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節慶與社區學習
台北市松山慈祐宮 VS.松山社大
引言稿
蔡素貞/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副理事長、松山社區大學校長
社區村廟及慶典,自古以來其力量不僅規範人類社會的習性,到今天仍是社區生活
中最重要的儀式規範。但在面對科學理性的現代社會時,傳統祭典或慶典仍是民間信仰 最重要的活動,但過程中鬼神取悅感日漸降低,社區村廟與慶典該以何種理念來填補鬼 神讓位後的儀式與宗教意涵,這是社區學習與社區營造值得關注的面向,也是社區村廟 與社大社區角色扮演的另一種思考。
早期社區村廟不僅是民眾精神信仰心靈寄託中心,也是教化中心。許多村廟結合私 塾、書房,扮演社區教育角色,在日據時期甚至成了書房與漢學教育的延續堡壘。但隨 著近代學校教育普及,除一些宗派興辦學校外,村廟早期教育功能漸失,我們深知宗廟 因其在地力量與宗教規範力量,在教育角色上有更深的內化功能。社區大學一向以深耕 社區自詡,視社區為辦學資源與工作伙伴,若能結合村廟建立社區學習網絡關係,或許 能為區域帶來一種新的「視野」與「學習氛圍」,賦予村廟新的精神與生命。
過去在擔任臺北市中山社區大學主任時,即深知社區宗教力量,結合中山區景福宮 連續兩年辦理全區國中小學二十一梯次的知性之旅,透過鄉土教育、生態教育,讓教育 貼近土地貼近生活。並協助規劃景福宮地下室成為中山區文化教育館,讓景福宮的社區 角色,除全市最大土地公廟,轉而成為全區文化教育的重要場域。
2006 年 9 月從中山轉到松山社區大學服務,深諳社區整合力量之重要。在區公所 有社區整合動員力量及公部門資源、松山慈祐宮有物力資源、社大有教育人才資源下, 藉由 2007 年元宵節慶典,將三股力量整合成為松山鐵三角。
連續三年舉辦萬人舞元宵活動,打破過去慈祐宮元宵節慶花燈展與舞台節目形式框 架,將文化教育箝入,也將活動由一天延長到
老樹下耆老講古、老樹下音樂會、傳統民俗年畫展、傳統偶戲猜燈謎、錫口文化隧道、
錫口文史導覽、萬人彩妝踩街遊行、傳統民俗技藝文化展、文化趕集、基隆河生態導覽 等。
2007 年後為推展松山區水岸文化,也以這股力量為基礎,結合其他社區團體力量, 每年辦理「錫口文化節」系列,活動以帶狀長時間的列車方式,將文化教育生態弱勢關 懷等面向帶入,例如規劃:錫口人文發展暨媽祖信仰研討會、松山慈祐宮媽祖遶境暨藝 陣文化大會演、松山廟宇知性導覽、錫口遊學營、錫口人文講堂、導覽解說人才培力、 松山水與綠生態列車、基隆河移民文化嘉年華、浪漫河岸音樂會、基隆河慶生與千人淨 河活動、基隆河文史生態闖關遊戲、基隆河巡守隊成軍誓師儀式、基隆河萬人守護宣言 活動、基隆河舢舨文化體驗趣、基隆河守護獨木舟踏查活動、基隆河新移民美食嘉年華 等。
今年也將協力慈祐宮,舉辦松山區老照片募集活動,及協力將其附屬圖書館其中一 處轉化成為松山文史教育館。在這些文化教育活動上,擁有兩百五十年歷史的松山慈祐 宮,可說扮演最大的支持力量。
透過宗教慶典及節慶活動,社大以之形塑社區文化認同、以之帶動社區參與和學 習、以之組織動員在地資源和人才、以之發掘地方特色資源、以之凝聚社區意識、以之 保存文化傳遞文化創造文化。民間信仰是社區文化與傳統,而社區則是信仰的實踐場 域。透過與村廟的結合,不僅使區民得所安居,在推展各項活動時,由於有宗教力量加 持,動員各項資源也格外得心應手,例如義工奉獻無償的付出,讓社區工作與各項人群 服務有最佳人力支援網絡。宗教信仰在結合學習後,更能轉化為一種生活方式與生命價 值。
接下來我們希望雙方的結合能從主題活動,升化為長期的永續的社區學習社區營造 力量,例如大廟興學目摽。也希望雙方透過合作陪伴與共學,彼此提升,例如讓社大更 貼近常民需求常民教育,讓村廟節慶操作與社區回饋,更具文化教育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