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員 - 台江是一座學校 | 2010-01-12 | 點閱數: 807

重回村廟,台江在地論壇的聲音

 

洪患?洪範?我們的希望與功課

 

吳茂成

20091227

 

   

從西方來說,當上帝認為你可以做什麼工作時,就會檢選你來做,從東方而言,冥冥之中自有老天安排,不論面對九二一或是八八水災重建,都是老天爺給我們的功課。

「台江在地論壇」結合政大NGO中心與社大台江分校、朝皇宮共同舉行,二十七日邀集了南北五十位社大與NGO執行長、幹部,共同探究「台江文化」發展的可能與想望,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在會中,從桃米重建經驗談起,他強調在地社區發展願景的重要性,必須找出在地特色,才能有所行動,文化才能有所累積。

這是開創的文化觀。

文化的新與舊,是一條線發展的兩端,連接著過去與未來。二十一世紀的文化觀,必須要有開創性與在地性,對內凝聚人民力量,對外連結外部社群。

 

二OO九年最後一星期,我們企圖從地震後的桃米重建與水災後的台江經驗相對話,尋覓一條出路。

我們要從這裡去看見未來的希望與途徑, 建構一個在地守護與發聲的網絡。

 

桃米重建經驗的反思

廖嘉展從桃米的重建經驗進行反思與分享,他說,桃米位於埔里東南方,可以說是最窮的地方,地方人以為自己住在垃圾之地。在地震後,受到邀請的廖嘉展進到桃米,當時發現社區有幾個問題,第一是在地人外流,直到地震之後,年輕人回來照顧父母,想到若是沒有產業,還是會再離鄉,他們認為文化活動只是一種消遣,要有產業才能發展,因此大家都在思考有無發展新的產業的可能性。第二個問題,傳統的竹筍產業沒落,但是,這些竹筍園是不使用農藥,讓地方生態保存,成為可能。

桃米的重建經驗歷程,先邀請不同的學者專家到地方,為村人上導覽解說課程。廖嘉展進一步說明,桃米位於日月潭的路線上,大家一開始無法想像遊覽車會進來,特別這裡是丘陵台地,一般的想像,只有溼地才有豐富的生態寶貴資源。

 

於是,從實際與想像的困境中,桃米社區展開了在地守護行動。

我認為這是在地化的必然奮鬥過程,與台江先民一樣,誠實而勇敢的面對土地,重回土地,我們才能有生機,才能在地安居。

 

因此,桃米就從在地的生態資源調查中,發現了蛙類資源。此外,也從文獻研究,參考國外經驗,發現生態旅遊可以成為國家經濟來源,特別是歐洲地區一直在發展生態社區。

於是,廖嘉展與桃米村人,開始有了新的想像,思考著有沒有可能結合生態,發展桃米新的生活模式。

他們慢慢往這個方向前進。然而,生態村的概念,在與人分享時,並不是大家可以理解的,廖嘉展坦言,這也是面對生態旅遊產業的一種挑戰,因為,一般人很難想像靠著麥克風就可以有飯吃,直到,特生中心的彭國棟先生,帶著大家進到社區調查,才感動了很多村人。

 

實作參與,往往才是發現希望的不二法門,從參與中,人與人的對話,人與土地的互動,一種默會的經驗與知識、希望,才能順勢展開,被看見,被分享,否則一切,還是流於想像與空談。

 

廖嘉展說,當時很多年青人,以及不同年紀的村人,是經由彭國棟老師的熱情,進而受到感動,他們看到老師在做調查時,就主動協助調查,剛開始,有很多朋友因為這種非課堂的學習,透過探索互動的過程而被「電到」,近距離的看,聽老師精彩解說時,獲得了啟發,觀念才有改變,才發現讓自己以為很差的故鄉,原來是這麼美,愛鄉的情與心,就發生了。

因為,在社造中,社區認同是最關鍵。廖嘉展在反思桃米的重建過程中,也就認同問題,向與會的台江夥伴們提問,他說,在台江獨特的人文歷史區域中,大家共同認同的是什麼呢?

他認為願景的產生,才是關鍵的社造過程。因此,特別到紐西蘭參訪,發現當地人強調願景的重要,回到台灣,就找了很多政府單位來談,但是很灰心,他說,大家強調復古,不認為生態有用,批評書生只會桌上畫畫,做文史豈能跨到產業。

但是廖嘉展從人與人的互動中去思考,去思考生態村如何結合產業,讓在地有發展的可能性。

他認為,慢慢讓一些人,進入到如何分享生態資源,進到愛護故鄉的過程中,這是絕對性的關鍵,不過,這是需要時間,進行辨證、討論,不斷交換各種想法,檢選不同的人進到實踐場域,所以,只要有人願意來,二、三人信心堅定,只要有信仰的堅定的力量,就可以讓人敬畏。

從桃米的重建經驗中,廖嘉展也發現行動檢驗的重要性,特別是非營利組織自我的檢驗,透過自我檢驗,才能讓非營利組織有力量發展。他說,在九二一災後,思考如何讓不同的資源結合,當時有農委會的生態計畫,就在桃米實施,這個計畫每年有三到五百萬的經費,培養了生態工法的技巧。同時透過新故鄉用點工購料方式來進行,這個計畫很重要,透過當地人對當地的了解,形成在地獨特的工法,避免桃米被大量水泥化,也培養了一批新的就業人才。這群人一直在民間景觀工程參與,間接推廣了這種工法。

於是,非營利組織透過這樣的跨領域工作,建立了夥伴關係,廖嘉展表示,他們很清楚民間與政府要建立夥伴關係也是很難的,同時,政府雖然在文史方面編列很多預算,但是在稿費的編列是很低,反應在這些重建資料與檔案,無人認為是有價的,人文好像不值錢,長期以來都被忽略。

不過,在實作參與的重建經驗中,廖嘉展有一些發現,他說,從如何形成夥伴關係的過程中,他們有了更好的經驗,這樣的經驗累積到一定的長度與厚度之後,才能改變社區。因為很多社區不知自己要成為何種社區。讓自己有自信、驕傲的、分享的社區魅力,往往未被累積出來,社區營造的經驗要累積到一定程度,才能被論述與肯定。他說,社區發展的面向很多,但是主軸的面向是很重要的,策略上也很重要,生活化的發展,社區照護、醫療,以及如何讓經驗與人分享,在這種分享中,社區的身分證才能被人看見。

回顧桃米重建經驗,廖嘉展認為一個社區在做願景與推動工作時,已經有很多事,已經很辛苦,無法同時接很多不同部會的計畫,這是必須要取捨的地方,也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因此,未來在生態旅遊與生態村的發展上 ,就是桃米未來的十年的課題。

 

台江經驗的回觀

桃米重建經驗從危機到轉機,從離鄉到回鄉,共同探究著故鄉環境土地的經營策略,環扣著自我生命,故鄉發展的深切問題,這樣問題,究其實也就是人如何重回土地的問題,如何建構一個現代桃花源的歷程。

從台灣社區發展經驗而言,一個社區要不是有了危機,才能即時激發內在的反思及參與的力量,否則,就要有願景的生機,才能觸發外在環境的改造行動。

 

回觀台江在地經驗,「一同打造社區花園」陳建明老師就指出,公民美學就是參與,他以在地觀點與南北夥伴對話,做為桃米重建經驗的對話框架。

事實上,公民美學是一種民間自覺與創作的行動力量,透過公共參與,共同看到在地問題與想望,共同管理公共事務,促使政府不要亂花錢。

陳建明認為,社大有力量的教學就是引導,連結學員與鄉親彼此生命的信任,找到共同存有的節點,因此,打造花園也是打造心靈,因為天堂就在我們的身邊。社大林朝成校長也呼應,在地人才能了解在地事,才能對外界對在地的污名化,展開論辨與對話,因此,在地人才的培育與發展是很重要的工作。

 

論壇的起點

這種在地與外部社群的對話,也是此次「台江在地論壇」的核心重點。

因此,論壇的起點,就是在促進南北社群、地震與水災社區重建經驗的對話,因此,論壇的開始,就先重回走溪流歷史之地,實際參訪「淵海佛祖」廟,南北NGO伴在古廟前相見歡。隨後進到社造之地─吃水堀夢想平台,喝一碗大道公茶,潤喉養心,嘗一口「百草糕」,回味古早情,在夢想平台吹風談天,逐步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了解與信任關係。

吃水堀夢想平台也是台江分校的教學實踐場域,二棵大菩提樹下,師生用一學期的時間,共築了這一處對話的平台,同時透過青草文化的創新,開發在地的「青創」產業─百草糕,透過奉茶的鄉情,創新大道公文化,讓夥伴們親手打了一碗「大道公茶」,用菩提樹葉乘著一塊一塊百草糕,分享著茶話人生。

這是台江開創在地文化生活美學與產業的實踐,也是人重回土地,重回村廟之後的想像實踐。

這樣的實踐,在迎接二O一O年之際,南北NGO夥伴用畫畫共同來對話,共同來參與在地的願景,捲起袖子,拿起畫筆,下場塗抹,讓水泥的籃球場,有了更豐富的色彩,讓想像的概念,畫成可觸摸的圖案。

畫著畫著,即使吃完虱目魚粥,大家還是捨不得離去,繼續的畫著,努力地創作,畫出希望,畫出同心的圓。

這是一種參與的美學實踐,形塑著在地的生活空間。

「台江是一個非常有發展希望的地方」,對台江十分關心的政大NPO中心黃秉德教授如此的期盼,他早在論壇籌備前,就帶著工作夥伴,夜探大廟興學,行動的熱情,令人感動。

黃秉德對台江自有一份深刻的觀察,中午告別了夢想平台,走回朝皇宮的論壇對話平台,他說,台江社區更要思考的是,要如何對台灣產生貢獻?特別是在未來縣市合併,台江人的活力與文化資源,如何對台灣及世界產生貢獻,唯有如此,才能引入資源與希望。

老師的思考與期盼,讓在地的台江夥伴,激起一股志氣,看到台江在外部社群心中的位置,在下午,重回村廟的對話場域中,南北NGO夥伴彼此聆聽,共同想望,進一步具體描繪這個位置,以及行動的方案。

 

在地的對話

對話是一種互為主體的鏡照,我們以守護台江的神明為名,進行分組,企圖透過小社群的對話,讓人與人之間有了更多的「說與聽」的機會,對話的聲音,才不會被大論壇的空間所稀釋。

 

土地公組關切的是「如何將在地熱情延續到永遠。」他們認為熱情才是重要的,特別是熱情的維持很困難,這也是挑戰的所在。

大道公組則從行動入手,改造環境,也關懷弱勢族群,他們希望將吃水堀夢想平台,命名為朝皇花園,與朝皇宮結合,提撥香火錢,進行後續的社區營造工作,同時結合廟會文化,將文化活動移到朝皇花園來舉辦,讓參加廟會的夥伴認識朝皇花園。

在關懷人群的部分,則是要把志工服務精神與大廟結合,讓善的力量變得更大,更永續,同時可以結合感恩基金會,透過公部門找到真正的弱勢,給予實質的救助。

註生娘娘組則是提出社區學習議題,要發現社區的需要,才能發展課程,他們認為追求共識過程,就是很重要的學習過程。追求共識就是一種學習,特別是不同社大有不同的力量,結合各自不同的在地特色,透過不同的社大來交流。更重要的是在學習與交流中,培養在地領袖,才能集結在地力量,這個領袖也可能是一個社團,而不只是一個人,例如台江分校就是一個組織,透過學習的凝聚力與行動力,讓人感動,就有發展的可能性。

註生娘娘組夥伴們認為,台江在地弱勢者,首先是失業族群,要提出藥單對策來協助,與政府對話,要讓有意願、有能力的人可以走出來,這部分也可以透過社團來做。在NGO的自省方面,台江既有的特色活動,例如單車遊台江、大道公生可以繼續辦下去,但是要反省的是,對社區產生何種意義與影響,不一定是限於文化歷史的特色。實際的可能做法,可以將文化旅程做一個規劃,透過課程與社團來推動,培訓導覽志工,建立生命共同體,例如,針對台江國家公園的成立,可以做為參與的對話平台。

最後壓軸的是中壇元帥組的發言,從台江在地化課程進行反思,課程要發展在地特色,運用在地的人事物去推動,他們認為要發展在地特色,就是要與在地人事物結合,在思考如何結合的同時,也要發現其中的同異,可以考慮與鄰近社大結合,將台江經驗推廣到更多的社區大學,也可以建立全國社大「大廟興學」網路平台,從平台中去搜集資料,進行區域合作,因為網路是很發達,大家可以善用。

中壇元帥組認為開課是最簡單的行動方式,可以產生居民的參與,提升素質,課程要貼近地方需求,才能有所行動。他們也針對弱勢社群進行反思,進一步分析弱勢不只是有形的,還有無形的,例如環境的髒亂,這些無形的弱勢也要改造,要打造美學的藝術環境,另外還有新移民的親子教育,要思考如何與新移民族群結合,因為,教育是非常重要,教育下一代,就要將他們找出來。

中壇元帥組也思考台江有什麼特色?特別呼籲要從系統分類下手,進行田野調查,進一步發現台江的特色,發展在地產業,例如發展虱目魚節、香瓜節等節慶,此外,還可以透過編劇演戲,來推廣台江文化。

最後,中壇元帥組強調要找到正確的方法來推廣,找到好的主意來行動,只有從人才下手,才能永續,藉由人的參與,激發光榮感,凝聚人群,保護人才,如此才能發展。

 

回應與起點

在聆聽各組的對話、匯聚的集體智慧與經驗之後,廖嘉展、黃秉德、林朝成老師,以及朝皇宮吳進池主委,也提出回應,做為下一次論壇再續的起點。

廖嘉展認為社區重建要講究的是,如何細水長流,因為,每個人不能成為烈土,而是要成為勇土,要讓生活與專業結合,成為一種長期工作,面對未來的勇氣都是要蓄積的。他說,九二一地震之後的反思,就是不能過度,面對理想,要保持熱情,不能一下子被耗能,如何保持熱情,就得回到生活,照顧家庭與親子,個人健康的永續,才是社區的基礎。

黃秉德教授則是策勵台江夥伴,希望台江分校不只是要做台江,也要聯合區域社大,讓台江文化特色走出去,讓其他社大創意可以進來連結,讓台江成為南台灣文化的重鎮,同時我們要讓過去與未來連結,落實在社會關懷,要讓最需要的人獲得幫助,特別是兒童是社區的希望,社區教育要與兒童產生連結。

 

對於南北NGO社群夥伴給台江的建言與鼓勵,身兼台江分校召集人的吳進池主委表示,全國大廟興學,辦社會教育,朝皇宮是第一間,他回顧這一段興學歷程,大廟管理委員會在三年前討論此事時,討論不出來,就問大道公,祂說「辦教育」,然後就問「要辦什麼課程?」「要以地方需要為主」,最後大道公說「以祂的精神為主」去開課,然而一開始,也擔心第一門課沒有學生,就散了,所以第一門課,就開辦大道公青草班,後來成立青草研究社與產銷班,幫助漁民來賣東西。

吳主委也針對在地方文化振興工作,提出說明,朝皇宮一年約辦十場廟會節慶活動,廟會融入教育,融入信仰,此外,也一直思考成立青少年學習中心,輔導中輟生,教他們認識神,有了信仰,基本的品格與德性,不致於變壞。

吳主委指出,大廟興學目前從課程產生出不少社團,已看到成績,例如,車鼓舞、二胡及青草社。他說,在台江有很多課程是有選擇性,興學要考量學員的方便性,教室要設到各村去,雖然設備不好,但是要逐一克服,三年就這樣一路走來,今天論壇各組的建議,我們都會去探討,藉著各位先進的意見來參考,讓大廟興學,後面的路更順暢,一步一步踏出去。他謝謝大家從遠方來,讓大廟興學更有方向,希望大家有機會來台江,事先連絡,一起來互助打拚。

台江在地論壇的最後,台南社大林朝成校長則從大台南區域發展建設,進行反思,他堅決表明反對興建鹽水溪堤頂道路,未來東西向交通應從台江大道出入,如此,交通才不會打結。他說,到安平就會經過台江,讓安南區成為進入到沿海及安平的門戶,這是台南社大所關心的,台南社大一直反對建堤頂道路,堤頂道會讓安平太擁擠,我們要以台江為門戶,發展整體觀光,讓安平與台江結合。

最後,林朝成校長呼籲,機會是出現在對地方有了解、有關心的行動上,大家要對地方有了解,才能監督政策,大台南縣市合併之後,台江是重要的出入門戶,八十米的台江大道則是重要的交通出入動線,結合海洋文化與觀光,特別是台江國家公園與安平歷史風景區的分立是不對的,兩者要合一發展,發展動線要有歷史感,才能讓在地文化開始生根,展現公民力量,而台江分校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希望與挑戰

這一場重回土地的在地論壇之聲,就在黃昏的餘暉,涼風的吹送下暫歇,大家在天井前,向大道公敬禮祈願,辭行。不少參與對話的夥伴,懷著振奮的心情與我握手告別,相約一起到濁水溪畔推動大廟興學,感恩基金會的吳龍三執行長,還特別來電打氣鼓勵,相約為弱勢族群服務奉獻。

熱情與使命讓有志者相識相知,燃起行動的希望,然而,希望的道路之所以迷人,也在於路阻且長,總是一山比一山高,希望隱藏著挑戰,挑戰伴隨著希望,我想,這是老天給我們,也是給當代台灣人的試驗與機會,在我們有機會重回土地之際,重回村廟,一起來興學。

或許,這將是台灣第二次鄉土運動的契機,從三百一十九個鄉鎮行,用行動與反思,一起來解放知識,一起來營造美好的未來。

:::

文章類別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5年01月10日 05時17分
50
空氣質量令人滿意,基本無空氣污染
各類人群可正常活動
空氣質量令人滿意,基本無空氣污染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目前訂閱人數: 82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