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閱讀,和書蟲在一起的日子
─青年歷史研究者與台江分校學員的閱讀對話
吳茂成
2010/6/24
喜歡閱讀的人,不只是讀書,還會藏書,修書,這是一種典藏知識的方法。
古時候的人,愛知識者也是一位愛書者,更是一位藏書者,進而會發展出一套藏書與保護書的知識方法。
愛書人會為書建藏書樓,甚至賣地買書,留傳子弟,這是典藏知識的苦心。然而有些不肖子弟,卻是賣書,敗光家產。
論兩買,最後卻是論斤賣!這是愛書者內心的痛!
富家子弟不知福,窮家子弟卻是為了看一本書,費盡心力去求借,借得一二日,深怕忘記,廢寢忘食,日以繼夜的抄書,只為了留下知識。
書非借不能讀!
古人如此感歎著,那是幾番流連書市之後的覺悟!
今天從事民俗文化歷史工作的朋友也應該如此,大家不只是進行田野採訪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古人求知愛書的精神,不只是做一位閱讀者、思考者,更是一位修書者,知識的守護者,在田野中尋找、修復台灣先民生活文化的片紙隻字,保護文化遺產,守護常民知識,與書蟲相對抗!
覓書藏書修書有其訣竅,六月二十二日我們很高興邀請到張家榮先生來到台江,為社大學員們,分享他在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與書蟲在一起的另類閱讀學習經驗。
張老師從辨別常民生活古文書,如何在田野中搜集,如何到跳蚤市場字紙堆裡翻尋,如何殺價談起。他認為,五十年以上就可以稱為古文書,家裡的傳單收據都可以收起來,這些東西以後就有意義了,例如,一張老機車的牌照,再過個五十年就是古文書,五十年後可能也沒有「機器腳踏車」這種稱法,因為,古文書反應地方生活,大家要常用古文書來研究地方文化,他告訴同學們,台南的老房子也很多,多留意也可以從中找到很多寶貝,有時人家要燒廢紙,就會從中發現一堆古文書,例如有一位朋友在苑裡就發現一戶人家在燒契字,就要了過來,對方也會很高興你幫他清理掉。不過,找資料也要靠機緣,要找時找不到,不想找卻遇到了,找到時往往破紙爛字一疊,得要花一番功夫修補,找到古文書時,也要先處理,才不會帶來跳蚤。
張家榮老師以自己在跳蚤市場、田野間找到的常民生活文書為例,這些文書找到時,有的已成書磚,有的長了霉菌,有的被書蟲咬得破破爛爛。
他談起這些書蟲,如何辨識之法, 例如,一本書若是有地道的咬痕,那是煙甲蟲在作怪,牠只要是植物纖維就吃,另一種是白蟻,但是較少。若是書頁表皮摸起來粉粉,那是衣魚在咬,此外還有一種蟲,吃的範圍很大,喜歡啃邊,那就是蟑螂。書蟲很難防避,因為,只要有人到的地方,蟲就會跟著進去,所以有的圖書館每六個月要除蟲一次,每三個月要除霉一次。
至於除霉可以用橡皮擦,藉著磨擦力去除霉。
張老師指出,修書要先學會做書,也要懂紙,中性紙可以保存得更久,因此,古時的書比近代的書更易保存,可惜今日受限時間無法循序漸進的學習,只能先就修書的原則、技能與工具介紹,使用生活週遭可得的生活器具,來進行修書工作。
他說,最重要的修書DIY技能,就是中性漿糊的製作。
張老師告訴同學們,修書用的中性漿糊要像鼻涕狀一般,在他的指導下,同學們拿著杯子,舀起半湯匙的澄粉,先加一點點的冷水,攪拌成液態狀,接著以一比四的比例,倒進熱水,繼續攪拌,這時同學們個個發出驚喜聲,一杯半透明狀的漿糊終於做成了。
接著同學們拿著撕開的報紙,拿起水彩筆,沾著漿糊,沿著紙張裂開處的纖維,順向塗抹著,輕輕一壓就癒合了,張老師說這是簡易的修書方法,接著還可以再用褚皮紙,沿著裂線處貼上,另一個方法是揚撕法,先將褚皮紙揉搓出纖維,然後再順著裂線處貼上,待到八分乾的時候,再緩緩撕起,只留下纖維固定裂開之處。
藉著修報紙的實作練習,台江分校的同學們體驗到一本書得之不易,修之更不易。他們今日學得此一製漿、修書技法,下學期將再到台江中小學傳藝,與台江子弟們分享「另類閱讀」經驗。
張老師說,好的文物要保護,書要藏於通風少光少塵之處,避免置於地下室,避免紫外線照射,修書原則有「整舊如舊」「整舊如新」,也要掌握可逆性,使用無酸性紙,這是修書過程中是很重要的步驟,無酸性紙可以保存一二百年。因此,他建議同學,在家裡做修補書籍要使用中性漿糊,儘量少用白膠,避免釘裝與膠裝,否則日久了會鏽蝕,如此才能克服圖書保存面臨的問題─劣損,酸化,脆化。
最後,張老師提醒同學們,書要常看常翻,才是避免書蟲發霉的最好方法,有的圖書館甚至會雇工讀生來翻書。
因此,大家要記得,做為一位愛書人,平時若是沒有空讀書,也要翻翻書,如此,才能避免長書蟲,才是真正的悅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