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是一所學校 雅華 - 台江是一座學校 | 2018-07-24 | 點閱數: 688

台江走溪流,扛茨新結庄

你所不知道的台江故事│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八月中旬暴風雨,曾文溪水沖毀溪南寮堤岸「三百五十間」,昭和四年(一九二九)七月二十九日,午後大雨徹夜,曾文溪水再次暴漲,溪南寮堤防又潰決,這一夜,十二佃、和順寮等三庄受創最為嚴重,直到隔年,溪南寮堤防才修復。

吳茂成│2015/5/18

本文改寫自《台江內海及其庄社》一書

台江多溪多水。

台南市安南區古稱台江,溪有曾文、鹽水、鹿耳門,水就屬嘉南大圳最美,總長八十七公里,四通八達,滋潤這片菅芒之地,可說是台江水路長城。除此之外,台江還有曾文溪、本淵寮、海尾寮及六塊寮排水線,大抵是內海殘留的潮溝低地闢築而成,東北西南走向,可見台江地勢紋理。

台江輕量式的風土建築─竹籠茨

然而,台江有溪有水,水患也纏繞至今,七O年代工業區設置之後,八條河川也有八座工業區,溪水染黑染毒,嗚咽不停。

台江水系的治理,深深影響著菅仔埔土地發展變遷。

尋河之道,曾文溪的氾濫

道光三年(一八二三)七月,陰雨二十日,當時稱為灣裡溪的曾文溪,自菅寮第一次改道!

這應是一場暴雨洪潮,讓舊溪新港,一時錯亂難以分別。

豪大雨,一直是曾文溪改道的主因之一,不斷改變菅仔埔河道地景。

《台灣採訪冊》的採訪調查,道光十年七月初五,陳國瑛、曾敦仁、黃本淵三人合報:「台界外北條一溪,原由曾文溪透菅藔出西注海,今從菅藔溪尾入台界,曲出鹿耳門礁口旁,又分支斜南透出安平角大港口入海。」

同年八月二十日,陳國瑛採訪水勢條,就將台界外北條一溪命名為新浮埔溪。

「新浮埔溪源出卓猴山溪,北流入於曾文溪,一支西流入於蠔売港,一支流入台界內新浮埔,出大港口,注於台江(此郡城外第三條之右分水也)。(山形、水勢均係道光十年八月二十日陳國瑛採)

新浮埔溪,位在今天何處呢?

從一九O四年的《台灣堡圖》來看,發源於今日的菅寮、海寮的曾文溪排水線,向西南經公親寮、新寮,穿過十二佃、溪心寮之間,在公塭子南方,今日成大水工所東側南轉,斜從本淵寮、海尾寮前的溼地、魚塭處,匯集本淵寮排水線、西總排水線、海尾寮排水線,過今日西濱公路之後,一起在海尾寮西側的下六分、九分子、圓塭合流,注入四草湖,亦即大港口。

曾文溪排水線的流路,在成大水工所東側南轉,形成大曲流,將近九十度,西北方不遠處的北汕尾路,即是鹿耳門溪,昔日被鹽田隔開,對照《台灣採訪冊》所記,「今從菅寮溪尾入台界,曲出鹿耳門礁口旁,又分支斜南透出安平角大港口入海」的流勢,大略吻合。

新浮埔溪應當是今日的曾文溪排水線,也就是曾文溪第一次改道後的殘跡。

一九O四年的台南與鹽水港兩廳的分界線,應該是沿著新浮埔溪,也就是曾文溪第一次改道的舊河道而設。

公親寮到十二佃之間的河道,則是伴隨著公學路而流,除了十二佃及中崙在台南廳內之外,菅寮、海寮、新吉及公塭、溪南寮、學甲寮皆在鹽水港廳境,也就是在舊曾文溪河道的北岸。

至於「西流入於蠔売港」的支流,從《台灣堡圖》西港附近水勢來看,這條新沖之溪,應是今日的七股溪。

新河道循著西港仔、含西港的港道,從西港南方、蠔売港北方,西流匯入港墘溪,與南邊的新浮埔溪、曾文溪,合沖出南七股的新生海埔地,圍出今日的七股潟湖內海!

從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刊行的《台灣府總圖纂要》山水條來論,距離曾文溪改道已有二十三年,溪道應當較為穩定清楚。

鹽水溪舊稱「新港溪」,於柴頭港入海,這一段溪路,同治六年刊行的《治台必告錄》輯有「開港議」、「報廠港竣工書」,亦稱為「洲仔尾之溪」、「洲仔尾水道」,「可遶歸安平十二間後而出」,即從安平灰磘與海尾寮冤家塭、永安塭之間出海,但是,洲仔尾之溪,「每遇大雨,洪流泛濫,橫沖直貫,沙泥貫注」,旋修旋淤,「竟有一歲而開數次」,當時,清港工人大多來自外武定里海尾寮耕塭人家,他們平時就習於擔土堀、築塭岸的技術。

新港溪每遇大雨,洪流泛濫,可見,鄭子寮、溪頂寮與海尾一帶,早年水患,應當十分嚴重。

新港溪,到了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就改稱為鹽水溪!

至於曾文溪,原本稱為灣裡溪,「經曾文庄為曾文溪」,「其一西入蠔殻港,其一南入界內新浮埔出安平港!」簡言之,曾文溪自菅寮以下的河流地景,出現二叉,類似樹枝狀、蜿蜒河道,已進入淤積區,容易氾濫成災,形成洪氾平原。

從《台灣堡圖》來推論,曾文溪下游沖出這塊Y字型的溪埔平原,與昔日的海翁線、加老灣濱外沙洲,僅隔一溝,也就是溪筏港溪,相望相連,昔日海翁堀,春明浪秀之景不再。

至於曾文溪、新港溪下游的溪口、港道地景,道光三年之後,「鹿耳門」潮漲水只二、三尺,僅容竹筏往來,安平大港「亦淤淺,小潮水深五、六尺,大潮深七、八尺」,反而在鹿耳門北邊「隙仔港」,「北風時可以泊舟」,鹿耳門南邊的四草嶼外海,也有「四草湖,冬春可以繫舟,南為公界仔,洋船泊此通商!」

由來看來,鹽水溪年年淤塞,直到一九O六年,安平大港大潮時深只有二尺,八月七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即報導,「前日來豪兩連綿,大小河川皆漲水,奔逸無極,激流甚大,潮高及丈,曾文溪與鹽水溪水俱漲,沖進大量土砂,港道浮出一中洲,退潮時,死如沙漠」,因此日人才計畫另開安平新運河。

鹽水溪下游所沖出的「灣面中洲」,應在今日海尾寮海南里西側的永安塭、冤家塭、大道公塭、北勢坪溪埔一帶。日治時期,台南富家,諸如林叔桓、蘇有志等人,即招募塭丁,前來耕塭拓墾。

這裡是十七世紀大港之域,保留了台江內海溼地的塭景,右濱嘉南大圳排水線,左臨鹽水溪,像似一尾土龍,迎向大海,隔著四草湖與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相望,形成龍吐珠的地景。

鹽水溪與曾文溪的氾濫,到了日治時期,築堤治水,水患才遏止。

一九二八年,鹽水溪開始計畫築堤,直到一九四七年安平堤防築成,一九五一年復築鄭子寮堤防,全段護堤到了一九六二年,才全部完成。至此,鹽水溪河道才穩定,曾文溪則於一九三一年在蘇厝段築堤,一九三九年完成青草崙四十公里堤防。

築堤固河、清港疏淤,這是台江自洲仔尾時代,修築蔣公堤以來的治水之法。

如何治水,影響著台南百年根基發展之勢。

成了曾文溪,敗也曾文溪。

回顧曾文溪水患史,道光三年之後,至一九一三年,尚有十三次大水災。

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七月澎湖颶風成災,北港「出黑水,崩壞民家店屋」,「鹿耳門沙線改易,南風不能泊。」曾文溪應當也有災情。

道光二十年(一八四O),曾文溪直加弄古岸,「雨侵岸失,變成滄海,田不耕而俯仰無資,賦莫償而追呼孔亟」,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重新築堤。

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台江「海漲暴作」,安平三鯤鯓沖出新打港,曾文溪、鹿耳門應也受到衝擊!

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台灣府境於六月初旬大雨連宵、颶風間作,台灣等縣海口淹斃居民三千餘人,洲北場被水沖坍,曾文溪北邊分支有可能在此時向南改道,與港墘溪,也就是七股溪斷流。

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六月十七日,曾文溪流域,大風雨,平地水深數尺,至旬日末止。

同治十年(一八七一),七月二十八日「大風雨,山洪暴發」,從《台灣堡圖》來看,這條新河道,途經今日台南市安南區公親寮之後,在十二佃東側,形成大曲流之後,從溪南寮、學甲寮北側向南轉,從鹿耳門溪出海。

盧嘉興訪問媽祖宮老壽婆林黃端,判斷曾文溪第二次改道,「經公地尾向南下後再轉西,水流直衝鹿耳門口南岸後入海,成為掘鑿曲流」,鹿耳門天后宮被沖毀。

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六月九日到十六日,連日颱風,「各鄉民房草寮,間有被風吹損;低窪道路,被水沖塌,直加弄莊水圳,亦被沖沒,現存圳岸無幾。」安平港口,亦有船隻沉沒。

明治三十六年(一九O三),八月十八日,曾文溪「洪水又作,直加弄庄,北岸地沖壞」,直加弄人民罹災甚多。

明治三十七年(一九O四),曾文溪第三次改道,「溪道改由三股溪經國賽港出口」,盧嘉興採訪十份塭村民,得知「原村落被溪沖毀,經遷至公地仔西南處重建村落!」

明治四十一年(一九O八),八月十九日,豪雨一畫夜,「各地溪水俱皆漲滿,涉水者稍不慎,即隨水漂流而去」,曾文溪上游,一名噍吧年人溺斃。

明治四十四年(一九一一),曾文溪第四次改道。

七月九日降雨,《漢文台灣日日新報》記載,「曾文溪水漲八尺,交通杜絕,當局召集壯丁,為之警戒,以防加漲。同日九時,許縣溪亦因豪雨水漲,自大目降至台南,道路崩壞五十間,大目降至埔荖頭問,午後二時交通杜絕。台南廳下外武定里三崁店庄,田園合計約六十甲步。亦因同日降雨。悉沒於水。深者約有三尺。淺亦一尺。稻及甘蔗損害頗多。翌日水退。減有一尺五寸。其他橋梁流失者二。人家倒潰者一。人畜幸無死傷云。」

八月二十六日,「風水加作,損壞直加弄庄西舊岸!」外武定里「十二佃庄外二庄,悉被風水捲去人民及家畜流失者無數,安平支廳乃將管內竹筏盡封,於去二十八日起」,在港口沿岸搜羅死屍!

「外武定里十二佃庄外二庄」,指的應該就是蚵殼港及舊大塭寮。兩庄在這場大水中被沖走。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日治地圖來探究。在昭和十三年(一九三八)台灣地形圖上,蚵殼港、舊大塭寮已不見地名,溪南寮變成在曾文溪邊。

蚵殻港原為曾文溪下游的大聚落,根據公塭萬安宮沿革記載,蚵殻港原為五角頭,公塭為其中之一,本庄被大水沖毀之後,居民四散到公塭、溪埔寮等地。

根據當時的氣象資料,七月九日大雨之後,十六日傍晚又來一場颱風,雖然受到台中一帶低氣壓的影響,威力減弱力,但是台南地區十六~十七日的降雨量為109.8毫米。

緊接著八月二十六日晚上十時,另一個颱風從恆春東南往北橫切南台灣,「二十七日清晨四時四十一分最接近台南,其後中心移動漸次加速,經澎湖島之東方方而北進」,從二十六到二十七日一夜一日的風雨,台南地區總計降下408.4毫米雨量。

大正二年(一九一三)七月十九日,曾文溪水患再起,洪水從「直加弄庄西舊岸」潰堤處侵入,「愈崩愈大」,受害者不可勝計,隔年(一九一四)直加弄堤岸擴築增高,延長到港仔尾庄堺止。

曾文溪第四次改道之後,河道大抵定勢,但是,從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到昭和六年(一九三一)十二月,曾文溪治水工程動土,近二十年間,大小水患仍有十餘起。

其中,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八月中旬暴風雨,曾文溪水沖毀溪南寮堤岸「三百五十間」,昭和四年(一九二九)七月二十九日,午後大雨徹夜,曾文溪水再次暴漲,溪南寮堤防又潰決,這一夜,十二佃、和順寮等三庄受創最為嚴重,直到隔年,溪南寮堤防才修復。

根據溪南寮興安宮沿革記載,溪南寮舊廟合安宮在昭和三年大水時,慘遭曾文溪沖走,全村人扛著竹籠次南遷今日現址,一部分人則移住十二佃旁,起建新吉庄。

整體而言,十九世紀可說是台江菅仔埔走溪流的世紀,平均七到八年就有一場大水,沖毀田園,沖出新埔,百年來的水患,要等到昭和九年(一九三四)延長四公里的安順堤防修築之後,沿岸村民才能免去長年的走溪流之苦。

為開築這條新堤防,昭和十年(一九三五)七月,村落原本在是堤內的十份塭,六十六戶人家,也在這個夏天,全數遷到溪南堤外新居,他們的祖先,大半輩子,都與曾文溪氾濫在搏鬥!然而,時至今日,由於菅仔埔地勢低平,東邊新灣兩港及西邊原屬鹽田,率皆填土墊高地勢,闢做工業園區,加上菅仔埔舊有的水路,日益淤淺,人口增多,卻未增開大型的排水路,愈來愈多的超大洪水量,已非日治時期興建的排水路,所能負荷,以海尾寮為例,每逢大雨,村內必然淹水,簡言之,二百年來,幾乎每年都淹水。

台江治水之路,迢迢漫長,如何築堤、清淤、分洪、滯洪…考驗著當代治水經驗與智慧。

:::

文章類別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5年01月10日 05時17分
50
空氣質量令人滿意,基本無空氣污染
各類人群可正常活動
空氣質量令人滿意,基本無空氣污染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目前訂閱人數: 82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