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茂成丨20061101母親節重讀舊文
背著茭薦(註1)
十二號公車載阮行
賊仔市賣蔥度生活
一包一包兜
一步一步喊
歐巴桑買蔥頭哦
歐吉桑買蒜頭哦
這是阮俺娘教阮的第一件
做牛就要拖
做人就要拚
註1:茭薦,昔日的小袋子,台語發音。
中秋的午後,帶著謙兒與澍兒,從記憶的起點,越過曾經廣闊的台江塭田,驅車前往府裡,尋找童年的賊仔市,父子三人重走了那段賣葱賣蒜的學習之路。路是依稀記得,倒是三姨已不在人世。這是長大的痛苦,愈來愈難找到人,可以一起談童年往事。
在這一趟賣菜的學習路上,三姨離我、離賊仔市最近,她中午總是準時備著一碗白飯、熱騰的魚肚湯,等著我賣完菜。在海安宮杉行的二樓間,那滋味,薑絲的輕辣與甘甜,最是難忘。
「賊仔市」是我這一生中,見過的第一個大市場。出生在台江埔地上的我,兒時總是聽著阿公阿嬤念著要去「府裡」、「賊仔市」。
故鄉安南區古稱台江,與「府裡」隔著鹽水溪,遙遙相望,「府裡」是草地人口裡的台南府城,幼小的心靈裡,那是一個很熱鬧的地方,賊仔市這一帶靠近台江海墘邊,有座水仙宮,廟前是燈火輝煌的菜市場,老一輩人又稱為宮口。
水仙宮歷史久遠,在清朝乾隆年間,廟前有一條港道直通台江內海,長十二丈,寬三丈的廟埕,氣局軒敞,廟貌莊嚴(清界勒石記)。曾經逛過水仙宮的文人,忍不住地提筆為詩:
水仙宮外水通潮,潮去潮來暮又朝。~《台灣詩乘》
日暮數聲欸乃起,水船都泊水仙宮。~《陶村詩稿》
水仙宮旁有一條杉行街,街上景福祠奉祀土地公,兒時,我就在廟旁街市穿梭,度過無數的星期假日,但無緣見識那「潮去潮來暮又朝」的美麗景色。
西元一八二三年,曾文溪改道,沖塞台江,《陶村詩稿》:「水仙宮外盡成途,滄海揚塵信不誣。」廟前的港道雖然成了馬路,但是,宮口熱鬧的街市,依然猶在。
宮口的叫賣聲,早在清康熙乾隆年間就響起,熱鬧的市集,生意好,人潮就多,當時還因為商店占據廟埕做生意,逼得官府出面清界(清界勒石記)。
道光七年,蔡牽之亂、台江陸浮後,當時府裡最大的商業公會「三郊」,貨物買賣捐金抽釐,也在水仙宮設置一個辦公廳,號為「三益堂」,利用這筆公基金,出錢出力接濟地方公事。
生意有成,熱心公益,府裡商家殷實,由來已久!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宮口市場幾經變換,改稱為長樂市場。「賊仔市」沒有宮口市場的久遠歷史,顧名思義,那是偷兒銷贓之市。聽附近人家口述,早年一些老芋來此盜賣軍中物資,逐漸集市,現改為永樂市場,然而老台南人還是習慣以「賊仔市」稱呼,這裡連著宮口,形成一個大市集,各種小吃雲集。
這些小吃,一碗,一筷,或站或坐,就這麼吃起來,彷彿在阿嬤的灶腳邊,品嘗著家常美味般。這些美味,記憶中常吃的有碗粿……,今日抬頭一望,店招上寫著五十年的店史。「五十年老店」,大半輩子的時光,兒時低頭吃著時,從未仔細去想過,到底這滋味與店史有無關係。
時至今日,「尋根訪老」卻成了最流行的消費。我也帶著孩子趨前消費這賊仔市的小吃美味。
「賊仔市」在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台北、嘉義及高雄等地,都曾出現過這樣的市場,賊仔市賣的二手貨便宜,在物資缺乏的貧窮年代,成了升斗小民交換物資最熱鬧的地方。民國六十幾年,小學二三年級的我,就穿梭在這錯綜接連的街市內,賊仔市、宮口、杉行街,成了最佳的生活體驗營。
杉行街,大多是賣衣服的,宮口裡,魚販、肉鉆、菜攤最多,新鮮多樣,令人眼花撩亂,兩旁還有各種煎煮油炸的小吃,清涼退火、祛病延年的青草店,香味四溢的餅店,紅的黃的傳統糕粿甜點。來這裡逛一圈,才曉得府城人是如何懂得吃!
那時跟著兄姊來此賣蔥賣蒜,學著搭公車,肩上背著加註,十幾包的蔥蒜,十來斤總有,一包十元,我從站在兄姊的身後兜售,到自己獨自在菜市場裡一步一步喊,一包一包兜,「歐巴桑買蔥頭哦!歐吉桑買蒜頭哦!」半天下來,有時賣不出半包,肩上的十來斤,彷彿是上百斤重,還是得不停走著,喊著,口也乾了,腳也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