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大行動志工的可能
吳茂成
2010/8/7
一早從台一線,沿著嘉南大圳,騎著機車直奔新營,與社大夥伴談談社大行動志工的可能。
行動志工是相對於侍從志工來說。一來警醒自己,二來也是惕厲社大志工夥伴們,朝一位行動志工之路邁進。
回顧台灣教育的舊疾,一種填鴨式的教學,造就了無法獨立思考,沒有問題意識的國民。社大某種程度即是為此而存在,為打開民眾經驗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而教,為倡議公民參與、公民社會而學。
假日的校園,一早顯得冷清,然而教室裡的志工洋溢熱情,一位老同學主動索取講義,令人印象深刻。
那是學習熱情!
他說,希望日後還能看著講議溫習!
這一份學習熱情,讓吾人對社大行動志工的可能,多了一份希望,也看到了志工的「有心」。
談社大行動志工的可能,我們首先要思考的是志工對於知識及學習的態度,其中最重要的是「知道」與「有心」的差別,前者往往是獨善其身,對事對人少了一種熱情與關心,知道但是未必能行,後者即使懂得不多,但是會主動實踐,關懷人群,從做中學。
做一位社大志工,最重要的不是「知道」,而是「有心」,我們不能只是知道「知識解放」與「公民社會」,而是要有心於「知識解放」與「公民社會」,因為有心,因此,我們對自己的學習,才能產生問題意識,才能從問題中去發展經驗,發展思維。
今日與志工們分享,問「問題」是一種最佳的自學方法。
問「問題」會讓自己釐清加入社大,投身志工行列的願景,更加清楚為何與社大師生共同投入「知識解放」、「公共參與」的行列;問「問題」會自己明白身為社大志工的公民角色,是帶有問題意識的行動志工,而不是依附權力的侍從志工。
什麼是侍從式志工?簡言之,用人單位(或是志工本身)將志工視為侍從,訓練(參加)志工的目的是只要幫忙倒水、接電話、分攤行政業務工作…,平時則施予(接受)小惠、特權,形成「待從」小圈子社群,這樣的侍從志工社群,有幾個特色,一是對志工社群願景不清楚,缺乏行動意識,二是內部缺乏公開討論對話的機制,往往不知為何行動,缺乏行動熱情,三是缺乏培力進修學習機制,久之落入勞力耗能之境;四是權責不符,志工社群為一二人所把持。
因此,身為社大行動志工,對內要看到「侍從志工」的溫床結構,避免貪小惠、特權之誘,才不會淪為侍從志工而不自知,第二在行動學習上要有問題意識,期許自己是一位行動志工,發展自己的興趣與經驗,從實踐中學習,從實踐中反思,成為專業志工,進而推動社大志工社群的「組織學習」機制,促進志工彼此對話學習、探討願景、分享經驗知識,而不是附屬在權力下的志工,任人炸取剩餘價值,第三在社大行政/教學組織中要隨順因緣去發展願景與使命,去改革現狀,要做社大的防腐志工,做學校的知識解放與社區行動者的倡議者。
莫忘初衷,這是投入社大志工者,最常常提起的警醒語,今日很高興以「社大行動志工的可能─志工必修課」來互相勉勵,有幸聆聽新營社大志工諸友的初衷,那是:
─奉獻
─學習
─走入人群
─生涯規劃
─打發時間
我想,除了「奉獻」之外,這些初衷與很多民眾來社大學習的原因雷同,可見投身社大志工也是一種學習,特別是「奉獻」是一種承諾,這種承諾若是植基於社大「知識解放」「公民社會」的理想,那麼,做一位社大行動志工者,也是台灣終身教育改革者!
期待更多的師生成為社大行動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