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是一所學校 雅華 - 台江是一座學校 | 2011-06-12 | 點閱數: 742

 

公民新聞,社大教學的實踐與可能(下)

勇敢的說吧,公民記者

吳茂成

2011/6/4

這場公民記者的反思對話,我們聽到了熱情如何延續、教學如何有趣、如何招生、教學的公共行動目的。

運用課程的套裝結合,將資訊學程的學員帶入到公民新聞的學習,另一個是反向操作,帶領公民新聞的學員去學電腦排版,從做中去學,需要的才學,才有機會去用,才會成為一種能力。

南港社大陳淑敏本身就是一位電腦老師,她將學員帶到公民新聞的學習領域,她認為,老師要幫學員解決問題,教學要分組進行,讓學員當助教來協助教學,因為社大是自發性的學習

一個班級若缺乏助教,「帶起來會很痛苦!」部分老師也有這樣的經驗,在下午的分組的咖啡座談中,「班級經營」「教學方法」「如何招生」成為討論焦點。

「老學員能不能繼續留下呢?」我想,問題不在於學員要不要繼續留下來,而是在於能不能繼續參與公民新聞行動,因為課程教學設計,在於拓展新學員,才能代代推陳出新,找不到新學員就先休息,教學才不會耗能。

大暴龍也認為,不用在意誰來上課,有時,他還要淘汰掉二三位學員,教學要隨時調整,例如,這學期老學員少,就以新學員為主,下學期若是老學員多,就要分組,要用社團方式去教學。他說,教學的另一個目的,主要是因為自己也是公民記者,想要多找幾位夥伴,組織公民記者團隊,將來不只記錄板橋而已。

暴龍坦言,面對學員很少時,是有挫折感,他也會自問「真的要繼續嗎?」但是管中祥的一句話「這是培養自己的機會!」讓大暴龍繼續堅持下去。

宜蘭的錦和兄則說,從過去班級經營的經驗,教了上千位學生,但是,只培養出十五位種子,有的學員比他還有成就。他分析過去教學的經驗,第一是校園設備要改善,第二是要有「任務」去執行,才能逼出作業,才能掉不適任者,才不會只是來遊山玩水,第三是教師自己要進修提升能力,例如如何操作機器。

錦和兄所提的三大經驗,歸納起來,一是教學設備的投資,二是實作學習的重要性,三是社大教師知能的提升。教學設備涉及到公共學習的投資,教學設備是政府興辦社區大學,應辦的事項,設備不足,吾人應當積極向縣市政府爭取,此外,教學也可以善用公共資源,不過,使用公共資源要善用,才不會淪為特權。

進一步來說,公民記者的實作學習,也可以連結地方社群媒體,形塑公共論述的力量,這是社區大學催生公民社會很重要的實踐途徑。

公民記者要善用採訪報導的力量,去影響社會發展,因為,文字報導與鏡頭影像是有力量的。

公民新聞就是社大的社會行動。

那麼公民新聞要如何教呢?如何吸引學生呢?

下午分組的咖啡座談中,來自北中南的公民記者,匯集了彼此的經驗與創思

第二組的夥伴們認為,公民新聞教學有九項重要關鍵因素一是主題設計,要思考用何種方式來吸引學員興趣,二是技術的問題,不管影音文字,課程要決定用何種型式,影音教學時間與軟體,都要先想過,三是不論影音或文字,培養學生說故事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開始要從身邊議題去發展課程,四是要掌握即時性,例如地震議題的探討,激發學員有更多的興趣,五是課程要能持續,就要分級教學,在不同時段教不同的東四,六是媒體識讀還是很重要的,公民新聞如何與主流媒體要有所比較,才能解釋出公民記者的觀點,七是課堂上也可以安排非營利組織與新聞事件當事人來分享,學員本身對事件就能更深入的了解,八是教學的材料、題目要愈多愈好,同學可以有所選擇來報導,九是教學期望同學要有公民意識。

從第二組夥伴的經驗來說,涉及了公民新聞的教學目標、教學設備、教學內容、教學引導、教學評量,進一步清整合了現階段推展公民新聞教學的成功做法。

「如何吸引學生呢?」第一組夥伴們則提出「從模仿開始」,對學員來說是有幫助,用簡單例子來修改,接著分享內容,進行有經驗的學習,二是簡單的學習,不要一下子給太多,讓學員去學,夠了再增加內容,三是要有興趣與認同感,才能吸引學生,四是教學要不斷思考如何更活潑,五是讓學員互相採訪,或是報導學員的學習故事,從細小的線索去帶出公共性,本身就是新聞的主角,同時可以讓學員有成就感,若是報導出來,可以吸引更多人。最後是去玩,也是一種可行的方式,可以看時事的影音,去帶出議題,讓學員去報導,找一些人來現身說法,讓人更了解議題。

第一組夥伴也針對「如何啟發學員的公共意識?」進行討論,大家共同的意見是要有「公民觀點」,公民新聞不是聽命老板或是廣告,而是原創的,可以與主流媒體有不同的在地性,可以在地生根,對當地人來說是重的事,可以發展新聞的敏銳度與持續的關注,例如傑利追蹤牛蛙事件,探討後續新聞,監督政府持續解決…也可以突顯在地的人事物,例如宜蘭有蔣渭水、雙連等,這是公民新聞的特性。

至於「如何啟發發掘公共議題呢?」首先要有關連性、立即性、重要性,具體來說與切身相關,例如塑化劑議題,以及生活中可以實踐的例子,例如進行在地果醬食材的製作,符合環保在地的原則,立即與重要性要顧及前者,老師要將這些帶到課堂討論,藉由討論時事,去追議題、進行深度報導,例如政府應有何種政策?如何解決?也可以質疑主流媒體的報導,報導不足的地方,公民記者就可以跟進,進行更正與深度報導。最後要讓同學走入社區,老師要有社區感,能夠讓同學關注社區,社區若是沒有人可以帶,那麼老師要自己來,教學要以使命來期許,產生使命與責任感,因為身邊處處是議題,吸引人關心。

 

最後,第三組夥伴討論的是「授課遇到那些問題?如何解決?」,些問題可分為課程設計、教學方法、社區公共議題的導入、班級經營、招生、教學資源不足

「課程設計」方面,要化繁為簡,減少教與學的挫折感,兼顧學員基本能力,除了授課老師自行找資料,設計課程之外,還可以找有經驗的老師合作協助,進行跨界合作。

「教學方法」方面,要準備簡潔的課輔教材,多讓學員發展表達能力,分組進行互助學習及討論,讓老學員帶新學員,克服學員程度不一、過度依賴老師問題,必要時,可以提早十分鐘上課,進行補救教學,教師陪同學員學習,讓學習者有信心。

「社區公共議題的導入」,可以結合社區問題與發展需要,開設課程,或是發展教學活動,邀請在地學員帶領師生認識社區,從中發想社區公共議題,也可以透過班級旅行活動結合公共議題,鼓勵同學分享社區參與的心得與經驗,以輔助師生對社區的陌生及參與經驗不足的問題。

「班級經營」首先要面對學員流動率高的問題,因為社區大學也有中輟生,因此,師生要與「中輟學員」進行晤談,表達關心之意,若是留不住,勿強留而是要讓學員懷著理解的情感離開,最重要的是平時要營造學習的情境,特別是下午的課程,要善用五感教學,例如下課時,大家互相分享咖啡點心,讓學員有回家的感覺,同時要鼓勵熱情同學,居中協助老師經營班級,建置學習部落格,採取提問式教學,組織採訪團,加強公共議題討論的能力,從教室學習,發展到社團學習。

「招生、教學資源不足」可以透過社區、非營利組織合作,或是跨校合作,一起辦活動,進行招生或是共享教學資源,短時間無法開課之時,教學者不妨先進修,儲備能量,等開時機成熟再行開課。

 

公民新聞是社區大學社會運動及非營利組織精神的實踐,透過新聞的發聲,探討公共之事,這是很重要的公共參與行動,具體而言就是第三部門的公共論述的學習及實踐。

吾人很高興,今日,我們一起走上坡,齊聚公視展現公民記者的力量,在這場「社區大學公民新聞師資研討工作坊」,匯聚北中南公民記者的經驗反思,討論公民新聞的教學實踐與可能之道,將教學經驗化為知識,化為實踐之道,我想,我們共同為社大十年再添另一史頁,也為未來的公民發聲,匯聚了更大的在地力量!

勇敢的說吧!公民記者。

:::

文章類別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5年01月10日 05時17分
50
空氣質量令人滿意,基本無空氣污染
各類人群可正常活動
空氣質量令人滿意,基本無空氣污染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目前訂閱人數: 82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