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O年九月一日,百年前嘉南大圳開圳之日,重踏東口西口水利古道,陪伴著三十位水利青年,一步一步探索未來,探究水文化,在這台灣山海圳國家綠道的重要歷史現場,原是午時的日正,有著白雲遮日,秋風起於烏山嶺腳的中坑,山風習習,心底感謝著大道公庇佑,這是今早赴大廟朝皇宮所祈之願。
吳茂成│20200901
才走下中坑就巧遇在地羅姓耆老,借問客從何處來,得知是水利青年,熱情向大家說著東口到西口越嶺引水道,一滴水利用位能,可以發三次電,聞言細思,有如曾文溪山間瀑布跌水成深潭,
這一路聆聽水利青年的提問,一路提醒水利青年歇腳,蹲下龍眼樹腳的小溪畔,掬水清涼心頭,觀察沒有水泥三面光的小溪,淙淙的流過樹下,引來一陣一陣的涼風的自然美感,思考日後,若成為水利工程師,該如何設計未來永續長流的水路。
這龍眼樹下,或許夜來散步,我們也會巧遇許多螢火蟲水舞在這秘徑。
心底如此想著未來。
當我們思考著未來,現在就會成為起點。
今日陪伴著水利青年,一路走到西口,以綠色旅遊的方式,下坡的山徑,秋風雲影輕快帶領我們走進焙灶,羅姓人家的阿嬤,看見一大群青年走來,熱情邀請大家走上灶頂,參觀新焙的龍眼,一口的甘甜,水利青年高興的說還是「溫溫的」,好好吃。
這就是中坑的水文化,水不是中空於清澈,而是流於土地,探究水文化,一如保育棲地的觀念,必須從流域治理著眼,看見流域,水土共融,才能澤披百世。
嘉南大圳亦是如此,對吾鄉台江來說,這片海埔地,見證海洋台灣發展縮影,鹽份地帶若是沒有水圳,土壤鹽化將更嚴重,村落難脫飲用重金屬含量高的地下水困境。
水圳之於國土更有保育之澤。一代一代接力灌溉,一代一代保育土地,留給未來永續的家園。
邊走邊聊,這群水利青年腳力健,話說著,忘了腳下的里程,忽地走到西口豎井,這一潭的曾文溪水,令人想起兒時的村落吃水堀,吾鄉少年子弟得到吃水堀擔水,這些淨水來自嘉南大圳,改善村落的飲用水品質,以及生活衛生條件。
不由得再度提起去年全國水利會議建言,恢復吃水堀,做為村落微型水庫,一是做為豪雨的滯洪,一是甘旱時的戰備用水,在暖化日益嚴重的今天,蓄水養水,調節村落的微氣候,若能結合環村綠道營造,有水有綠,保育環境,接連台灣山海圳國家綠道,桃花源未必要到山林間才有,在鄉鎮都會社區亦能營造,讓你我家門口成為玉山登山口。
在這嘉南大圳開圳百週年之日,重踏東口到西口的水利古道,我們再轉搭公車來到赤山龍湖巖,認識淺山地帶的埤塘水利文化,禮敬赤山觀念佛祖,在這中元地官大帝生日的前夕,祝禱國家綠道運動,保育環境,水利再興。再入烏山頭水庫,向殉工碑一百三十四位水利先賢及八田與一先生致敬,在這嘉南大圳開圳百週年之日,共祈平安,倡議推動嘉南大圳國家綠道,排水線綠道化,讓水與綠共構,為下一個百年的雲嘉南平原再創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