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pty Title

期許更寬廣的教與學

成人學習研究課程回顧

何青蓉/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

 

關於這門課

這門課是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班一年級的必修課程;學生有20多人。我開設「成人學習研究」已經有十三年之久,本所學生的年齡組成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從以前大部分是全職生,到近三、四年,有一半以上沒有工作經驗。因而,引發我思索:如何透過課程設計活化教學,讓套裝知識能與個體的經驗及社會情境脈絡有所對話,並引發學生個人學習內在的關連?當然,始終勉勵學生們的話是:如果將來不想從事成人學習「研究」,上過這課,起碼要能夠用所學的,協助瞭解自己是個怎樣的成人學習者。目前這門課設定在協助學生達到以下的目標:

1.     對成人學習基本概念和重要議題有所認識和瞭解。

2.     探討社區/群中的成人學習。

3.     瞭解成人學習相關的理論。

4.     發展對自己成為成人學習者的自我了解。

5.     培養與人分享、討論和團隊合作學習態度與能力。

6.     將隱性知識轉化成顯性知識。

在課程實施方法上,我採取的是計畫本位的學習、小組研討、相關資料研讀、專題演講、影片研討,以及課堂和網站討論。上述的實施方法與重點是這些年來轉折的結果(詳如:教學手札--關於「成人學習研究」課程的一些回顧,1/26/2006)。從2005年開始較大的轉折有二:其一在於為彰顯成人生命中典範的重要性,我會邀請一些成人學習者於課堂做一分享,啟發學生進一步作相關的探究;其二則是要求學生進行與成人學習者的共學計畫。後者在2005年的實施效應遠超出我所預料,尤其我看見了學生與家中長者共學的可貴,那是種對於年輕一輩生命的重新/再次的提醒。因此,這學期(2006年第一學期)我要求學生與家中長輩(祖父母、父母、公婆、岳父母)共學作為期中作業。

進一步,這學期與2005年最大的不同在於我採取計畫本位學習的課程設計模式(其構想詳見:教學手札對於計畫本位學習的期許)。要求學生從學期開始即著手進行小組田野計畫,包括訪問瞭解社區組織者、成人學習者、跨國婚姻移民、高齡者和婦女的學習特性,作為期末作業。而我在開學之前,即已和高雄縣社會局、屏東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取得合作的共識,由他們工作同仁帶領學生進入田野做深度的學習。因此,在開學時,上述兩個機構同仁即已到課堂中為大家介紹各該單位。所以,一方面學生們得以在各組的督導指導下完成學習計畫,然後據以執行。另方面,我則在課堂中適時地提供相關的理論,啟發學生們對於實務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促成理論與實務的對話。

 

同時,如同我對於其他課程的設計,為促成學生們的知識分享,課程綱要中並規定各組必須依照預定的計畫執行情形、大要與心得,隨時上傳網站供大家參考。課程活動參與則含括:1)分組預習:針對上課基本概念和重要議題做大要並提問,每堂課至少以書面方式提出三個問題;2)分組輪流做上課大要記錄(含成人學習典範的錄音整理),併同上課心得上傳網站;以及3)每人至少要提問、回饋同學或提出平時上課心得六次等。透過這些設計我期待學生們在人、我互動當中,開展出寬廣的生命視野,包括對於學習的意涵和其在成人生命中扮演的角色。經過了一學期,究竟這些課程設計產生了什麼作用?

共學的體驗:兼具感性與知性

與長輩共學計畫顯然是個新奇的體驗活動。學生大部分都是與母親共學;共學的主題多元,有學烹飪、手工藝、瑜珈、打太極拳、學開車、當義工、家庭代工,及從事資源回收等。大體而言,學生們首先感受到的是有助於體會父母對於子女的關心、促進彼此之間情感的聯繫,乃至更認識母親。學生們是這樣說的:

共學作業是一項有趣的體驗,共學也是我首次接觸的名詞,印象中似乎較少有機會與長輩共同學習,較多是我教長輩(如識字閱讀、使用電子科技產品電腦、手機等),這樣的學習過程其實有助於與家人間的互動。我的媽媽認為和我一起學習可以協助學校作業繳交,還頗為興奮。(佩宜)

一開始回家和媽媽討論的時候,媽媽質疑地問我"這不是小學生才會有的回家作業嗎?怎麼你都唸研究所了,我還要陪你做作業!"即使嘴巴上碎碎唸著,她依舊積極的幫我思索合適的共學課程,也讓長期離家在外的我再次深刻的感受到媽媽對女兒的疼愛,藉著這次的共學也讓我和家人間的情感更加緊密。(玟琪)

中國人傳統的保守觀念與重視禮教的父子關係,雖經時代有所改變,但在我們家父母的權威仍是不容挑戰的,但在共學的過程中,與媽媽的相處,爸爸也加入意見,讓共學成了全家一起的活動,我享受與父母一起學習的時光,這是有生以來的第一次。感老師,這門課程的學習共學對我意義最重大。(翠芬)

我從中看到我媽媽生活中的動力,從回饋鄉里,為社區中的長輩服務得到生命中的充實,不去計較只問付出,我想這是從事社區工作者的每個人背後最大的支持點,像是所有的共學典範,從她們所分享的內容中,歡喜做,甘願做,而從中如稍有一些些的回饋,能讓人民發聲,將使她們對此工作樂此不疲,其專業的背景,來自於她們承辦過多次的社區工作,聽到各地方人民們的聲音,但她們最需要的仍是家人的支持與鼓勵,我為這群女性們感到不捨。(珍宜)

 

除此而外,學生更得以在共學當中反思課堂中相關概念,將之融會貫通於既有的知識架構當中。譬如雅婷就提到:

在製作鬆餅的過程中,我比較無法掌握材料的比例,但是媽媽卻能輕易且十分熟練的取出適當的份量,這其中就像之前課堂上所討論的,是一種「隱性知識」,媽媽因為有做菜的經驗累積,就算沒有做過鬆餅,也能以她自己的經驗法則,來推斷什麼樣的份量是剛剛好的。在做鬆餅時,每當我問媽媽:「這個要加多少?」的時候,她總會回答我:「你就自己看啊,差不多就好了。」媽媽無法清楚地說出隱藏在她腦海中的經驗知識,但卻能在實地的操作中演練出來,雖然不是十分精準的量出需要的比例,不過從做出來的成品就可以知道,經驗法則的運用是很有效的。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時常和家人一起共學,只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例如和媽媽去市場買菜,學到了如何挑選水果和海產;和爸爸一起粉刷牆壁,學到了在粉刷之前要先把牆壁上的髒東西清理乾淨,以及用什麼樣的方式和力道才能在牆上塗上均勻的油漆。太多太多了!和這些長輩們學習又是另一種新奇的感覺,他們常會在學習的當中,不經意的流露出本身的智慧,都是書本上所沒有的知識結晶,這跟朋友或同學之間的學習經驗又不相同。我想隱性知識和經驗法則是學習的一種重要的本質,運用自身獨到的經驗,創造出與眾不同的價值;運用自己看不到,別人卻能體驗到的經驗力量來建立知識的巨塔。這是值得學習也應該努力學習的一個方向。

 

典範學習:看見盲點與希望

這學期我邀請了兩位朋友到課堂分享她們在社區工作中的學習和成長經驗,一位是屏東縣藍色東港溪總幹事黃麗霞女士,一位是在宜蘭從事社區營造與空間規劃的陳玉貞女士。她們的共通點在於都是熱愛土地、關懷社會,並且勇於實踐型的人物。她們的分享果真讓學生看見了個人過去學習的盲點,更看見台灣的希望。從雅婷和郁芬等人的心得,更讓我肯定典範學習的設計的意義:

麗霞姐談到自己原本是學商的,但後來的工作卻是屬於社會人文範疇,她一開始認為所學和工作亳無關係,但漸漸的卻發現在學校中培養對數字的概念及敏銳度,對於現在在民間組織中有關財務方面的掌控相當有幫助!這也讓我格外有感觸!我們常覺得現在學的東西在以後的生活中用不到,於是就不想學,認為何必浪費時間,還不如去好好玩一場!

最近看了一本由天下雜誌出版的書,書名為“Learning-跳出井底看天下,主要的內容就是在講學習的方法與學習應具有的態度,書中就談到:學習是很孤獨的一件事,當別人在玩樂而只有自己在苦讀是非常痛苦的事,雖然用功不像玩樂一樣能馬上驗收到成果(玩樂的成果就是讓心情放鬆或和朋友建立友誼),但用功後的成果卻會在未來發揮出極大的效用!數學的三角函數看似無趣,但能增加我們邏輯運用的能力;四書五經這樣的古文典籍與歷史脈絡,能讓我們具備更深層的理解力與思考力!因此,我們應該開放對學習類別的胸懷,保持對每一種事物的好奇心。所以,不要限制任何可能的學習機會,也不要覺得”用不到“就不去學,這只會讓自己學習的範疇越來越狹隘,也會喪失許多學習的機會!

這一次麗霞姐的經驗分享實讓我獲益良多!也讓我體認到「找尋典範學習」的重要,在這樣混亂盲從的後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時常迷失自我,找不到真正的方向,不僅道德感沉淪,價值觀也被混淆,若是能在生活中尋找值得學習的對象,對自我的成長及發展應能產生正面的影響。古語說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好的典範我們就學習他好的一面,是不好的典範也不要排斥,這樣的典範能促使我們反省自己,引以為借鏡!(雅婷)

從前我真的懷疑從事NPONGO的工作人員到底是什麼力量支撐他們繼續走下去,我天真的以為大概只有「理想」這個因素罷了。但在聽過這次陳育貞女士和上次黃麗霞女士的演說以後,我相信理想只是支持他們繼續走下去的原因之一,卻不是唯一的因素。從他們的演說中,我認為持續的學習和不斷地成長也是維繫他們堅持下去的原動力,而從學習中所得到的回饋和創造出的價值,也許是無形且筆墨難以言喻,卻是屬於他們自己的資產和報酬,是旁人所無從體驗和感受的。

我也體會到學習的產生並不是只侷限在制式的課堂教學和課本上所傳授的學理,必須親身與社會大眾互動,開放自己的心胸與他人共處、共事,藉此教學相長增廣自己的見聞,才能跳出自我設限的框架,看到自己學習的盲點。(郁芬)

 

計畫本位學習:活化並深化學習的內涵

這學期學生同時要在課堂上學習抽象知識、上網討論,還要去田野做計畫。開始時許多人如同翠芬所言:「懷著忐忑不安的心,看著課程大綱,猜想著這門課可能會學得很辛苦,剛開始上課面對英文讀本,更加深我之前的想法,開學的前3個禮拜,每次上課前心裡都暗自祈禱著,希望今天的課可以平安度過。」,不過,還好隨著課程的進展,學生藉由參與田野計畫提供另一關照所學的機會,並得以改變他們對於這門課,乃至所學主題的觀點:

在第4個禮拜之後,對成人學習這門課有了不同的想法,政府與民間機構的成人教育相關領域人士的參與,共同帶領我們體驗成人教育實際操作的學習經驗。我選擇外籍配偶生活適應班的觀察研究,美淑課長、社工員素蓉及大寮鄉公所的秀米課長和美香,都熱情、親切並不吝的提供各項協助予我們。在參與外籍配偶生活適應班觀察的過程中,為了解觀察研究主題而探討文獻、專書研讀,使我對外籍配偶有更深入的了解,並配合實地的觀察研究,使得原本冷冷的知識變成在生活週遭所觸及的實際經驗,讓我更容易學習、更容易理解。(翠芬)

在進行這項作業(指外籍配偶生活適應班的觀察研究)以前,我相信不只是我,普羅大眾對於新移民的印象大概都是懶惰、愛錢、水準較低的人。由於文化上的差異加上刻板印象,相信新移民來到臺灣一開始也備受歧視。其實我接觸到新移民的機會很少,大多數是從報章媒體上得知一些她們的訊息,所以都是一些負面的印象。但是在我接觸這份作業後,真的使我大大的改觀了。(育陞)

田野工作除了有助於活化課堂的抽象概念外,更可貴的是如同韻瓊所言:「讓我更清楚台灣努力的人在哪裡」。珍宜和雅婷也有類似的體會,她們說:

一開始對這個作業的陌生,剛開始是抱著疑惑與畏懼,因為當初要做的範圍太大了,後來親自去訪查後,我們了解了婦女社區大學背後籌劃課程的辛苦。承辦人員要設計並參與課程的進行,每年她們要籌備的課程都需要提前規劃,甚至是好幾百場的巡迴講座,這對於她們的人力有限而言,是一個很大的負擔。而從經費上來看,也是她們的一個難題,但是透過參與隨班觀察,我們看到在地婦女們的熱心參與,她們的熱情也是講師跟承辦人員的動力所在,尤其她們在最後一堂課有人帶香蕉來分享,甚至還邀約老師於課堂結束後的下一週再一次聚餐,這些都是媽媽們的熱情,驅使承辦人員願意無怨無悔的設計課程的動力啊!(珍宜)

說實在的,剛開始有點害怕,因為沒有真正參與過社區的實務工作,加上每一組都有一個督導,壓力感便慢慢湧上心頭,幸而我們藍色東港溪的組員:籃瑩、慧芬、田明、我,四個人默契十足。而我自己在田野的計畫中,看到最令我感動的是社區的力量,凝聚同一個居住空間居民的心力,可以創造出社區美好的遠景,尤其是對社區有強烈熱情的民眾,更是令我敬佩!(雅婷)

期許更寬廣的教與學

回顧這門課,可以省思的地方還有很多[1]。不過就上述粗淺的整理發現:三項作業如同一扇扇窗,開啟了學生生命的視野是不容置疑的;更如同三種不同焦聚的顯微鏡,相互搭配之下,讓學生更有機會看見自己學習上的盲點,找到詮釋所學內容的觀點。而我更赫然發現:多年來,我個人平時關懷的議題偏向於社區和生態環境,課堂中所舉的例子與邀請的講師自然傾向於這些方面,這開拓了我的教學機會,然若不謹慎處理,更可能威脅與障礙我的教學視野。教師生命的寬度決定了課程的廣度與深度,我還有諸多努力的空間!(何青蓉,2007.2.1



[1] 行筆至此,才發現這篇課程回顧被上述的課程設計(亦即所謂的「正式課程」)所綁住了,關於我如何上課的部分卻仍闕如。譬如:在學期中,我曾邀請學生們各自帶早餐來上課,從共進早餐學習認識飲食中的文化差異,及其衍生的人際互動關係,讓學生看到飲食背後的文化和生活的世界。類似地,我們也討論過「百貨公司週年慶的購買行為」,激發學生從中看見資本主義的真相,還有人如何在潛移默化當中學習,進而促進學生的觀點轉化。至於這林林種種的非正式課程在生命教育上的意涵為何,需要花更多空間去消化,我想給自己一些時間再去咀嚼,故而在此暫時打住。


:::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4年04月26日 15時25分
39
空氣質量令人滿意,基本無空氣污染
各類人群可正常活動
空氣質量令人滿意,基本無空氣污染

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