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香港中大青年朋友
吳茂成/2015/6/25
香港、台江,從地名來說,在十七世紀,有其相似相連之處。
河水通海之處,廣東話稱「江」,閩南人則說是「港」,香港另稱香江,台江也稱大港,從海洋台灣移民歷史來看,閩南與廣東話,曾經在這塊土地、這片海洋對話過。
台南市安南區古稱台江,台江位處台灣西南部,這裡曾是東亞航線最美的內海,這裡曾是東亞航線的關鍵之港,1602年陳第曾隨明將沈有容來此,圍攻日本海盜,寫下台江第一部的海戰記:東番記,描述十七世紀台江內海風土民情。
從十六世記到今日,台灣仍是世界航路最重要的關鍵島嶼之一。
各位同學,從香港到台江,來到海尾寮,做客朝皇宮,從1895年的台灣堡圖來瞰看,我們剛好身處台江大港的歷史之域,從「江」、「港」之變,從廣東話與台灣話之別,認識台江之起。
一八二三年,台灣母河曾文溪改道,美麗的內海,化為海埔,留下八條溪流、潮溝、水圳,見證內海的水足跡,台江人就在水患的世紀裡,在大水坔土裡,圈田築塭,扛著竹籠茨,建庄結社。
走溪流,新結庄,這是台江人面對洪災的流域信仰歷史,拜溪墘、謝天公,種樹治水,埋犁頭祭溪,這是台江先民守護家園的環境保護行動。
然而台江八條河川,也有八座工業區,雖然台江人在近年來催生台江國家公園、台灣歷史博物館,分據東西,但是,台南市政府錯亂的都計政策,水圳旁最好的農地,竟為工業區,以台史館來說,這八座工業區圍繞其旁,令台江人不知是住在國家公園旁,還是身在工業區。
工業區雜處台江水圳潮溝溪流之畔,廢水廢氣也嚴重污染台江生態環境。
因此,台江人在二十年前發起爭環境權運動,我們緬思台江先民建庄結社、搭寮興學的精神,我們發現先民留給子孫寶貴的祖公產─大廟。
台灣有村有廟,台江大廟具有「社會參與、社區學習、信仰文化」三項現代性,村落分為數個角頭,推舉老大,以大廟凝聚社區共同體,集會議事,發展社區治理,以大廟做為義塾漢學,知識分子長住村落,發展社區識字教育,更重要的是結合產業、生活與生命的信仰文化,長年維繫村落「社會參與」、「社區教育」與「社區共同體」的共生文化,這是台灣發展公民社會的現代性基礎。
然而,台灣歷經多次的被殖民困境,特別是在國民政府來台之後,歷經二二八、白色恐怖的迫害,傳統大廟也遭受被污名化、侍從化、觀光異化的困境,大廟現代性被支解破碎,唯信仰一息尚存。
很欣賞台灣的公民意識,以及一直在爭取民主,為美好世界而努力,這樣子的社區學堂很好,很同意老師說通識比專業來得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讓我們住的地方變得更理想。(香港中大學生感想)
今日台江從爭環境權開始,鄉人扶老攜幼,重回土地,重回村廟,推展《大廟興學》運動,發展社區、發展學習、發展生命,企圖接續台江先民拓墾精神,開衍現代化的希望,開創也守護台江公共領域,不為財團、政治霸權者所掌握,否則,我們會再退步到極權的國度,二十一世紀,我們希望透過《大廟興學》運動,培育更多的積極公民與實踐社群,建構美好生活的環境,讓子孫過著像人的生活。
期盼香港中大青年朋友,回到香港也能找到在地的大廟,尋訪青年的反思與熱情,推展香港的《大廟興學》運動,一旦我們展開《大廟興學》運動,必然面對環境問題,必然面對各種不公不義之事,此時,身為積極公民的你們,必然會挺身而出,呼朋引伴去改革制度,守護香港。
第一次接觸社大,跟老師學到很多有關意識覺醒的知識,獲益良多。
令我反思教育的意義,人生價值啟發對自己及社會的關係的思考,謝謝老師。公民意識是十分有幫助的,廟宇裏環境清新,將學習和生活融洽地結合起來。
台江社區學習給我們展示一個有效便利的公民教育方式,我想可以提高公民素質。很欣賞台灣的人民素質,重視人民之間,人民與地方之間的關係,但是,香港距離實行這種模式的生活,還差很遠。(香港中大學生感想)
做一位積極公民,這是全世界的運動,其關鍵在於「意識覺醒」,意識覺醒是教育工作最難,也是最根本的目標,教育若非助人意識覺醒,很容易落入馴化困境。如何突破困境呢?我們必須從近身之處覺察,不是我們進教室就是上課,而是要明白自己的社會角色,了解生命與社會的關連性,從生活經驗反思,不要陷於考試化的讀死書,勿做一位缺乏通識反思能力、未啟蒙的專家,不識人間疾苦,而是勇於說出我們的疑惑,說出我們的思想,說出我們的願景,如此,才懂得堅持理想,有其寂寞之時,才明白「選擇」是一連串反思與實踐的存有過程,如此,我們才有可能覺醒,在公民對話中實踐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