一起分享美的觀念與經驗,參與公共事務。

第二,何青蓉老師指出成人教育的內涵是「生命教育」,要讓生命向上開展。因此,我們的假設,社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若能隨時保有如此的想法─引導同學向上開展生命,那麼在他的教學設計及課表就會進一步去思考安排。生命向上開展,何青蓉老師進一步分析,可從「人己」「群己」以及「人與自然」三個層面去反思,進一步在課程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善導同學開展生命。

何青蓉老師在她的案例課程中,其課程教學設計可分成下列三個步驟:

一、 課程討論分享:閱讀,討論,課堂報告,心得上傳網站

二、 書籍評介:寫作學習,上傳網站

三、 鼓勵學生寫作思考,透過數位教學網站進行分享。

這三個步驟,綜合言之,包含了「對話」「閱讀」「寫作」三個學習方法,最後透過數位教學網站進行分享,事實上,透過互動式的網站教學,這也是一種教學與學習的紀錄與反思。

何青蓉老師除了採取以上三個方法進行教學之外,在實質的學習課題中,她善導同學進行「社會變遷與成人教育的關係」的對話討論,細分還可分為「靈性學習」「風險社會」以及「非營利組織」等三個具體的課題。為了促進同學與實務界有所接觸,課程中還安排「專題演講」,最後安排一場參與式的學習體驗─把愛傳出去,自助義賣活動,讓同學透過行動參與再一次印證課堂學習的心得,進一步澄清問題,去看到心靈的力量,去看到自己的學習位置與進度。

這是何青蓉老師所使用的形成式評量的做法,真實的學習一定會有改變,如何讓學習者看到自己的學習改變,對社大教師來說,更為重要,成人學習者在學習歷程中,要能看到生命向上開展的學習改變與成就,他的學習才能持續且終身。因此,社大教師必須重視形成性評量的重要性,在課表中,應該進一步思考如何制定適性適才的形成性評量。例如,何青蓉老師在這門課中就透過書籍閱讀與寫作,來評量學習的認知學習:成人教育的基本內涵;透過參與式學習─自助義賣,讓學生自己評量情意學習:把愛傳出去。

從「成人教育理論專題回顧」一文的閱讀開始,在「重回村廟:從成人學習到社會參與」教育文化研習之前,身為社區大學辦學者的我們,開始思考「教學如何開啟學習者思考的可能性?」

同仁A認為,學程經理人的工作,比較像一位規劃者 而不是教學者,因此,經理人如何期待教學者能做到如此呢?她進一步反思,往往老師在成為「全人」的部分,可能都還不夠,因此,要如何促進老師理解「人」的部分,就更形重要了,特別是身心平衡部分。

同仁B聞言有感,她說,有些老師在專業經驗是夠,但是侷限在各自領域,無法看到多元與跨界的部分,特別是專業知識技能與成人教學是不同的,社大老師是要分級的…同仁C聽了很有興趣,他提問道:我們對老師的期待是要有一個等級嗎?B快速的回應「不是」,應該是說「參與度」,社大教師在不是專任教師情況下,老師大多是自願或是被強迫去做公共參與,能夠主動參與者是不錯的。

B一席話似乎點出問題,C就感歎說,老師也不是一個全人,那麼要如何教學生呢?A似乎較樂觀,她接著說,如果老師有意識這一點,也想要去追求就不錯了,C回應道,如果「公共參與」能夠做為教學與學習的課程,那麼,學習者可以去思考如何開放學習。B聽了非常有興趣,她說,以植栽漫畫學為例,二位老師因為課程認識,一位因為學畫,就不再是以種花為主,而是能夠跨界到漫畫學習,學生是老師的粉絲,因此,老師去學畫,學員也會跟著學,這位老師除了畫畫之外,也學部落格,這是終身學習的精神展現,也影響到學員的學習,這位老師認為,每個學習者都有個畫畫夢,在畫好的同時與植栽一同完成。因此,老師的學習旺盛心是能夠影響到學員,或者是學員之間也可以互相影響,不過,這部分與老師的個性有很大的關係。A也舉介紹某個布展的工作給社大師生來做,老師一口就答應,還要帶著學生一起來做,事後請他們喝咖啡,這類型老師有種與人互動的快樂氣質,A思考著說,這種老師是否符合公共參與的要求呢?

C回應了這個提問,我們期待的是老師能夠不斷的學習,會呈現一種與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老師應具備觸發學生學習的能力,例如前面所談的老這位老師,這部分可以是未來「教與學」研究小組要研究的東西。

身為導讀者的我,將大家的發言與討論,做了一個小結:我們期待的社大教師,要具有與人互動、學習的熱情,而且身心要平衡的公共知識分子。

A聽了之後,特別強調「身心要平衡」,她說,社大工作人員也是要如此,有時工作人員也會忽略、不會去面對學員的問題。

真實的問題與對話,會引導我們進到真實的學習,因此,我進一步提問:「與人互動」「學習的熱情」及「身心平衡」這三個社大教師特質及行動要素,要如何在課表中展現呢?

B的看法是,課表牽動經營學員的一切,所有的人性起伏都在課表中表現出來,人的謀合過程都要在課表中設計出來,才能看見人的改變行為。她說,這部分教學者要有很大技巧,即使是有經驗老師 課表也是表面的,想要如何做大多是在他的內心,因此,如何讓有經驗老師能夠輔導新進老師,發展出新進老師操作手冊,這是大家可以思考的。

針對B的思考,我進一步提問,課表若不是從時間軸來看,而是從謀合過程來說─破冰、認識到閉幕,那麼,我們如何從課表的規劃中找到關鍵的教學步驟呢?

同仁D就點出實際的困境,她說,社大學員往往認為公共參與課程是沒有關連性的。B則認為在公共參與的過程中,還涉及到老師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引導,D進一步說明,公共參與活動,很多社大都是到大禮堂去聽演講,B也有感而發,社大的公共參與不管是聽演講,還是別的…如果是不願意的,學生會認為是被迫的,所以,我們是期望學生、或是等待學生主動去發展社團組織,而不是工作人員去拜託、求學員參與的,她認為,台南社大這幾年教學行動累積一定能量,讓學生願意去參與公共事務,這是不是意味著「身心平衡」之後,學生才能公共參與?

C進一步分析,以一個管子來說,我們要製造什麼樣的學生,不管是什麼課程,到最後都是一位現代公民,因此,生命分享是現代公民必具的能力,保護環境也是,這些是不是做為現代公民的通識課程,讓學生來參與。現代公民要有關心公共事務能力,所以在每一門課中要置入這種精神,所以,老師的課程要有這樣的安排─公共參與。舉例來說,新秀老師進來社大,在他的課表中一定要有公共參與的課程設計。

此時B覺得這樣的條件是不是太高了?C則說,社大要著重精神的影響,老師要清楚了解,不一定要組織社團,而是一種分享的精神,能否到社區去服務,例如台江分校的手語、二胡就是如此,師生到社區去服務,但是,課程一開始並不是要求學生一定要參與公共事務。

A在這樣的真實對話中,冒出一句:「公共參與是一種學習方法」,老師對待學習者,要思考提供學習者什麼東西,例如打結,就要思考為何要學這個結,老師要教學生如何善用這個結,與社會連結,給學員實習機會,進行生活運用。

我想,「公共參與是一種學習方法」破除了公共參與變強強迫式服務的污名化的困境,讓公共參與成為最佳的學習方法。

C接著表示,學程經理人要引導老師去規劃這樣的課表,因為經理人心中有這樣的公共參與的心,所以可以去引導老師,這個心的本質是什麼?這是成為社大老師的必要條件與門檻。

A也說,專業有無限多,學程經理人要依照專業去鋪陳,要有學習者的想像、全人的概念,老師與經理人都要如此思考,終極目標是生命教育、靈性教育,人好了,社會就會好。

這場教與學的讀書會討論到最後,大家對社大教與學的期待聚焦於「生命教育」「靈性教育」,剛好也聚焦於「重回村廟:大廟興學教育文化研習」第二場次的主題─從成人學習到社會參與,如何展現心靈的力量呢?我們個人的學習能否改變社會的困境呢?

中場時,我總結了諸友的思考與發言,公共參與是一種學習方法,這是我們要與社大師生進一步去溝通,產生共識的目標,此外,我們也要思考有無其他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促進學員的生命關懷思考、社會參與的關懷行動,這些關鍵的教學方法如何在課表中設計與呈現呢?

這是我們下半場讀書會要再討論的議題。(待續)


:::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4年03月29日 07時09分
55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應減少戶外活動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