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嘴寮代天府在百年魚木土崙上設五營鎮邪。(記者陳治交攝)
記者陳治交∕台南報導
社大台江分校、海尾朝皇宮三十日舉辦第十八屆「大道公生,遊學行路」,近二百位親師生、老中青少四代,從海尾到外塭,探索台江十六寮村落歷史,以文化遶境、復育環境,為台江走出新生活。
副市長葉澤山表示,台江遊學行路傳承在地歷史文化及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活動,從行腳、實地探勘,讓孩子們認識台江的發展,這是歷史文化扎根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實踐本土教育中應該積極推動的一個計畫。
今年沿著海尾寮溪的自然路徑而行,這條百年的內海古港道,流經海尾、十三佃、總頭寮、布袋嘴寮、新寮、沙崙。布袋嘴寮蕭姓先民相傳從嘉義布袋港搭船來到台江內海,一路上溯布袋嘴寮,至今布袋嘴寮西側還有「鹿仔瑞寮」古渡口。
社大台江分校指出,走在這一條台江拓墾文化路徑,觀察溪流、農作果樹、花草植物,特別是十三佃百年黃槿樹、布袋嘴寮百年魚木,百年黃槿樹見證十三佃從內海溼地變為菅仔埔地的變遷歷程,百年魚木一度因土地重劃恐被移除,村人發起搶救列為「五營」神樹,得以存活至今。
十三佃是佃農相放伴,建庄結社而成,走過中洲寮來到外塭,顧名思義,外塭是位於「鼎臍塭」外面,台灣歷史博物館就是鼎臍塭的一部分,早年,新港溪從大洲村注入台江,逐漸淤積成溼地,形似鼎臍,先民圍堤築塭養魚,因而得名鼎臍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