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是一所學校 雅華 - 台江是一座學校 | 2019-03-31 | 點閱數: 685

化難為安│從台江在地經驗,探究全國治水會議的希望

吳茂成│2019/3/31

台南市安南區古稱台江,開台史地,面積107.2平方公里,西元一八二三年,曾文溪從今日安定區菅寮、海寮一帶改道,衝入台江,內海遂變成海埔地,由北而南有曾文溪、鹿耳門溪、曾文溪排水線、本淵寮排水線、海尾寮排水線、六塊寮排水線、安順寮排水線、鹽水溪排水線(清代古直加弄)、鹽水溪等八條河川、潮溝、水圳,西有台江國家公園、東有台灣歷史博物館、中有台江文化中心,台江山海圳線道串聯兩端,可說是台南市最美、生態最豐富的生活圈,自古以來,台江拓墾先民善用這些珍貴的水資源、溼地環境,圈田築塭,從台江十六寮發展至今,近二十萬人,二十七個村落,以土地與人口而論,台江可說是台南市第一大區,也是全台南市最富土地、生態發展潛力的生活圈,北台南最重要生活圈及交通入口,然而,今日卻是台南市最易淹水之區,何以故呢?本文分從社會歷史地理及台江流域治理經驗進行探討,從在地探究全國治水會議的可能與希望。

一、海洋台灣,善用內海水利,發展台江村落庄社社會經濟基礎

回顧台江治水的歷史經驗,日治時期以前,曾文溪與新港溪的沖積,促成台江內海遂變成海埔地,奠下台江十六寮發展的根基,清末則利用台江菅仔埔低溼之地,興築直加弄圳,引曾文溪水,拓墾台江農漁業,當時,要小心的是曾文溪改道,帶來的洪災水患,直到日治時期築堤治理,才減緩曾文溪洪水對村落的衝擊。一九三O年完成嘉南大圳興築,疏通台江內海殘存的潮溝、港道,規劃成今日曾文、本淵寮、海尾寮、六塊寮、安順寮、鹽水溪排水線,以及構築海寮、安寮、曾文等給水線,灌溉海埔地,進行鹽地改良,大幅改善台江十六寮村落環境衛生。早年村落居民更利用低地,開挖大大小小的吃水堀,收集雨水與水圳水,成為社區微型水庫,在乾旱缺水之年,提供每戶人家飲用,同時活用村外港溝溼地,開溝養水,圍塭養魚,挖塭地填土起茨,簡言之,善用水利之法,在海埔地養水,發展溼地經濟,在台江海埔地,建庄結社,書香漁火傳家,其歷程在於扎根在地,實踐給水排水蓄水的台江水利經驗知識,相放伴拓展農漁鹽產業,奠下今日安南區做為台南市第一大區的社會文化與海埔經濟永續基礎。

台江尚未發展工業之前,一遇豪雨淹水情形,大抵是先從村落外圍的溼地、荒埔、農地漁塭開始淹水,台江先民拓墾之初,選擇地勢較高之地建庄結社,農漁生產空間相對較低下,簡言之,溼地荒埔等生態保育區、農漁生產空間,乃是台江村落生活空間的水災緩衝區,即是今日所言的滯洪池(區),搭配從東北到西南流向的各排水線系統(有如聯通管排水),度過每年的豪雨與水災,更重要的是,台江先民善用水圳與溼地漁塭的水環境資源,相放伴發展農漁鹽產業,奠下台江發展成台南市第一大區的重要基礎。

二、反思台江陷入被犧牲的體系─淹水村落化,排水線污染化

直到今日,台江內海潮溝疏通構築的排水線,仍是台江流域治理重要基礎,也是僅有的排水設施,十分重要,中央與地方政府,應通力合作治理。然而,都市計畫不當,工業區相繼規劃在台江各排水線旁設置,排水線成了工業區排放廢水的臭水溝,排水線遭受工業廢水污染,鹽田及溪埔也相繼被開發成工業區,填土墊高,開闢道路,原有的台江水路紋理受到破壞,都市計畫的錯亂,造成水患與河川污染交雜的複合式災害,將台江十六寮陷入「被犧牲的體系」,直到今日,以台灣歷史博物館為中心,半徑十公里,共有十座工業區,其中四座沒有污水處理廠昔日是村落滯洪區的農漁塭及溪埔,填土墊高,重劃開發,或是變成工業區,喪失了做為村落生活空間滯洪排水功能,加上道路墊高路基,未擴大通洪斷面,更阻礙原有排水線的排水功能。

工業區基地填土墊高,雖然不易淹水,但是,在地的水路紋理被破壞後,村落反而較容易淹水,所淹之水,含有大量的廢污水,村落彷彿成了工業區的滯洪池,水災也造成社區及環境污染的二次傷害,令人不忍見。

三、流域治理計畫應徹底檢討效能─台江水患治理,應把握降低鹽排水位,疏通支排的重要性

按理說,台江北隔曾文溪,南臨鹽水溪,內有六條排水線,條條相連,有如聯通管,豪大雨時,若能先將東北側安定與南科等上游排水線,流到安南區的外水,進行分洪或是滯洪,降低鹽水溪排水線水位(地方俗稱嘉南大圳,簡稱鹽排),以利六塊寮各支排排水,應可減輕中下游、鹽排流域的各支排的負擔,配合還地於河,疏濬拓寬六條排水線通洪斷面,同時評估鹽排在中游分洪鹽水溪,或是結合滯洪池,應能有效減輕安南區水災的威脅。但是,目前卻未能有效降低鹽排水位,連結安定與南科的曾文、六塊寮、安順寮排水線,一遇豪大雨,從上游到中游,這些支排不斷以抽水機加速抽排,在豪大雨初期,大量的水流,從上游抽到鹽排,造成鹽排水位全線急速高漲,各支排反而難以重力排方式排到鹽排,支排積水回堵,村落內水難以排出,到最後,鹽排下游水位居高不下,海尾寮淹水勢所難免,六條聯通排水功能喪失,支排積水一直回堵,各個村落道路必然淹水。以梅姬風災為例,鹽排濱海橋水位(1.31m)來測計,同一時間,甚至比上游的海尾寮排水線、鹽水溪的鹽水溪橋(0.85m)還要高(見附錄),村落社區內水自然無法順利排出。

檢視水利署規劃的「鹽水溪排水及安順寮治理計畫」的排水治理方針,已指出台江排水問題「主要為鹽水溪排水及安順寮排水受外水位影響」、「地勢平坦低窪」、「排水路渠底淤積嚴重」、「部分橋梁及排水路堤岸高度不足」等四大原因,造成淹水。

因此,水利署提出的綜合治水策略,「先排水路治理,於適當區設置滯(蓄)洪池,再搭配抽水機方式解決淹水」,「為避免過度開發造成洪峰流量劇增,應落實排水總量管制,各開發區所增加之逕流量應自行承擔。」然而,安南區排水主幹的鹽排,至今卻見疏濬,上游的看西農場、下游的天馬電台等滯洪池,也未優先開闢,反而優先在安順寮及鹽水溪排水線築高堤防(近幾年水災經驗,很少發生鹽排溢堤而造成水災),一遇豪大雨,各支排未落實出流逕流總量管制,不斷以抽水機抽排,造成鹽排水位急速高漲,支排反而無法以重力方式,排入鹽排出海,造成排水回堵村落淹水,令人懷疑台江水患治理從「出流逕流管制、滯洪、疏濬排水」綜合治水,變成「束高堤、抽水」的村落圍堤之策,有違「鹽水溪排水及安順寮治理計畫」的排水治理方針,此一困境,水利署應徹底調查檢討,提出因應方案。

事實上,台江流域社群及地方鄉親,為探究淹水之因及解決之道,積極推動流域治理工作,至少從2014年起,即不斷透過流域學習討論、廟口沙龍公民會議討論建請呼籲,新興重劃區住宅及公共建築,應廣設地下雨水儲留槽、水撲滿,增加透水鋪面,管制出流與逕流,清理排水線河道淤泥,不要只是築高堤束洪,做為治水單一思維,台江流域治理應在鹽排及安順寮排水、六塊寮排水的上游分洪或是滯洪,中游尋找公地規劃滯洪空間,以及鹽排在中游適當之處,設抽水站分洪鹽水溪,以及改善國道八、北安路與排水線交接的通洪斷面,工業區及重劃區應徹底檢討出流逕流及低地補償,滯洪池應擴大,以及水道化,以利社區道路逕流排入,下游排水線則要還地於河,保育台江國家公園及附近的漁塭與溼地區,做為水災緩衝區。

具體來說,2014年起即建議水利署評估在昔日台江東側灣港的出口,也就是今日安定與安南區鄰接的看西農場及國道八橋下,規劃大型滯洪池,暫存鹽排、安順寮、六塊寮排水線部分洪水,中游鹽排應從台江山海圳綠道橋處分洪到鹽水溪,有效降低鹽排水位,以利支排排水,減輕陳卿寮、新宅、總頭寮、十三佃、南路寮等村的水患情形,這些建議,目前大多未施行完成,只有海尾寮排水線及曾文排水線下游,率先採行還地於河治理,拓寬河道,這部分應肯定水利署與台南市政府水利局的積極作為,在823水災,減緩了海尾寮淹水衝擊,然而,規劃中的天馬電台滯洪池,仍未施作,應儘速開闢,擴大下游低地滯洪功能。

四、建構淹水村落的水患及環境治理經驗知識庫

水災調查及分析,切勿流於匆促,應以建構村落在地水患及環境治理經驗知識庫為目標,勿流於全台前十大累積雨量的新聞化議題導向,偏於數字化推論的淹水面積描述,應確實調查淹水村落及上游的雨量、水位、淹水深度及受災情形等動態資料,進而與在地居民及流域社群,共同檢討該流域的治理計畫及治理工程的成效,提出應修正之處,才能化水患經驗為知識,真實面對問題,共同設計靭性社區。以易淹水的安南區為例,在地淹水村落的真實雨量記錄與資料庫,到目前仍未建立。例如,0823水災,政府在第一時間及淹水檢討報告書偏於強調設於曾文水庫管理站的曾文雨量測站,累積雨量為956mm,十分驚人,然而,位於曾文溪下游、淹水嚴重的安南區十二佃村落及其上游新吉,到底降下多少雨量,卻沒有在地記錄,很容易誤導村民以為淹水來自曾文水庫洩洪。

事實上,以易淹水的台南市安南區來說,面積107.2平方公里,氣象局僅有「安南氣象站」一處測量雨量,設於十二佃下游北方的學東國小,位置來說,偏於安南區西北方,鄰近曾文溪,距離公親寮、海尾、陳卿寮、十三佃、草湖寮、總頭寮等易淹水區,有相當的距離,此外,也未在鹽水溪及鹽排出海口,設置潮汐觀測站, 而是以北方四草潮位站數據來計算(實應在四草大橋下建立觀測站,以提供可靠下游邊界資料),面對愈趨短延時強降雨的極端降雨形態,做為治理計畫水位計算基礎(縣市管區域排水以完成十年頻率保護,二十五年不溢堤為目標),以及防災預報的雨量依據,其精準度明顯不足,一如治病,醫師必須確認病人的健檢資料,用曾文排水線下游雨量測站數據,推估為安南區各排水線上中游淹水村落的雨量,實應重新檢討,才能真正掌握淹水村落內水與外水相關動態數據,驗證治水工程及策略的成效,否則,每逢水災,依然聚焦全台前十大累積雨量資料討論,實為水災治理技術的迷思,也有愚民之嫌,因為,若是強調曾文雨量測站累積雨量956mm,水利單位應該調查、應該告訴國人的是曾文測站所在地曾文水庫管理站及其附近地區,有沒有傳出重大災情?否則,很容易將村落淹水的多元因素,簡化成「逢大雨」與「逢大潮」的新聞化語言。

未來,應從0823水災反思,整理檢討台江在地經驗轉為知識,促成在地公民社群進一步與公部門政策規劃、專業技術社群,共同討論,找出水災相關成因及檢討治理計畫,落實深化流域治理的公民參與機制,水利機關應有專責單位與人員,在平時即展開流域公民會議,進一步檢討現行的六塊寮、曾文、海尾寮排水線治理規劃,以及安南區出流逕流管制規劃、曾文溪(鹽水溪)流域治理及河川管理計畫等政策規劃,探究未來可能的災難潛勢,分從公民參與、政策改革、治理技術創新等公共治理面向行動,共同設計,營造靭性台江家園,進而共同改變困境,乃是當務之急,才不會頭痛醫頭,部門各自為政,流於形式化檢討。

此外,水利署應與內政部、交通部應合作,發展易淹水地區的建築技術規範,降低災難對建築與生活空間的衝擊,研發輕量式、適應淹水與地震的台江茨(例如台江國家公園干欄式建築),擴大道路與排水線銜接處的通洪斷面,聯外道路側邊與分隔島要強化透水,加速逕流滲入地下,並從都計著手,保育溼地漁塭,還地於河,檢討與擴大重劃區(安南區副都心、新吉工業區等)滯洪池,滯洪池水道化,以利收集瞬間豪大雨的村落社區水流,規劃村落內的吃水堀成為微型水庫,以及恢復水岸空間生命力,整治污染,排水線綠道化,規劃成環村綠道做為避難步道…進行靭性社區營造,逐步強化社區面臨災難的復原能力,化危機為轉機。

五、反思水利可能,從公共治理探尋水之道

從公共治理探尋水之道,從八八到O八二三水災,從台江流域治理到全國治水會議,匆匆如水逝而不息。

我們如何化難為安,如何轉水患經驗為知識,如何從在地經驗促進治水政策的再對話,從社會設計反思工程設計如何在地化,縫補生態、生活、生產的斷裂,希能相放伴,共同營造流域環境共同體,為永續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吾人應重新思考水利之道,營造美好的生活,勿陷於淹水與不淹水的單一思維。

回觀台江在地,溼地、排水線(港仔,水通海之域)乃是天公伯給窮人家的公共財,活命的採捕之所,吃水堀是村落微型水庫,在乾旱的年代,滋潤著庄頭,為未來蓄留一方源泉。台江先民善用溼地、排水線,養水耕塭養魚,奠定台江從內海轉為海埔地,發展生產生態生活共構的靭性環境。

究其實,水利起於農漁之生地。

然而,一九七O年之後,都計的錯亂,工業化的政策,逐步將台江鎖進被犧牲的體系,水利成了扭轉村落陷入被犧牲體系的最後防線,直到今日,三十年的時間,以台灣歷史博物館為中心,半徑十公里,共有十座工業區,其中四座未設污水處理廠。

鄉親感歎,大家住在博物館區呢?還是工業區?

回觀這條流域治理長路,我們走在被犧牲的體系,也走在爭環境權與文化權的實踐之路。吾人發現錯亂的都計,將村落附近的農漁塭低地,填土墊高為工業區,道路設計不當,阻礙在地水路…我們憂心村落成為高地工業區的滯洪池,我們深恐村落淹水化,排水線污染化,土污空污…就在近身及未來之處。

我們不願意如此啊!面對未來,理應是實現希望的忙碌,而非耗能的盲忙。

我們應當朝著扭轉被犧牲體系的根本問題反思而行動,從在地尋解,探究水之道,善水而生,而非懼水而溺,從水利治理,化危機為轉機,其徑有三:

(一)、全民共筆,公私協力,進行村落雨量水位淹水污染記錄,化水患經驗為知識,建構村落在地水患及環境治理經驗知識庫。

(二)、深化流域治理,各級水利機關設置專責單位,推動公共治理,持續策辦淹水村落的治水公民會議,促成「在地經驗、專業技術、政策規劃」共同討論、共同設計、共同行動,整理在地經驗,檢討都計、環保、經濟、治水等相關政策,探究村落淹水化的成因及尋解,共同營造靭性社區,因應未來災難社會的衝擊。

(三)、重視在地流域為水利創生、地方治理、村落永續的珍貴環境資源,儘速展開跨部門治理排水線,從居民淹水、被汚染的生活之處,扭轉被犧牲的體系,營造環村綠道,整治排水線污染,反轉排水線被污染化困境,從在地淹水村落再生行起,逐步縫合生活生態與生產斷裂處。

值此水利署召開全國治水會議,分從各淹水村落及其公共社群,深化流域治理的公共討論,實為必要,吾人才能從0823水災,化經驗為智慧,本文秉此希望,統整台江流域社群建言,企圖從台江在地經驗,探討水患及流域治理的問題與可能,進而反思全國治水會議的「經濟與社會的靭性」及「關鍵基礎設施與組織靭性」兩大面向的希望與可能,初步整理八項問題點,希能有助於在地治理的經驗知識與技術創新、總合治水的政策及組織效能檢討,共謀台灣未來百年水利振興之策。

一、「經濟與社會的靭性」應反思之結構問題

(一)、總合治水,行政院應賦予水利署應統籌事權,徹底檢討都計,扭轉水災村落化危機:行政院應賦予水利署總合治水之事權,走入村落,跨域檢討,深化流域治理,徹底檢討易淹水地區都市計畫,從台江在地經驗發現,重劃區、道路與工業區填土墊高之後,雖不易淹水,卻很容易破壞地方生活圈的水路紋理,造成既有村落社區更容易淹水的困境,若不處理,憂心一步一步將水災村落化,納入被犧性體系,對中下階層與高齡化的村落形成更大的傷害,工業區等開發案審查時,應從總合治水的治理權責,水利與環保、都計部門嚴格評規劃,勿陷入東邊開發,西邊淹水、污染的困境,實務來說,開發基地位置實應避免在溪流及排水線旁邊,否則一旦工業區開發,必然填土墊高,很容易破壞在地既有的水路紋理,反而加深水患治理的困難度,變成政府不同部門的政策互相制肘、衝突,例如原為曾文溪舊河道的新吉農場,開發成新吉工業區,基地填土墊高後,破壞了新吉農場做為十二佃、公親寮滯洪池的功能。若是未來極端氣候,曾文溪不幸發生大洪水,重回曾文舊河道,後果不堪設想,政府應確實面對問題,設法扭轉此一困境。

(二)、易淹水地區應朝上中游分洪、滯洪,下游還地於河、道路採透水鋪面等原則規劃設計,調查易淹水地區公有農場、埤塘漁塭,加以保育,做為災害緩衝區給予滯洪補償,水災發生後,應徹底調查造成水災的相關成因及居民生活經驗,公私進行對話討論,檢討流域治理計畫是否流於「築堤與抽水」、或是歸因於逢大雨、逢大潮的單一因素,徹底檢討水利、都計、交通、產業、環保等政策,找出社區村落因應災難的靭性設計可能策略。

(三)、流域治理計畫應將環保署與工業局納入,將受災區內的工業廢水、有害廢棄物等污染源納入調查,了解在水災發生時,工業區廢污水及有害廢棄物是否有溢出,進一步進行水災後的環境與土地與水環境污染情形調查,特別是排水線底泥重金屬的監測,避免災後對環境、產業與社區居民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例如,城西漁塭被填非法瀘渣,以及安定與安南區內的工業區廢污水、污染場址等,水利與環保單位應確實調查0823水災,這些地方是否有污染外洩情形。同時應重視易淹水地區內的工業區,未設污水處理廠的嚴重問題,經濟部應儘速輔導工業區設立污水處理廠,工業區廢污水應專管排放,勿再流入排水線,避免水災時外洩漫流,造成社區與農漁土地的二次污染。

(四)、排水線綠道化,恢復村落社區排水線水岸生命力,整治排水線污染,發展溼地經濟,營造村落親水空間,扭轉村落淹水化、污染化的被犧牲體系處境,扭轉污名化的困境。例如,整治排水線污染,發展溼地生態旅遊及淺坪式生態養殖產業,社區聯外道路,利用排水線防汛道路規劃營造環村綠道,保育流域環境,平時做為河川排水線巡守、社區老人家散步的在地安老、居民親水散步的專用綠道水災時則做為社區聯外的避難步道,在車輛無法進出之時,提供人行及單車通行,接上聯外道路;例如,台南市安南區海尾排水線治理,拓寬河道,還地於河,有效減緩社區淹水情形,未來兩側堤岸應規劃為環村綠道,連結西濱公路及台江山海圳綠道,做為社區環村綠道、避難步道。

二、「關鍵基礎設施與組織靭性」應反思的結構問題

(一)、水災原因調查檢討勿流於倉促,應務實與治理計畫進行成效與問題檢討,滾動式修正,災後如同治病,必須做好健檢,才有助於診斷,水患治理,應參考流行病學經驗,0823水災檢討,應深入各個淹水村落社區,持續進行在地參與及淹水情形的公共討論,儘可詳實踏查收集在地淹水情形、水文、雨量,以及相關開發案資料(道路、工業區、都市重劃…),落實流域綜合治理,從淹水村落個案調查到跨域治理合作,進一步檢討水利署及縣市政府所提出各項淹水治理政策效能及出流與逕流管制計畫,並與交通、產業、環保、國土規劃等部門研商對策,這些事情,需要政府高層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有專責的部門、優秀的中階與基層文官,互相合作,進行跨部門協調,以及進行水利科技與生活經驗的統合,這亦非一、二星期,乃至於一、二個月能夠完成之事,必須長期持續經營才得以竟全功,才能將水災經驗化為智慧,共同與在地河川社群,不斷對話討論,形塑流域生活圈共同體,建構流域公共領域。

(二)、在易淹水地區,結合智慧防汛網,進行易淹水社區村落的雨量、水位、淹水深度,以及排水線水質污染、生態檢核等資料調查分析在地水路紋理,檢討修正相關都計及土地開發政策,從易淹水村落淹水成因調查逐步擴展建立生活圈的流域治理資料庫,包括雨量、水位、排水線生態檢核、水質污染(例如水利主管機關應主動檢測排水線底泥重金屬污染情形)、都計開發案、水患記錄等資料,水利與都計、交通、環境及經濟等部門,定期策辦在地流域治理的公共討論,了解開發政策與各項水患治理數據的變化關係,共同討論探究在地水患的成因,以及檢討公部門的治理技術改革,例如,排水線拓寬重要植物移植發包,應以存活率為契約要件,避免流於型式化。簡言之,建立在地流域治理資料庫,促進社區居民與公務員的防災與環境保護意識提升,才能務實檢討修正相關都計計畫,落實還地於河,保育環境,營造靭性社區願景。同時,結合智慧防汛網,從村落在地累積雨量監測,結合內外水位的監測,即時預警,爭取時間,以利民眾做好應變及避難準備。

(三)、村落淹水調查報告,勿偏於數字化的淹水面積,或是單一測站最大雨量描述(例如0823全台前十大累積雨量測站),容易造成誤導淹水村落的降雨量也是如此,而是應具體記錄村落具體淹水情形,以及村落在地降雨量、排水線與支排水位、污染監控、內水與外水等資料,兩者之間的關係為何,俾有助於水利、都計、環境及防災等相關單位,以及在地居民,徹底了解水災村落化及排水線污染化的成因與困境,共同思考與討論水患治理的策略,才不會造成公部門治理單位認知與在地淹水經驗的斷裂。例如,訪問十二佃823水災居民,「社區淹水的水從那裡來?」大多認為是「曾文水庫放水」所致,但是事實上,十二佃的曾文排水並非排入曾文溪,此次水災,曾文溪亦未在十二佃潰堤,顯與曾文水庫內的曾文測站累積雨量956mm無關。

(四)、檢討易淹水地區道路圍堤效應:從台江淹水經驗來說,國道八、北安路興建後,宛如一道高堤,阻礙水路,公親寮遇大雨,村落積水無法排洩到新吉農場,陳卿寮排水亦是受阻於北安路,交通部等公路單位應納入參與水患檢討,全面調查易淹水地區道路與排水線交接的斷面不足問題,儘速清淤擴大斷面,加強道路側溝、分隔島的透水性,加速逕流下滲到地下。

附錄│台江823水災相關資料

2018–08–24

在地鄉親空拍十二佃淹水記錄-https://www.facebook.com/100009568906243/videos/2095387757456834/

4:14~36秒,可以看見新吉中排及上方新吉工業區滯洪池水都滿出來,十二佃神榕及公學路兩側社區及農田都淹水了…

2018–08–27

舉海尾寮排水為例 台江NGO籲治水應還地於河-自由時報-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532443

2018–08–27

新吉工業區滯洪池 經發局:發揮調節功效-中華日報- http://www.cdns.com.tw/news.php?n_id=1&nc_id=248888

2018–08–27

不只是天災-公視-我們的島- https://bit.ly/2Nvlan2

海佃路環村水災在地記錄-公視PeoPo公民新聞- https://www.peopo.org/news/377249

2018–09–03

什二佃水災原因 地方籲速查明-中華日報- http://www.cdns.com.tw/news.php?n_id=23&nc_id=250254

十二佃大淹水 台江NGO質疑新吉工業區滯洪池設計不良-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539580?utm_medium=M&utm_campaign=SHARE&utm_source=LINE

2018/08/23 11:00監測 下游的鹽排濱海橋水位,反而高於上游鹽水溪橋水位。

:::

文章類別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5年01月09日 18時14分
97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應減少戶外活動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目前訂閱人數: 82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