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8日 吳茂成
台灣山海圳國家綠道既是地景藝術行動,更是社會設計行動,以公民走路的義行,匯聚公民倡議的社群力量,轉為社會設計行動,義行力量有如左行右進的雙足,一是人文與水文的踏溯,重回土地、重回村廟的溯源,重新將被淹沒、被破壞的人文及水文路徑,再次踏明,二是生活政治及公共治理的在地實踐,生活即是希望的可能。左行之步是重回土地、重回村廟的反身性踐行,右進之足是重回生活政治的政策倡議及公眾討論,不斷對話形成公共領域的交集,形成「促成改變」的力量。
一如古台江內海的安南區,被工業發展所犧牲之境,因為守護嘉南大圳,父子孫三代共同接力,抗議工業及生活廢水污染,而展開愛鄉護水行動,這是台灣山海圳國家綠道之起,從生活政治的政策倡議而起,種樹築道、整治污染,終於踏溯直加弄圳到烏山頭水庫而抵玉山,回觀山海圳義行路,親師生驀然回首才在家鄉海尾寮望見玉山日出。
東西口水利古道的再現,則是從嘉南大圳水文踏溯而起,探訪圳畔人文路徑,再依著山嶺地文辨明方向,在山窮水盡之林,遇見舊牌石碑,終於踏明古道舊跡,最後仍要克服跨部門政策協商,重重阻礙,先是起於南水局推動曾文水庫南方水學對話的環境教育承諾,在國家綠道綱要的政策價值引領下,終於林務局、農水署協力而成。
從山海圳綠道地景藝術來說,踏溯社會設計的可能,對於被犧牲的地方來說,所有藝術若非生活實踐,將僅是在地故事移到策展舞台的曇花。台灣山海圳國家綠道的社會設計及其地景藝術行動,其反思性在於此,究其倡議的每一步都是生活實踐,如此才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