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三週,我們公民寫作班透過線上講授討論,以及在家預習、練習,大家以敘說方式、共筆書寫防疫新生活下的困境與希望,讓彼此「宅在家」防疫的島嶼,有了海洋的潮水聲,這是我們公民寫作班未來學習的進行式。
吳茂成│20210601
自主學習包含作息規劃與練習,這是本週同學書寫防疫新生活的發現,「少量多次」有助於自主學習的習慣養成。
今天我們要一同討論,防疫新生活經驗書寫,以及從生活中試驗促進自主學習的可能做法,或是思考如何將過去群聚式的社群學習,轉化成不同方式來進行,例如,透過Google Meet、line進行線上群組聊天或是經驗分享。
聊天能否成為深度學習、深度討論,關鍵在於保持問題意識的聆聽,如同帶著問題意識的採訪,從聆聽中發現「重要經驗」,進而與自己的經驗對話,聽見差異及新可能,產生衍生性的深度思考,發現新視野。例如,雅緻今天分享晚上全家人半小時的散步時光,聽著聽著,我們也聽見雅緻在散步中聆聽孩子說著線上學習的幸福感。
這是學習的珍貴,從學到習,才合成「學習」。
我們進一步探究「學習」的字義。「學」具有「效法」、「認識」、「覺知」的意義;「習」本義是小鳥反覆試飛,具有「反覆練習」、「熟悉」、「習慣」的意義。
從學到習,從生活經驗來說,就是從效法、認識、覺知,進到練習、熟能生巧,最後成為習慣。這個過程,告訴我們「學習」本身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
如同我們從週二早上的教室,轉到線上的講授討論,最重要的是透過討論,促進大家能夠升起「覺知」,學習如何學習的方法。
例如,今天我們利用Google Meet的螢幕分享,一同在線上比報,一同從標題討論,學習如何從標題判讀出「事實」、「重點」、「觀點」,也就是做為閱讀者,我們要學習從標題閱讀,判別發生何事(5W1H)、報導內容重點、報導者的觀點,才能避免陷入誇張的、不實的、惡意訊息的陷阱。
大家在全國三級防疫期間,可以試著安排每天早上,利用十分鐘到十五分鐘,閱讀google新聞,進行各媒體的標題比報,進行課後的練習,訓練自己數位閱讀能力,同時也了解防疫期間的社會重大議題。
這就是從學到習的自主學習過程。
然而,因為大家宅在家,對外通訊及訊息接收,常要靠手機電腦,我們也要小心,不要過度使用,陷入「網路成癮」。
如何避免,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寫作,或是打電話給同學,共同討論寫作的議題,一篇一篇寫,再寄給同學分享,以寫作來豐富生活的成就感,就可以轉移因為防疫帶來的焦慮與不安。
各位同學可以回想過去寫作及上課經驗,同學在一起討論對話,有機會透過敘說,聽見自己的聲音,同時也可以從聆聽同學的聲音,再聽見自己未覺察的內心聲音。
聞思修,這是非常重要的自我學習方法。「同學」彼此才有對話,才能一同「覺知」,促進彼此的思考與理解的深度與廣度。
此外,比報的學習方法,還可以運用「關鍵字」搜尋,找到第一手消息來源。網路媒體訊息爆炸,有很多都是不斷複製、轉傳、改寫的訊息,若有惡意者,很容易植入假訊息、假議題,半假半真,讓閱讀者分不清楚。
我們經由關鍵字的搜尋,找到訊息的源頭,有機會擴展自己的經驗,打開自己的網路視野,如同太平時期,逛書店、咖啡館、菜市場…我們總會有自己的私房路線,我們應當透過比報,找到公信力、專業度不錯的機構網站,或是社會意見領袖的臉書,做為自己的私房閱讀清單。
例如我們所熟悉的「報導者」,即針對疫苗做了一份詳實的專題報導,或是今日介紹的中研院臉書,也提供了多部有關防疫的科普影片,若是親友對於疫苗及防疫有所不了解,可以主動介紹親友閱讀,傳播正確的消息,就是送給親友正向的能量,彼此互相關懷,共度困境。
身為公民寫作者,從實際的社會議題中比報,所找到的閱讀清單,究其實也是寫作者在家自主學習的書單。自己預習之後,將問題筆記下來,再與親友共同來討論,在瘟疫時代,化困局的被動為主動,雖然宅在家,依然保持學習的能量。
例如,上週的公民寫作練習題,透過書寫來看見「防疫新生活的新經驗」,麗瑛就提到在家裡寫作,常會被自己干擾,過去會改到咖啡廳寫作,但是現在不能出去,只能在家裡寫作,她改變習慣,一有念頭想法就馬上用電腦作筆記。同時,她也參考條例式的寫法,將防疫新生活發現的新經驗,列出五點分析,完成了「病毒嚴峻時,我們該如何度過」一文。妙齡也是如此,以日誌方式,記錄在三級防疫期間,陪伴媽媽進出醫院的困難歷程。
簡言之,麗瑛從自己的生活經驗覺察開始,先做筆記,收集平常經驗,再以條例方式,整合成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就是麗瑛面對防疫新生活的在地記錄。
育嫻則是透過禱告來調整生活心情,這是非常重要的自我敘說,我們每位同學都應練習向自己的守護神禱告敘說,從敘說中聽見自己的聲音與希望,此即「聞思修」的學習方法,洞見網路社會訊息的濁與淨之別。
今天很高興聽到育嫻跟孩子說要「放寬心來適應生活」、「孩子們也說不用怕,要想辦法來解決問題」、「現在孫子在四樓上課,自己在二樓上課」,育嫻透過禱告來化解病毒帶來的恐懼,透過線上學習來消除沒有人交談的焦慮,也找到自己,「喜歡用聽的方式」來學習,她計畫開始寫「宅經濟」,以自己的經驗,書寫全家人一起「抗疫」的奮鬥過程。
「危機就是轉機,要樂觀。」當育嫻如此告訴我們,相信大家心底都深有同感。
如同雅緻所看見的線上學習的新希望,她說「女兒哭著要去學校,很想去學校,想要和同學一起玩」,「現在,女兒有視訊課了,就比較有互動,開心了。」
同樣的道理,淑卿透過家族的LINE群,和各地的親友討論對話,了解大家防疫新生活的困境與希望所在。她說,住在都市和鄉下的親友,因應武漢肺炎的生活經驗不相同,住在台北的親友要帶三個小孩,夫妻早在去年就買了線上學習的電腦設備,提早部署,台北的公司也啟動在家上班方式,倒是媽媽要工作,還要帶三個孩子,很辛苦。住在澎湖的親友,因為沒有觀光客,過去捕魚直接送旅館,現在也要出海捕魚,旅館停業,只能靠網路來賣魚,自己就上網訂購,幫助親友。
聽著淑卿說著各地親友的防疫故事,也讓我們看見不同生活世界的防疫經驗。一連三週,我們公民寫作班透過線上講授討論,以及在家預習、練習,大家以敘說方式、共筆書寫防疫新生活下的困境與希望,讓彼此「宅在家」防疫的島嶼,有了海洋的潮水聲,這是我們公民寫作班未來學習的進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