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公民社群對話 三、跨域共創學習共同體:台江本土教育與社區博物館願景與可能

跨域共創學習共同體:台江本土教育與社區博物館願景與可能

第八屆重回村廟論壇─台江文化治理願景與實踐《公民社群》討論記錄

地點:海尾朝皇宮

時間:2016.12.17(六)09:58~11:15

 

主持人:翁育民/台江文化促進會理事長、長安國小教師 引言人:陳登欽/文化部文化資源司長

記錄:李思揚

 

在台江文化會議第三組的討論過程中,包括陳登欽司長、鄭新讚老師、吳銘 福前理事長、柯禧慧校長、王金樹里長、翁育民老師等人及謝美玲等社大學員、 志工、關注議題的老中青三代,對台江文化中心推展台江本土教育與社區博物館 工作願景,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茲彙整會議中重要概念如下:

一、博物館做為一種方法學:台江就是處處有文化的博物館 首先,博物館和文化設施應做為一種與社區結合來推動地方文化的方法學,

而非僅是地方的公共設施,這是由下而上發展起來的台江文化中心最重要的使 命。

博物館以往常被定義為典藏、展示、教育、研究的設施/空間;但時至今日, 博物館的概念已不再是一個獨立於地方、社區的場館,而應該做為一種方法學, 使用挖掘、典藏、展覽、教育等方式,將知識轉譯、演繹給大眾。其最重要的精 神在於:地方人士透過所處的生活環境將文物加以詮釋,進行在地知識的蒐集、 累積與建構。博物館不再只是集中文物的單一場館,而是讓各式各樣的文物在整 個社區中遍地開花。

近來博物館界開始有「文物返鄉」嘗試,透過送文物回故鄉的行動,使其回 歸原有的文化、社會脈絡,並將文物本身與它在脈絡裡的價值再連結,創造新的

社會意義。相對地,社區一定有長久以來的生活方式與社會脈絡、文物器具,這 些都是珍貴的地方經驗與潛在的文化寶藏。例如,「利用此次文化中心工程,將 台江土層進行取樣、展示,並輔以台江地理演變的脈絡,這就是相當有意義的文 物」。

台江文化中心應當以「台江就是處處有文化的博物館」為核心概念,進行組 織創建與整合、帶動地方文化工作,將博物館做為地方文化發展的方法學,以社 區為文化基地,挖掘、建構地方知識,並建立整體規劃。

二、推展社區博物館:從自身開始,「家族史」到「台江學」 再者,要發展社區博物館,要點在於地方居民的參與和發掘,一同「講自己

的故事」。社區博物館有賴文化中心結合社區大學、各級學校、民間社團的力量, 從在地故事的書寫開始,一步步厚植台江的文化內涵。

台江之幸,在於地方有人。從爭取台灣歷史博物館留在安南區開始,台江的 公民力量在社大、各社團組織長期培養之下,有越來越多人關心在地事務,並發 現自己也能發揮影響力。這有利於台江人在公私協力下,以台江文化中心做為據 點,開始建構「台江學」,包括文獻史料的典藏、台江庄社文物誌的編纂、台江 居民活動研究、台江歷史的傳承與教育等。

「台江人的奮鬥史與市內的不同」、「台江人也不一定認為自己屬於府城的部 分文化」,在地居民其實都有很豐富的常民經驗,只是這些經驗與故事、文物長 期以來較不被傳統學界與大眾重視,因此居民本身也不認為自己的經驗是多難得 的文化資產。這就需要動員進行書寫、描繪,用文字、影音、繪本、圖畫等各式 方法,來紀錄這些常民經驗與社區故事,例如「家族史」的撰寫就是一項相對容 易、又能記錄地方人、物、事件、地理,並且協助撰寫者更了解家族與家鄉的工 作。又如鄭新讚老師動員家族成員,將祖茨整建為文物典藏的寶庫,就是一個很 棒的地方文物館。當每個家族的故事與據點建立以後,社區博物館的推動也就能 更加順利。

三、本土教育的推廣:鼓勵師生參與、不同系統合作規劃

最後,由前面所提社區博物館的推動可以知道,社區博物館和台江本土教育 有著相輔相成的效果。學校、社區、社大等不同系統應合作,開發整體性的課程 規劃,讓師生進入社區走讀,一方面認識鄉土,另一方面也育成更豐富的台江文 化。

公部門也應放寬學校教育的教材限制與教學壓力,開放地方政府以在地故事、 生活環境納入正式教材,才不致產生課本教材內容與學生家鄉土地經驗斷裂的情 形。另一方面,應提升鄉土教育的重要性,讓學生在讀寫能力之外,更能發展其 他智能與關懷。

台江有許多教育人員對於「走進社區」和「文化/生態入校」有著高度熱情, 也希望能有一套整體規劃的課程,使本土教育與環境教育深入學生的生活。倘若 本土教育能進一步和社區博物館結合,社大學員乃至學校學生,人人既是知識的 消費者,同時也是文化的生產者。這部分除了開放教材內容、鼓勵師生走進社區、 將行動作為課程進行整體規劃之外,也應當盤點社區空間,發掘適合的公共空間, 整理為社區亮點或社區走讀、開展藝文的場域。

此外,也可結合新的資訊科技,將社區博物館、課程的相關資訊透過網路和 手機便捷地傳播,例如導覽內容與地圖可使用 QRcode 宣傳,使社區處處皆可學 習。

 

 

台江文化中心背負著許多人的期待,與會人士多希望文化中心能做為火車頭, 帶動整個台江社區的文化、藝術、教育、環境,以及公民意識的發展。文化中心 所代表的不只是一棟建築,更是台江人的文化願景。真正的文化治理,不是透過 由上而下的文化灌輸,而是由土地、居民生根發芽,蘊含了民主精神與鄉土認同 的文化育成。當土地的故事和文化被挖掘、生產得越多,地方的特色也就越發鮮 明,「越在地,就越國際」。

【發言紀錄摘要】

 

 

主持人:翁育民/台江文化促進會理事長、長安國小教師 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只認識百貨公司的流行物品,而不認識自己的家鄉土地。

 

 

引言人:陳登欽/文化部文化資源司長 一、博物館是一種方法學

‧從台江各寮的名字來看,就可知許多地方性的名詞,事實上有許多特殊的意義。

 

‧博物館是一種方法學,不只是一個社區,也不是一個組織。軟體營運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在地的人怎麼詮釋。

‧利用這次工程,鑽一個岩清(土壤取樣),取十公尺深的土層取樣,提出台江 滄海桑田的故事。藉由現地物的取得,以及對物的詮釋,塑造出台江的故事。

‧博物館不是空間,也不是設施,而是一種方法學。重要的是使用典藏、展覽、 研究等方法,將知識轉譯、演繹、展示給大眾。

‧博物館學當作是一個方法論來運作地方學的演繹。

 

‧日本有博物館為了展示,由館員帶著地方居民從種棉花開始,進行觀察紀錄、 紡紗、編織。過程中,博物館是開放的,讓地方民眾參與。

‧在地知識的內涵,是不是能夠進行建構,物的典藏必須要有計畫、有意識地進 行蒐集跟累積。社會上有知識份子會收藏,但有些文化的東西是被收藏、累積出 來的,可能不是博物館本身的藏品,但可將在地生活環境中的文物展現出來,那 就是博物館了。

‧台江文化中心地方參與跟推動力量很強,這是一個新的可能性。收藏不一定是 要全部準備好之後才能開始,事實上累積下來就是在地知識的匯集點。

二、文化治理

文化治理的原意是政府,但說實在的,文化這件事情是為了回答「我是誰」,找 到自己在橫向(空間)與縱向(時間)的定位。這一開始是非常個人性的事情, 但是在社會和文化中,必須要有共同的意義,這種共通性就是治理的概念。文化 如做為所依附的時空的辨明性,就又是很公共的事情。 治理是國家與個人的問題,但文化做為治理工具,看起來又不是太進步的想法。 現今文化解釋權漸漸不是國家說了算,而是地方說了算。文化的詮釋應該由地方 掌握,透過地方知識學來進行。在地能夠盡量地自己詮釋在地知識,這是一個著 力點。

地方應該可以透過博物館學、檔案的方式來詮釋在地知識。

 

 

三、本土教育

‧台江人也許都不認為自己是府城部分文化。希望至少在九年級以前的學校,能 夠推動在地知識的教育。

‧希望台南市政府能夠自己編國中小的教科書,但現在唯一能夠編教科書的只有 三大書商,連地方政府都不能夠編撰,這是一個正在努力的方向。

‧假如我們必須講我們自己的故事,從物透過博物館的方式來講自己的故事,這 是我們現在要開始努力的。

‧文化治理是國家權力的意涵,但我寧願解釋成權力下放、民主化的過程。

 

 

主持人:翁育民/台江文化促進會理事長、長安國小教師 我們在上鄉土教育的時候,常常學到的範例都不是自己的社區,而是其他成功的 範例,這種結果讓學生無法學習到自己周遭地方的經驗。如果能夠開放在地教材 的編撰,或許是個方向。

王金樹/公親里里長

‧做為里長,我的經驗就是將社區人士親身帶出來,以為這種社區營造的事情, 就是交給知識分子去煩惱,人家交代我們怎麼做,我們就照做就是了。以我的經 驗的話,就是我們努力來做。

‧最早的經驗就是茂成來各村庄踏查的活動。

 

‧希望經驗傳承的事情要持續下去,將活動的執行過程、紀錄保存下來、建檔, 讓之後的人能夠了解前人如何進行。

‧里長這邊可以盡可能提供物力、人力。

 

 

吳銘福/台江文化促進會前理事長

‧「找人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茂成曾要我書寫自己的故事、家鄉的故事。在這個期間,讓我有很深的體悟: 台江與府城的確有很大的不同。台史博遷館爭議以後,台江文化促進會成立,當 時經茂成邀約,開始走「台江古道」,才漸漸知道台江人奮鬥的歷史。在地的奮 鬥史和市內不同,相較於府城地區的生意經歷,台江人是透過勞力、苦力崛起的。

‧第一點:在台江文化中心的爭取過程中,爭取物品真的很困難。因為人家沒有 給我們想像,所以我們必須要自己有想像。

‧第二點:人家會將不好的東西放到我們這裡來。因為外面的人不知道我們這裡 有什麼寶貴的東西,所以要擋也不容易,擋壞東西比爭取新東西還困難。但我們 還是要發聲,有發聲才有希望,不發聲就沒有機會。

‧第三點:當初在弄新吉工業區的時候還沒有經驗,現在有經驗之後,就有順利 擋下掩埋場。過程中都是累積的,「沒三代不會興旺」。

‧台江的好處是:一代有一代的人,台江一直有一棒接一棒。

柯禧慧/和順國小校長

‧和順國小與台灣歷史博物館合作,將台史博拉進學校的特色課程。

 

‧台江的熱情、人才都是有的,重要的就是如何組織起來。

 

‧如果我們要把和順國小打造成一座博物館,不是收集物品來展示,而是將國小 本身就變成博物館。不一定要找到某個空間或大樓、教室來展示東西,而是整個 台江地區就是博物館。我們可以利用地形、地勢,將與台江文化相關值得學習的 東西給組織起來。例如台江社大的「社區彩繪」課程,這就是非常好的課程融合 運用,讓地方成為展示場地,只是需要再進行結構性的規劃來整合。

‧掌握雲端學習的力量,將社區導覽與手機等 3C 產品結合。

‧將行動加以課程化,這部分社大已經做得很好,但仍須整體規劃。

 

 

陳登欽/文化部文化資源司長

‧博物館這個概念已經四百年,一開始由西方殖民帝國開始發展,將各地精品收 進博物館,這是國家層級的建築。

‧博物館在過去的角色就是收藏、展示,但近年來已經逐漸翻轉,博物館開始有 新的任務。最近開始有將博物館「文物返鄉」的聲音,要求博物館將文物送回原 有的地方。博物館因應的方法,就是透過讓文物回到原有的社會脈絡中,創造新 的社會意義。 台灣博物館有收藏一個雲林的木乃伊乾屍,文物在進館前是做為某廟中的一個神 像。在廟中是一個神明,但在博物館之中只是一個典藏品。這樣的結構就是知識 信仰跟價值的連結,透過這樣的活動重新連結起來。

‧社區博物館就是我們一定有各種已存在生活中的物件,重新將這些物件拿出來, 就能發掘出地方故事。或是尋找曾經被拿走的在地文物,被拿走的文物一定有其 當時的重要性,可以由這個過程重新創造出社區的價值、故事。

謝美玲/台江民俗文化師資班學員

‧麥當勞之所以流行,就是因為從小接觸。同樣地,若小朋友能夠從小接觸台江, 就能夠自然而然成為文化。

‧在地的人其實都很熱情,但是大多不覺得自己很重要。這些就是需要我們有書 寫能力的人進行描繪、紀錄,將這些故事寫出來。

‧最簡單的就是開始做「家族史」。社區博物館可以從自己本身開始。

 

 

鄭新讚/台江文化促進會常務監事

‧曾擔任過教育部課綱委員,疑惑為什麼要通過審查才能編寫在地教材?

 

‧安南區應該正名為台江區,因為我們有台江國家公園。

 

‧教育內容出了很大的問題,大家都不認識自己的土地,孩子不知道鹽水溪、曾 文溪、安南區與安平區的位置。

‧將自己家族的古茨做為典藏各種文物的地方,成為文物的資料庫,每個文物都 照相、寫資料,自然就成為社區博物館。


:::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4年04月27日 09時08分
34
空氣質量令人滿意,基本無空氣污染
各類人群可正常活動
空氣質量令人滿意,基本無空氣污染

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