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資料 shelly - 台江是一座學校 | 2021-09-15 | 點閱數: 315
 聯合報 / 採訪/戴瑞瑤陳雅玲王燕華鄭惠仁洪欣慈梁玉芳袁世珮謝進盛張睿廷
長庚
 

台灣在八○年代經濟起飛,在地創新蓬勃發展,藏富於民,締造「台灣錢淹腳目」奇蹟。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在八○年代經濟起飛,在地創新蓬勃發展,藏富於民,締造「台灣錢淹腳目」奇蹟。本報資料照片

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記者侯永全/攝影 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記者侯永全/攝影

國泰金致力金融科技/李長庚 讓金融像水 創造更好體驗

 

資產超過十兆的國泰金控,打開心胸擁抱科技,砸下大筆資源致力於金融科技,最大的轉折點在二○一六年。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回憶,二○一二年國泰金創立五十周年,當時找了外部顧問進駐,重新檢視各種營運模式想大幅翻修,摸索過程卻跌跌撞撞。二○一六年國泰世華銀大陸的分行成功升格為子行,但大陸金融科技發展速度之快,讓國泰許多高層感到震撼。

 

李長庚表示,二○一六年成立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簡稱「數數發中心」),專責推動數位轉型,經過前面幾年的摸索,總算現在基礎建設都到位,現在數數發約有七百人的規模,除團隊建置外,整個基礎建設、資料架構,透過數數發這單位,跟所有子公司資訊單位數據做整合。國泰金與旗下各子公司每年都在投入資源,「我無法估算每年投入多少錢,對於數位發展,就是『要人給人、要錢給錢』。」

 

「數位終究只是一個工具,必須要跟金融的本質結合,才能創造消費者更好的體驗。」李長庚認為,很多消費者第一端的使用場景其實不在金融,可是所有消費者要消費,一定會跟金融做連結,「我們最好自己把心胸打開,讓金融就像水一樣,可以跟各行各業結合,讓消費者在使用各行科技的服務過程中,任何場景都能不著痕跡就完成。」

 

國泰金積極建構生態圈,包含電信、旅遊、購物,但長期來說,國泰金有一個目標,那就是「走出台灣」。

 

李長庚說,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東南亞市場有六億多人口,在思考金融科技不是只有看台灣,要跳脫限制,期待把成功的金融科技帶到所有亞洲的金融平台,「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也許不一定能Go Globe,至少要能Go Asia。」

 

 

竹山小鎮做起點/何培鈞 打造亞洲創生共榮生態圈

 

 

天空的院子創辦人、小鎮文創公司執行長何培鈞。記者黃仲裕/攝影 天空的院子創辦人、小鎮文創公司執行長何培鈞。記者黃仲裕/攝影

何培鈞,天空的院子創辦人、小鎮文創公司的執行長,今年四十歲,花費十五年時間在南投竹山蹲點,看到台灣明明那麼小,城鄉差距卻彷彿天壤之別,為扭轉這一切,他在南投竹山打造亞洲創生中心第一個台灣基地,要透過民間參與的力量,建立亞洲合作的創生共榮生態。

 

他與小鎮文創團隊在竹山台西車站旁買下五十坪建築,從竹山小鎮做為起點放眼亞洲的創生之路,能展現的不僅是小鎮的觀光美食,而是我們如何將「地方創生」、「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以及「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架構,透過「區塊鏈數位足跡」技術,建立一個亞洲創生數位工具開發經驗。

 

何培鈞目標是十年內要完成亞洲創生中心,把北中南東離島基地做好,把亞洲基地建好,如果有企業的幫助會比較快,這是他想做的事。

 

 

創數位外交協會/郭家佑 和境外生互動為台灣發聲

 

 

數位外交協會創辦人郭家佑。記者林澔一/攝影

數位外交協會創辦人郭家佑。記者林澔一/攝影

數位外交協會創辦人郭家佑今年卅歲,做數位外交這幾年,發現台灣還有很多可以好好運用的外交機會。

 

二○二○年,台灣因防疫經驗被世界看見,「#Taiwan can help」在社群上廣為流傳;在二○二○年之前,就有一群年輕人組成「數位外交協會」,透過社群媒體,在不同國家、議題間找尋適合的切入點,運用民間力量,讓台灣在國際上有更深度的曝光。

 

每年都有四、五千名境外生來台灣念書,但念完書回國後和台灣連結就斷了。如果能和這些國際學生持續維繫關係、保持互動,他們畢業後返回母國,都有機會成為台灣在國際的「線民」和發聲窗口。

 

郭家佑希望招募十間企業響應,提供境外生參訪機會或技能認證,若順利,二○二二年希望進一步提供境外生就業和創業輔導,做他們的104人力銀行。

 

 

倡議山海圳綠道/吳茂成 動員民間力量守護河川

 

 

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希望台灣每條河川都能有屬於它自己的綠道。記者劉學聖/攝影

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希望台灣每條河川都能有屬於它自己的綠道。記者劉學聖/攝影

台南市安南區台江十六寮十三年來由台南社大台江分校,進行了一場有台灣文藝復興運動之稱的「大廟興學」,也倡議山海圳綠道,並已開花結果。幕後重要推手吳茂成,認為還是進行式,需要更多人參與協助,才能遍地開花。

 

安南區古稱台江,含括十六個庄頭,合稱台江十六寮。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說,縣市未合併前,自己目睹早年魚蝦可見的嘉南大圳等河川受到汙染,起念守護河川,希望恢復乾淨面貌,但眼見進展慢,二○○五年結合海佃國小等親師生成立「小台江河流讀書會」,透過淨堤、守望,以民間力量來協助政府保護河川,並倡議種樹築綠道、整治河川。

 

吳茂成許願,下一個目標以玉山為頂,連結南投東埔到水里的綠道,串聯嘉南大圳,建立更完整的山海圳國家綠道。

 

 

推動地方創生/林峻丞 建立永續社區支持系統

 

 

甘樂文創創辦人林峻丞推動三峽地方創生。記者林澔一/攝影 甘樂文創創辦人林峻丞推動三峽地方創生。記者林澔一/攝影

甘樂文創創辦人林峻丞今年三十八歲,十多年前回到故鄉三峽,推動地方創生,設立展演空間,串連在地文化工作者、職人在此工作,成了吸引外地人認識三峽地方文化的亮點,善用地方特色DNA,協助社區發展。

 

林峻丞為了搶救地方文化,尋找全台各地的創生團隊,組織「地域振興聯盟」,想方設法幫助默默耕耘的返鄉青年行銷他們的商品,建立管道,上架到各大通路,讓台灣更多在地好產品,增加曝光創造雙贏。

 

他的願望是在台灣各鄉鎮建立永續社區支持系統,從協助弱勢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讓他們了解並愛上自己的家鄉,使各城鎮都能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也期許政府在推動地方創生時,能夠先修法令,調整好政策再執行,降低地方發展阻礙,學習「耐心資本」觀念,改造地方。

 

 

庭園使用原生物種/吳書原 組構台灣式的景觀美學

 

 

景觀建築師吳書原為地景帶來的,從來不是羅馬柱、噴水池與大花海。記者曾原信/攝影 景觀建築師吳書原為地景帶來的,從來不是羅馬柱、噴水池與大花海。記者曾原信/攝影

二○一八年在台中國際花卉博覽會以森林園區展示台灣原生植物多樣化,到二○二○年讓五節芒搖曳在打開圍牆後的空總文創園區、重現風華的嘉義美術館庭園,景觀建築師吳書原為地景帶來的,從來不是羅馬柱、噴水池與大花海。

 

吳書原說:「不再矯揉造作,真正的美才會出現,因為清麗蘊於無華,我要做出呼應自然、台灣風格的庭園。」「改變哪能一蹴可幾,能改變三分之一的人算不錯了,總有三分之二的人還是要大花海。」但吳書原想證明,「不會因為建築進去而讓都市少一片綠地,反而是建構了一片森林。」

 

他認為,台灣的美在於我們的庭園用的是原生物種,組構出屬於台灣式荒野的浪漫,讓民眾對於台灣式的景觀美學產生共鳴;他希望台灣可憑藉非常稀有的原生物種,繼續驕傲地立足在世界的舞台上。

 

 

技能翻轉貧童命運/王嘉納 讓部落孩子看見大千世界

 

 

王嘉納老師在花蓮玉里深耕,幫助偏鄉學生透過學習木工翻轉自己的人生。記者林澔一/攝影 王嘉納老師在花蓮玉里深耕,幫助偏鄉學生透過學習木工翻轉自己的人生。記者林澔一/攝影

花蓮玉東國中王嘉納放棄二十萬月薪和大好前途,留在家鄉,用技能翻轉部落貧童命運。

 

王嘉納爭取經費成立木工班,有機會就帶孩子們到外縣市去看展覽。「部落孩子的世界實在太小了!」王嘉納感嘆,這些孩子從小的生活只有家庭和部落,「家裡人怎麼可能帶他們去旅遊」,唯有出去走走,孩子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他曾兩度帶木工班學生到日本參訪專業木工學校,和同年紀學生交流。還記得,當時飛機才一落地,孩子就跑來懊悔說:「老師,我怎麼不把英文讀好!」

 

八年前玉東木工班學生前進台北華山辦展覽,不只呈現長年學習的成果,義賣所得撥出大部分捐給社福團體,讓這些多半需要受人捐助的部落孩子,有了手心向下的能力。

 

 

低密度翻轉傳統/黃國良 帶動養殖業開拓蛻變

 

 

台南養殖達人黃國良打造自然環境無毒飼養,連龍蝦都能人工養殖。記者劉學聖/攝影 台南養殖達人黃國良打造自然環境無毒飼養,連龍蝦都能人工養殖。記者劉學聖/攝影

「我想扭轉傳統養殖模式。」台南旭海安溯水產創辦人黃國良,曾獲得台灣首間輸歐盟養殖場認證,他善用科技堅持低密度友善養殖,吸引Discovery頻道來拍攝,讓外界看到不一樣的水產養殖過程。

 

投入養殖業多年,對於當前台灣養殖業感受很深,當初會堅持低密度友善養殖,就是看到長年來傳統水產養殖停滯退步,希望讓外界看到台灣水產,同樣能拿到歐盟養殖場認證,打響台灣金字招牌。

 

包括對岸或越南等鄰近國家,透過集團化、大面積的養殖,落實分級制度,才能提高收益,而在水產養殖業,我們有些已落後,讓人對此產業未來發展憂心。當前政府推動漁電共生,無疑為養殖業注入強心針、活水;重要的是,建構過程會有龐大資金引進,順勢帶動養殖業開拓蛻變。

 

 

許下七世代願望/江慧儀、孟磊 面對無常走向「韌性之島」

 

 

大地旅人江慧儀(左)與孟磊。圖/大地旅人提供 大地旅人江慧儀(左)與孟磊。圖/大地旅人提供

當許多人今年因為大旱、停電、暴雨而生活大亂時,江慧儀和孟磊(Peter Morehead)親手打造的樸門(permaculture)家園,展現了面對無常的「韌性」:用水靠雨水、用電靠太陽、吃飯靠土長的糧食。大自然完全供應了兩人的生活所需,也就不擔心沒水缺電,更不用因為疫情三級警戒而搶糧。

 

二○二○年之前,他們以為台灣只要好好面對氣候議題,習得老天要我們學的功課,人類一樣可以從這個巨大挑戰中倖免。萬萬沒想到,肉眼無法見、人類必須敬畏的病毒,卻先將全球社會打得落花流水。

 

面對氣候危機與新冠病毒這兩個大挑戰,他們要為台灣許一個樸實無華,或許是未來七個世代都會同意的願望。他們仍然抱持希望,期許危機可以成為台灣走向「韌性之島」的十字路口。

台江長庚文創
:::

文章類別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5年01月09日 19時15分
97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應減少戶外活動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目前訂閱人數: 82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