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溯源與探究,無法迴避培育我們的地方為何?其要有三,一是土地環境,二是親友社群、三是在地經驗知識。不理解土地,我們往往是無根者,無法與生命去對話。
吳茂成│20190608
給台江高中青年
台江歷史文化的進程,建基於台江公民運動,那不是文獻的空想,而是實踐的史觀。
歡迎大家來到台江文化公茨,這棟海尾大道公為子弟、為台江文化創新奠基所擇的狀元地。
今日探究「台江歷史」,我們首先要了解,「台江」是被文化運動喚醒的過程,是重回海洋台灣的爭文化權、爭環境權的公民運動故事。
在二十年前,我們這一輩青年,回到家鄉必須補修的學分功課,就是家鄉歷史踏查,這是每個人重要生命的課題,沒有修完,就是沒有修完,不會因為年歲增長到老,就會懂得。
生命的溯源與探究,無法迴避培育我們的地方為何?其要有三,一是土地環境,二是親友社群、三是在地經驗知識。不理解土地,我們往往是無根者,無法與生命去對話。家鄉土地環境,培育著生命的氣質,我們與親友一起住在這裡,既是鄰居,也是玩伴,一起走路相伴上學,互抄功課,一起徒步冒險旅行,一起到潮溝抓魚,一起爬樹抓金龜,一起在廟口看戲、門口埕打架遊戲,一起在家鄉過年過節…,我們的童年與青少年才有了土地的親,親友的親,我們也才有豐富的家鄉地方經驗知識。
知道這一條圳流向那裡,知道這一條路通向那裡,知道那裡有魚可釣,那裡有螢火蟲可看;知道村裡人來人往的是誰,知道何時要涸塭曬坪,何時要種蔥與蒜,知道何時是大道公生,何時拜天公,何時是大寒,要探墓茨,知道祖先的墓塜在那裡…
然而,令人難過的是,對於你們這一輩的青年來說,國家必須向你們道歉,國家政策的錯誤,犧牲農漁業,造成地方溪圳潮溝的被污染、被犧牲,剝奪了你們親近家鄉溪圳潮溝的流域童年。
沒有土地,我們很容易被分化,離土離根也失去文化認同,最後被分割得面目全非。我們倡議台江文化中心之初,重回土地即是問題意識之一,因此,才堅持保留老神榕,重回台江門口埕的日常生活空間設計,如今,看來,神榕與楝樹為中心的台江埕,有樹蔭,有草坪,有遊戲,成為親子最愛的日常空間。這棵神榕也是大道公聯合台江十六寮諸神,香火合爐,為台江文化奠基之處,簡言之,這棟台江文化公茨,乃是天地人三合,神所祝福的文化公茨。
倡議台江文化中心,源於台史館遷建的文化污名化之爭,源於安南圖書館要被遷到菜市場之上的學習環境之爭,看到家鄉被認為沒有文化,看到家鄉第一所圖書館,又要步第二所圖書館,被遷到菜市場上,令人不甘心,不甘心吾人豈能無所作為而任令不對之事,被視為理所當然。
這一股公共之怒,當時鄉親諸友皆然,因此,呼朋引伴發起台江文化運動,呼喚台江的海洋台灣精神,推動台江本土教育,倡議台江公共政策,重回土地,重回村廟,發展大廟興學,以在地學習、學習在地的公民力量,一步一步,創新台江文化節慶生活,扭轉台江被犧牲的體系處境。
回想自己,補修台江家鄉史的學分功課,先回到海尾,探究海尾之海為何,尋海之路,重新回到曾文溪,再遇見台江,從文獻中,喚醒台江的海洋台灣冒險奮鬥精神,完成曾文溪、台江研究諸文,重新回到海洋台灣的常民生活史觀,才發現,溪圳與台江匯聚的潮溝溼地,乃是天公給窮人家活命的公共財,採捕之所,也是台江十六寮建庄結社,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發起守護台江河川,此乃是文化教育無可迴避之問,也是推動台江本土教育,重中之重之策。
就此而言,今日青年探究台江歷史文化的進程,絕非死抱文獻史觀的抄錄,實應重回台江生活田野,必須從台江文化運動的文化治理、環境治理行動入手,認識台江文化運動的公民精神,進而研究台江公民及其社群如何推動公共治理與台江本土教育的社會實踐經驗,從社會實踐行動,習得台江學的默會知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