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海埔地的生活知識
吳茂成
2011/5/23
行路見學,近年來已成為南部社大學習新風!
在遊歷當中,學習與人交談,認識史地物種之變,探當代社會發展之道,在行路中,將具體的生活經驗與抽象的知識思維,來回析辨,在行路之中,進行班級與社群的交流,串連社大彼此的發展經驗。
約定了一個多月的北門社大參訪之約,終於成行,秀惠帶著北門的夥伴,一路從溪北南下布袋嘴寮、十二佃,探魚木,訪神榕,直抵台江海尾寮!
北門社大諸友南訪台江之路,大抵是台江走溪流,滄海變桑田之路。
台江,這裡開台史地,她的海洋史,一如史前史,十分久遠,直到西元一八二三年,曾文溪改道,滾滾的泥砂,衝進內海,遂為海埔地!
台江這幾年來發現到的老魚木,大抵是沿著台江內海東緣而種,老魚木的附近,必有獸醫之家,公親寮魚木如此,布袋嘴寮魚木也是如此!
樹之於台江海埔地開發,十分重要,魚木可治牛病,俗稱三腳虎,觀其葉形,形如虎掌!見證了台江海埔地農業開發的歷程!
台江人家,往往在屋前茨後,種植龍眼、蓮霧、芒果、番石榴、粿仔樹等常民生活植物,果樹可食,粿仔樹可做粿,自自然然,形成綠色家園,綠色社區!
至於老榕往往是社區信仰中心,五營營址所在,神榕具有護土鎮煞之功,公親寮鎮溪之神榕如此,十二佃「三叢松」更是如此,庇佑著代代的台江子孫!
神榕之於台江海埔地發展,就是一頁頁的老樹神話故事!
我與北門社大夥伴如此談著,談著台江滄海桑田之變,其中八十二歲的黃邊耆老,令我最為感佩,當我們談著,台江人如何善用低溼之地,與溼地共存的生活美學之時,她笑著笑著點頭!
我仿佛找到了知音!
一百八十八年前,台江海埔地初成之時,海尾一地,猶是低溼沼澤之域,村落外圍四水環繞,先民牽草繩,圈田築塭,一、二甲到十餘甲不等的塭田,非一人之力可成,從資本的交义持股合作,從相放伴的勞力共享,發展出台江塭田「長年」制的耕塭技術資本。
他們一步一步踏塭度土,擔土堀,築塭岸,善用溼地低溼保水之利,善用養青苔,蓄活水之法,養出一尾尾甘美的虱目魚!
老長年可說是台江的CEO,黃邊阿嬤也是一位老長年,一生耕塭而老,如今是北門社大的講師。
社大的知識解放精神,活用於行路見學之中,我們討論著淺坪漁塭的有機養殖之法,善用日光殺菌之利,善用青草粗糠之益,進行台江漁塭養殖現代化的變革!
保存台江塭田之美,有養殖之功,有防洪蓄水之勢,這是台江拓墾的生活智慧,善水之利,運土之功!
我告訴黃邊阿嬤,社大人學的是知識解放與公共參與、生命增能之法,一如大道公在世之時,孝親行道,終身學習,社會參與之道!
大廟興學努力之事,即是善用知識解放,公共參與,生命增能之法,催生公民社會,營造共善的生活家園!
「神明錢花不完!」黃邊阿嬤也深深點著頭,昔時先民幫忙公事為樂,不以為苦,追隨著大道公,守護著社區家園,從公為民的實踐中,自有其信仰,自然其功德力量!
一如西方宗教的施比受有福,一如佛教的布施之道!
我們一路探訪淵海佛祖廟,學習傳統信仰化苦難為守護力量的生活哲學,了解台江河之道,我們走進台江耕塭人家三合院舊宅,說著耕塭者要與在地的水土相合,也要與海盜鬥智鬥力的故事,說著漁村的塭寮水與綠的生活美學,說著台江分校師生吸取塭寮三合院的常民智慧,參與現代三合院活動中心規劃的故事。
站在海西活動中心─現代三合院,鄉人的大宅院之前,興工一半,略見雛型,北門社大夥伴才發現十分眼熟,在茨頂鑲粘花窗的老匠司,竟是自家公司人。
台江一家親,北門與台江皆然,我們都是海的子民,承緒著數百年來鹽分海風,磨練出一身奮鬥打拚的精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台江北門社大夥伴交流切磋,在行路見學之中,自有其公共、知識精神,默默的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