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需要經營
─王秀眉,溪口鄉文化生活館的在地推手
吳茂成
2012/11/12
重建家鄉文化,這是台灣社區營造運動,最令人感動的故事!
嘉義縣溪口鄉文化生活館,二OO五年由大藏建築事務所開始設計,二OO七年十月落成啟用,這是一棟以溪口鄉三合院磚造穀倉為建築意象的地方文化館、綠建築,具有圖書館、多元的文化展演空間,汲取社區地方文化經驗,創造日常節能系統,一邊鄰近溪口國小,一端走向社區街道。
「學校」,從日治時期開始,就是台灣鄉鎮社區重要的教育文化中心,引進現代文化生活觀念,培育在地人才,改變地方。
從「學校」走向地方文化館的創設,可說是台灣本土文化運動,最具體的扎根承諾!然而,文化館從設計到經營,也曾面臨著「蚊子館」的質疑,因此,除了公部門、專業團隊的投入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經營,爭取地方社區的認同與參與,才能達到培育人才,創新生活,走向現代的本地文化運動目標!
王秀眉,溪口鄉的媳婦,也是嘉義縣溪口鄉文化生活館館長、九十九年嘉義縣模範公務員。這一份公職對她而言,不只是工作,更重要的是鄉情文化的感動,她認為,我們必須做一些事,才能將文化傳承給青年子弟。
因此,從文化館開館至今,王秀眉不斷思考著,如何打破鄉親對「蚊子館」的質疑。
這樣的經營問題意識,促使溪口鄉文化生活館採取「計畫性經營」,首先要面對在地鄉民對「蚊子館」的憂慮,為獲得認同,王秀眉就從在地文化尋根開始做起,收集老照片、辦理「溪口鄉風華老照片」、特色產業文化展,讓文化館不會變成蚊子館。
王秀眉認為,有些文化活動要考量社區生活水平觀念,循序漸進,不能強推。
她說,溪口鄉有童玩特色,於是,文化館也將童玩達人找出來,傳承技藝,創新童玩文化。特別是溪口鄉也有客家淵源,文化二館致力經營客家文化,一開始,民眾不能認同,為了讓民眾能夠認同,透過文史工作者,找出溪口鄉與客家文化淵源,過程中,並不是每位鄉民都能認同,有時,也會來踢館,幸好館員有耐性,拿出族譜,一一與鄉親說明,說服大家,也因為溪口鄉客家文化背景,文化館進一步舉辦客家歌謠活動,才能循序漸進的經營文化,傳承客家語言,爭取鄉親的認同。
溪口鄉文化二館─「客家館」,在二OO九年十月落成,館方花了三年多時間,不斷舉辦客家文化尋根活動,第四年,開始化被動為主動,走出溪口,策辦「溪口之美巡迴展」,第一年與鹿草文化學堂合作,今年邁入第二年,前進嘉義客家文化會館,明年計畫到台南或新竹。
王秀眉館長談起這一段溪口文化經營經驗,充滿著在地人的熱情。
溪口之美巡迴展,有家鄉寶創作,有溪口童玩、繪畫,以及研習班的成果…溪口之美將在地特色做展示,動靜態都有,開幕當天,也會將表演團隊帶出來。
對內,透過文化尋根活動,凝聚社區認同;對外,主動行銷溪口文化之美,與各地進行交流。這樣的文化經營經驗,對經費、人力有限的文化館來說,要如何辦到呢?
以研習課來說,二OO七年溪口文化生活館落成,就開始舉辦,有手作與講座研習。手作課程,著重童玩,開辦廢家具改造課程,重新賦予新生命。同時,還有客家手藝創作,例如運用客家花布來創作恐龍妹。
這些研習課程未收費,但是,報名者若是未準時到館上課,就遞補給其他民眾,避免浪費公共學習資源。
王秀眉館長表示,文化館經營、研習也會走入社區,例如,二手家具改造課程,就結合社區一起辦理,上課教室就改到社區。
主動走進社區,對溪口文化生活館來說,這是很重要的經營工作。包括收集、典藏老照片,都會到溪口鄉幾個社區與民眾互動,由耆老來講老照片的故事,一連五場辦下來,每一場都有上百人參與,民眾反應很熱烈,老一輩人的故事,相當精彩。
王館長對這場溪口鄉風華老照片活動,十分難忘。她說,這部分蠻重要的,不早一點做,會流失更多,活動辦完,現在很多老一輩的人也走了,這是令人感傷的地方。
她建議,地方文化經營,可以從老照片來尋根,讓民眾可以共同參與,老人家的感情有所敘說,到現在,還有好多鄉親想回來看看。
不過,王秀眉館長也強調,文化館工作,一定要志工來協助,志工很重要,因此,不同活動就有不同的志工屬性,例如,溪口青年返鄉服務隊,負責陪伴鄉內小朋友學習,也有清潔志工、導覽志工,館方要不定期辦培訓課程,像這次的「溪口心箱傳情」的信箱活動,也要培訓志工導覽。
王秀眉說,文化工作很雜,若是沒有文化志工協助,那是做不來。
溪口鄉不到一萬六千人、十四村,但是,這幾年的文化活動經營下來,王館長發現,鄉人的文化參與度、參與熱情都很高。
可見,溪口鄉文化生活館的「計畫性經營」,由在地文化認同到行銷溪口文化之美的策略,有了初步成果。
深耕在地文化,這是溪口文化生活館創意所在!
王秀眉以「心箱傳情」的信箱社造工作為例,因為每個人收信的心情不一樣,收到榜單的喜悅,收到帳單的無奈,收到訃文的悲傷…信箱代表著每戶人家的生活故事,她希望透過「心箱」的社造活動,打造溪口鄉新風貌。
「心箱傳情」社造工作,第一階段先從「家鄉寶」創作開始,用一口木箱子來收藏家裡的寶物,第二階段就朝實用,以及更多元的故事發展,文化館發現溪口郷有很多鄉民沒有信箱,信都是亂丟地上,有了信箱之後,信件才有實體的家。
於是,溪口鄉文化生活館就聘請藝術家來指導鄉民,每戶都去溝通,一起來做,創作自己的信箱。例如,鳥仔餅店就做鳥仔餅的信箱形式,賣麵就做麵店的信箱,文化館的信箱就用紅磚製作…民眾可以從信箱的造型,看到這戶人家的職業,這個地方的特色。
這一連串的在地文化經營工作,身為溪口鄉媳婦的王秀眉認為,經營在地文化,最困難的是人事問題,以及文化活動,要能被在地鄉親肯定。
她說,有時候,企畫文化活動主題不見得能獲得上級認同,加上鄉公所財政困難,往往要經費,就得參加競爭型的計畫,每一次的審查委員都不同,這次委員給這樣的建議,下一次的委員又改掉。例如,文化館的綠建築設計,也有委員批評,審查委員有時候,並未能站在經營者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加上實際經營文化經驗不夠,提出的建議,在地方有時也很難實行。
王秀眉表示,文化工作,做到最後,還是要堅持地方的路才行。
回顧溪口鄉文化生活館的經營之路,王秀眉表示,這些年來支持她繼續做下去的動力,主要是自己是溪口鄉媳婦。她說,在收集老照片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只要說阿公的名字,鄉親就會幫忙,讓她很感動!
這份人親土親的文化感動,彷彿是在地充電器、加油站。
王館長的阿公劉武昌先生,曾經擔任溪口村長,經營輾米廠,對窮人家不催帳,這份善行讓鄉民十分敬重。無形之中,王秀眉從事公務、經營地方文化,也受到阿公的德行庇蔭,她說,只要講阿公的名字,老一輩人就會分享、幫忙。
「文化在磨耐性,不只是創意!」王秀眉館長如此說道!
相對於溪口鄉文化生活館來說,今天台江鄉親不只要面對「台江文化中心」如何設計,更面思考「台江文化中心」如何經營?
「台江文化中心」的倡議、設計到經營,也在磨練台江人的耐性,從溪口看見台江公共建築運動,台江人要走的文化長路,乃是在地文化創新與認同之路,殷盼台江宗教、社區、教育文化有志之士,一起攜手走入社區,尋找台江文化之美,培育更多的教育文化人才,創新生活。
誠如王秀眉館長所言,她遇到挫折之時,就會想起阿公,阿公的德行典範是一股很大的支持力量,在承擔政策與執行的落差壓力之時,就靠著這份信念來支持。今日的我們在面對地方文化蛻變轉型之機,也必須做個榜樣,留給後代的台江子孫學習,像溪口鄉親一樣,用心經營文化,打造台江公共建築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