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是一所學校 雅華 - 台江是一座學校 | 2019-10-23 | 點閱數: 1084

台江大廟興學敘事─地方關係、地方學再發現

─屏東大學社區營造與活動策畫之敘事工作坊

青年重回地方的文化行動,一如我們到菜市場賣菜,叫賣的每一句之後,可能被拒絕,可能被接受,大學青年返鄉的社區營造、文化創業行動,也會遭遇種種機會與挫折, 但是,莫忘我們應從公民參與的地方關係中,了解彼此的關係,不斷探索現在與未來,發現在地實踐的經驗知識,厚植地方創生的文化與社會資本,為未來之樹培土,化為花開的養分。

吳茂成│2018/10/23修正

給屏大文資及社會發展學系青年

敘事,從遠方的故事,聽見身體的回音,如同旅行的偶然,令人難忘的記憶。這堂課的敘事,如此期待,也如此反問,欲言之事,能否說得清楚呢?能否隨著聲音,破除教室的緘默,穿透彼此的陌生,聽見藏在你我身心內,過往的聲音呢?

這堂課,我們能否聽見鑲嵌在敘事中的經驗知識,看見自身所處的「地方」關係呢?在這堂名為社區營造的敘事工作坊,有著說與聽的挑戰與希望。

我們以敘事為方法,重新探究「地方關係」,破地方學、社區營造、地方文化節慶的課題。

台江,開台內海!

「地方」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關係脈絡之中,存在於人事時地物的多重經驗之中,化為敘事的語境文本,轉譯於他方世界。

然而,與其向他方找地方,不如從在地關係探究。究其理,地方學,不應是以地方為名的學科知識、地方志的拼湊,而是守護地方的行動與默會知識的實踐,破除套裝知識斷裂於生活經驗的僵化。

這堂課,我們帶來三則台江故事,一是台江囡到府城賣菜的尋路識世經驗;一是青年重回地方,踏溯台江的流域學習,及其倡議台灣山海圳國家綠道的社會實踐行動;一是重建台灣公民社會、文化共同體的大廟興學運動,從實踐探究開創台江地方學、地方創生的社會設計的可能。

我來自台江,開台的歷史之地,一個反抗被污染、被污名化的地方,古稱台江的台南市安南區,還是小學生之齡,搭著十二號公車,前往府城賊仔市、水仙宮口賣蔥頭、蒜頭,背著「加芷」,一步一步喊,一步一步賣,用雙眼及走路行動,探索著市場裡的人事時地物的經驗知識,那一條巷弄生意最好?那個時段買氣最旺?從眼前來來往往的臉孔,探索下個巷口可能的買者在那裡?探索著今天如何賣出一包一包的蔥與蒜。

回想少年的市場之學,這是俺娘教育孩子的識世之學,「做雞要筅,做人就要扳」,處身於市井,探究社會之學。如今,重新回想每一聲的叫賣,都有著應與不應的成功與失敗,運氣不好,一小時可能連續被拒絕一千二百次,如何面對「敗市」的困境呢?不由得憶起俺嬤早晚點香,祈天禱地的信仰,「信仰」是台灣先民化難為安的力量來源,在賊仔市有水仙諸神,每走過廟前一回,就禮拜默禱一次,宛若朝聖,為營生而祈,也為未來而禱,菜市場之學,成了少年行路的文化見學。

如今,吾人已到餘命之年,幸有機會,回頭陪著大學青年,重回土地,踏溯台江,做為敘事者,說著台江學的行動經驗及知識反思。

若我重回青年,若沒有中秋的氣爽,彷彿盛夏的烈日之下,初抵異鄉的大學生活,尚走不出校園的東西南北,如何踏溯台江呢?
「人類學的田野,還是社會學的觀察,亦或環境生態的調查…」半日的體驗,能否促成學習者打開經驗,打開五感,窺見《踏溯台江》之學的問題意識…《踏溯台江》,這門通識課程,既是城市生態學,亦是台江地方學的實踐,心底裡的教學思考與憂心,一夜的難眠與思想,星明星滅,隨著清晨四點的光影乍醒,趕緊起身將一頁的困思,寫下來…
學習如何學習及體驗,從台江看見家鄉的地方感…
觸發環境與文化識別能力…
從身之所在的成功大學,從海洋台灣,看見台江內海、曾文溪與古台南島、府城舊城、台南都會區的城鄉發展路徑。
引領同學為環境彎腰,為土地撿垃圾,學習倡議,在學習中做公德,願意為守護環境發聲,看見污染,撥打環境守護專線0800066666…
實際走路,走讀台江山海圳綠道,看見與認識台江植物及其環境場域…
身臨開台歷史現場,聆聽開台海戰、台江水患變遷、拓墾神話故事…
認識台江流域守護社群,以及為大廟興學打拚的父老鄉親…
重回村廟,重回土地,體驗大廟興學、台江社區博物館運動,了解台江人為何催生台江國家公園、台灣歷史博物館爭環境權、文化權精神,探究台江文化治理與環境治理的社會實踐精神。
體驗阿公阿嬤的手藝,品嘗台江人日常飲食滋味…
最後,為環境也為文化倡議,提出自己的社會實踐方案…

這幾年有愈來愈多的青年人,不斷走回地方,重回土地,他們要找回土地文化,重建在地的美好,蔚為風潮。諸如踏溯台江、大專生洄游農村、青年村落文化行動…做為促成者,我們發現,愈來愈多的青年,呼朋引伴,以藝術文化知識技藝,重新轉譯在地文化,開創在地文化生活的新模式,諸如,以採訪出版做為在地小旅行的文化行銷;以在地工藝創作,營造鄉鎮街道串連成工藝群落;以藝術參與促成環境問題的公共討論;以企管行銷為社福團體,為弱勢者量身設計「手作物」,策辦公益小市集…每一位青年帶著知識技藝,回到地方創業,實現在地希望,都是非常精彩的故事。

重回地方,踏溯文化,從社會實踐,重新建構自己與在地的關係,這是吾人聽見當代青年在地行動之聲,也是社會設計的實踐,同學們可以從這些個案,進行研究分析。

不過,重回地方,也必然會面對在地問題。

面對在地問題,這是社區營造、推動地方文化節慶,不可迴避之事,更是吾人反思身之所在的「地方關係」的再建構,企圖化在地實踐經驗為地方知識。

以台江文化運動為例,台江曾經被他者笑說「沒有文化」的地方,在當時政府的文化政策思維,認為台灣歷史博物館不能蓋在「沒有文化」的地方。

「我們真的沒有文化嗎?」面對被壓迫之事,敢與弱者抗強權,這往往是青年公民行動的起點,也是自我敘事的實踐。

我們一群住在大樓社區的鄰居,剛好在推動大樓社區營造工作的路上,幾經討論分工,以連署、掛布條、社區串連、媒體發聲等行動反抗,倡議台江文化運動,以文化尋根反抗被污名化,最後留下台灣歷史博物館,但是,以台灣歷史博物館為中心,半徑十公里,共有十座工業區,四座未設污水處理廠,工業廢水污染台江溪圳潮溝,我們從反抗的行動,重新看見台江家鄉被都市計畫編入被犧牲的體系。

這是台江反抗被壓迫的敘事,一群大樓社區住戶,從社區營造到社會參與的改革行動,呼朋引伴,共同行義,企圖破除被侍從、被污名的文化困境。

此外,來自台江大廟鄉親、社區大學的師生,則是以相放伴精神,推動台江大廟興學運動,重回村落的大廟學堂:「學仔」──台灣村落的社區共同體、社區學習、社會參與中心,建構一村一廟一學堂,一村一廟一樂團,發展在地學習、學習在地的社會實踐社群,推動台江流域學習、山海圳國家綠道,重建在地的文化公共領域。

台灣有村有廟,「學仔」乃是村落大廟的別稱、在地學習中心,有著一群守著地方的知識分子,他們是在大廟駐村的教育工作者,一群未被官方、地方誌書寫的讀書人,他們教育子弟識字也識世,自己書寫地方教育故事。

「學仔」的故事,讓我們看見台灣村落發展,有著教育文化行動,有著知識分子的社會參與,各位青年同學,他日返鄉,亦當做在地知識分子為志,勤耕地方文化。

今日課堂敘說台江大廟興學故事,說給諸位青年分享,為社造尋路,究其實也是再一次說給自己聽,重回大學教室,與屏東青年,再一次探討「大廟興學:台江地方學與公共治理」的可能。

探究大廟興學運動推動的台江地方學行動,具有在地學習、文化創新及重建村廟做為在地學習中心的意義,其願景在於重回台灣村落文化共同體的村廟,分從公民學習、社會參與及文化信仰的實踐,促進公民參與,培育積極公民,重新建構每個人的生命與家鄉的安身立命關係,發現在地生活的默會知識,從台江廟口文化沙龍的對話,台江流域學習的實踐,形塑地方公共治理網絡,振興台灣村廟的社區學習、社會參與及信仰文化等三大共同體及其公共性,縫補現代性危機、現代社會的衝突與崩解。

沒有花香,自己種一株;沒有音樂,自己來辦音樂會;沒有色彩,自己來彩繪;沒有書香,自己來讀書,改造社區文化及生活環境,共創在地的公共領域。

這是台江社區營造與地方文化節慶再造的第一步,重新發現自己與社區、地方的關係,從社會參與共創在地的文化公共領域。不是談「地方學」的抽象理論,那很容易迷路,而是回到你我與在地的「人事時地物」的關係反思,探究公民參與的經驗知識。

從台江流域學習的經驗來說,親師生相放伴,重回土地,共同策辦台江青春夜行,縱走家鄉的溪圳潮溝海岸,發現在台江,可以望見玉山日出,發現在台江水田裡,可以看見玉山的倒影美景;從台江青春夜行,發現走向玉山的國家綠道的文化路徑,發現隱藏在地方週遭及遠方的路徑知識,進而展開公共治理的倡議,從在地走出一條連結山海圳,連結台江玉山兩座國家公園、雲嘉南、西拉雅、阿里山三座國家風景區、烏山頭及曾文兩座國家水庫、台史館與史前分館兩座國家博物館,台江及西拉雅、鄒族三大文化圈的國家綠道。

我們從「地方關係」再探索及社會實踐行動,重新發現地方的可能,發現台江生態文化路徑,更發現台江未來的願景與美景。

簡言之,台江文化運動的故事,從台江大樓社區營造,從台江大廟興學的文化治理,台江流域學習的環境治理行動,發現社區與地方被編入被污名化、犧牲的體系,我們從公共討論,不斷發現問題,從公民參與的實踐之中,釐清地方與政府各種關係,厚植台江環境與文化運動的力量,走出社區,重回土地,重回村廟,走讀台江文化,守護在地河川,建構一村一廟一學堂的學習型村落,重建身之所在的台江家園,從實踐之中,打造了台江地方學的生命力。

究其實,即是重回土地,重回村廟,重回地方的社會設計,走到環境及文化治理的台江地方學實踐歷程,其目標即是營造文化的、生態的、健康的台江新家園。

從敘事的文本來說,我們從台江大廟興學,從台江流域學習,一步一步生產地方學,一步一步豐富公共治理之路的風景。

同學們可以試著練習,在這堂與課後,重新探究自己與身之所在的「地方關係」,存在著那些寶貴的經驗與知識,例如,在大學生活中,有那些印象最深的事情?有那些朋友?那一段時光最美?回到家鄉大廟,可以策畫那些地方文化節慶之事,可以興辦何種社區營造計畫?重新思索自己與大學、家鄉大廟的文化關係,為自己規劃一份青年重回村廟、重回土地的文化行動計畫。

在廟前廣場表演宣傳「金獅陣」,介紹本淵寮的歷史,現場體驗烤魚、販賣小吃、漁產…目標:活絡村民感情,讓大家了解家鄉的文化脈絡。(A青年)
故鄉南鯤鯓,想要規劃在廟宇前的廣場,請廟公講故事,手做綠豆糕。(B青年)
在大考前,從磺溪書院登山,在適當地點設計地方文化的闖關活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就是我的目標。(C青年)
在南瑤宮媽祖繞境時,舉辦老人家著色畫畫活動,或是廟會寫生比賽…(D青年)
家鄉鎮瀾宮歷史很久,但是週邊交通雜混雜,除了保存建築之外,本人會著眼於改善交通,讓來到這裡朝聖的人們能開心來,平安歸。(E青年)
家鄉鳳林宮,想以傳統祭典儀式為基礎,透過社群媒體宣傳,吸引居民及小港離鄉遊子,回鄉參與,建立與聯繫「小港人」的感情。(F青年)

青年重回地方的文化行動,一如我們到菜市場賣菜,叫賣的每一句之後,可能被拒絕,可能被接受,大學青年返鄉的社區營造、文化創業行動,也會遭遇種種機會與挫折, 但是,莫忘我們應從公民參與的地方關係中,了解彼此的關係,不斷探索現在與未來,發現在地實踐的經驗知識,厚植地方創生的文化與社會資本,為未來之樹培土,化為花開的養分。

這堂課說是敘事,究其實也是自我敘說的傾聽,我們必須對未來懷著希望,即便下一步可能會受挫,我們還是得反抗,從反抗被壓迫的行動,重新發現與創造人與地方的新關係。謝謝你們,讓我在他鄉再一次敘說,聽見台江的聲音!

 

:::

文章類別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5年01月09日 19時15分
97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應減少戶外活動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目前訂閱人數: 82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