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聲到無聲的身體語言教學
─「靈巧手語」引言稿
黃碧瑜/社大台江分校「靈巧手語」教師
一、教學理念及目標
母語是文化的源頭,”手語”是聾人的母語,“手語”是聾人溝通方式之一。
我們以推廣手語、傳承聾人文化、培訓手語人才、輔導手語翻譯專業證照考和建立無障礙溝通環境的目標開設手語課程。
我們歡迎所有喜愛手語的朋友、聽語障者及家屬報名學習,更以提供急迫需求學習手語者(聽力退化者、聽語障者及家屬)有學習的場所。
被稱為台灣手語的推手史文漢博士(Wayne H. Smith)提出:「語言的主要功用是用在溝通,…但最重要的前提是,學手語一定要先了解聾文化,並學會和聾人溝通;否則為了學手語歌而去學手語,卻不會和聾人溝通,這不能算是真正認識台灣手語,也不能真正認識聾文化,更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史文漢博士曾這麼說:「台灣需要的不再只是有愛心的人來幫助聾人,台灣更需要專業人士的技術和知識來幫助聾人。」經驗只能存留在個人身上,唯有專業化才能傳承再發展。
二、教學方法
(一)我們由聽障教師和聽人教師組成手語師資群搭配教學,課堂講解、分組討論、實習、評量等,讓學員們用心聆聽,以”聽覺”學習手語來源、”視覺”看見手語之巧妙,學習臉部表情、肢體動作”用手說話”。
(二)我們採用互動模式教學,使學員們在愉悅情境中學習。我們講述”聾人文化”、”生活經驗”和”實習課程”,讓學員們能了解聽語障者無聲的世界,與聽語障教師面對面用手語交談。
(三)培育學員們建構自我語言能力,成為手語人才,共同關懷身心障礙者,付出服務,為建立一個互相尊重扶持的共融社會,和無障礙的溝通環境而努力。
三、課程實施過程
(一)授課教材:手語書、設計講義、其他輔助相關學習資料和資訊。
(二)教學進行時,以當學期設計的課程為主要授課內容,隨時關注學員們的學習情形和需求、配合社大生活話題週、公共參與週、參與社區活動等,適時調整課程內容及進度。
四、課程與公共參與
我們手語教師群配合社大課程、參與研習及講座、期末成果展、校內外活動等,並將之融入教學,我們教師與學員們以手語表演(手語歌、手語劇)參與社區公共活動,例如,第一學期(96-2)課程,使用手語述說「台江十六寮」諺語故事,第三學期(97-2)參加社大台江分校「台江書香日」社區文化活動。在參與此項社區公共活動中,我們藉由手語歌展演及現場同步手語翻譯,並結合台江文化的介紹,以推廣手語文化,讓更多的社區鄉親朋友認識「手語」。
五、學員學習情況
(一)每次課程學員們出席踴躍,學員們是很重視我們手語課程的學習。
(二)從學員們與我們聽障教師的互動交流、學員們認真的學習態度及表現、學員們分組練習和測驗的相處合作、參與活動展演等,及學員們書寫的”我的學習收藏”,我們看到與感受到的是學員們學習情況十分熱絡,充份享受學習手語的樂趣。
學員們的學習分享:
甲同學:朱建安老師及黃碧瑜老師(貓女老師)二位老師共同教導,讓我們了解和聾人用手語交談時,要面對著對方打手語。學習此門課,同學們都融入快樂的學習氛圍之中,課堂學習互動、討論及實際演練時,同學看見你打的動作不標準或錯誤,會糾正你指導你,讓課堂中的學習互動良好,這也是我喜歡學手語的原因之一。(其他的課程,鮮少讓我有這種美好的感覺)
乙同學:最近經由老師及教導有了較深的體會,其實每一種語文均有其習性及特性,如要以聽人的語言表達方式,將無法完整的表達而且會打結,我們要以聽語障人的角度及手語傳達的用法切入才能進入核心。記得在2009年3月4日在台南大學欣賞了「飛手飛聾、聾手舞飛之捻花微笑」聾劇團演出,當初是抱著新鮮看熱鬧的心情去看,其實除聽人代為發聲表達外,我也看到了他們手語的傳達,雖然不是很完整,但也看到局部的門道,這也是我這些學期學習的成果,但仍需加強。
六、教學心得與反省
(一)教學心得
感謝台南市社區大學、台江分校評審們給予我們手語課程班成果展演的肯定:
1.台江分校96-2「心靈語言」--手語初級:"最佳團隊"獎、97-1「心靈語言」--手語初級:"最佳教學"獎、97-2「手語遇見幸福台江與歌唱」:"最佳教學"獎。
2.台南市社區大學97-2「手語話府城˙故事˙詩歌」:"最佳教學"獎
感激台南市社區大學、台江分校給予我們開設手語課程的機會、所有加入我們手語班課程的學員們,使我們能實現推廣手語、傳承聾人文化、培訓手語人才輔導手語翻譯專業證照考及建立無障礙溝通環境的目標。
感謝因為有你們,讓我們在「做中學、學中做」教與學過程中與你們一起成長。
感謝因為有你們,擴展我們聽障教師的生活領域,帶領他們進入有聲世界。你們的歡喜和收穫就是我們的喜悅和成就感,亦是我們繼續耕耘的動力,謝謝你們的喜歡和支持朱老師手語創作作品!
(二)反省
反省於新學期能增補以往課程教學不足之處:
1.能使用硬體設施(電腦、單槍、大螢幕等)播放手語、聽障相關影片,增加學習成效。
2.增加學員們實習機會,除分組實習體驗課程以外,能在校內外、社區,參與展演活動、推動公共參與,可以宣傳”手語”與”聾人文化”,並有機會與社區民眾、聽語障者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