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橋流水人家,和泉川
─日本綠道見學之四,自然與人文的設計尺度
吳茂成
2011/8/24
和泉川「水與綠」營造之道,重規劃,廣參與,去水泥化,多植樹,
吉村伸一先生,曾任職橫濱市公所,他是一位河川營造技術士,
和泉川,橫濱市政府下水道課費力十年之作,
我們要往下走去,二公里長的綠道,有山有林有水有人家,
吉村老師告訴我們,水與綠是生命共同體的營造。
他帶來和泉川的舊照,那是一條溝渠,直立堤壁緊臨住家。
為了治水、營造水與綠的生命共同體,吉村透過工作坊,
言談之中,吉村十分重視社區參與。
他說,有一場工作坊,共有四百位小朋友參與。
工作坊的目的主要是收集民眾的河川生活記憶,了解童年如何戲水,
吉村比較想要了解孩子的想法,於是透過學校合作來與孩子討論,
問人的童年往事,可以激發熱情。
吉村認為要避免直接提問,因為水髒,所以居民會希望要設柵欄,
但是,童年會讓人與孩子,與水有了親切的連結。
童年是親水的記憶。
吉村的設計,具有人類學家的田野之姿,
他整治社區污水,原河道改做下水道,變成社區道路,
靠近東山森林之側,鋪設沈水橋,森林土道,
接近住家之畔,興建公共廁所,防災庫房,立太陽能路燈,
為避免東山森林被開發,橫濱市公所出面承租,管理這片森林。
吉村表示,新的和泉川就依著山形而流,與家庭生活污水分流。
他說,購地不只是擴增河道,保育自然,
目前這裡有二個河川愛護會,每星期二進行除草淨川活動,
東山橋流域的和泉川,相較於鶴見川而言,更加去水泥化,
這樣的可能,吉村說,整體規劃討論,就占了七年,最後施工部分,
和泉川「水與綠」營造之道,重規劃,廣參與,去水泥化,多植樹,
沿著和泉川向下走,這裡的步道,乃然維持土道的特色,
中橋之下,就是赤關音鳴橋,這一段流域,設計一台馬達,將和泉川
然而岸上的步道就不是如此了,三公尺半的步道,一邊是農田,
觀念影響著人的視野,也影響著人行的尺度。
我以五星級來形容東山橋河域步道,至於這一段,
倒是赤關音鳴橋,可愛多了,這是一座木橋,吉村先生說,
橋是溝通的尺度。
設計者在橋頭安裝二個鐵輪,輕輕撥轉,就發出玲聲,吸引著孩子,
多一些歡樂的記憶,這應是大人給孩子們最幸福的禮物。
一如這裡的農家,回收保特瓶製作風車,在田埂上迎風飄揚,
我們向農家們打招呼,辛勤彎腰的農婦聞聲,抬頭對我們笑了笑。
笑,是最好的溝通。
走下赤關音鳴橋,穿過宮澤橋,這裡的車多了,住家愈來愈多,
宮澤遊水地的上池與鏡池隔著一座拱橋,
進一步向吉村先生請教,遊水地的土地是政府向人民溝通承租,
親水治並容,這樣的做法,值得台灣參考,例如在台江嘉南大圳中游
這是防水保水親水的尺度設計觀。
我們從和泉川二公里的散步中,以河為師,行路見學。
誰說政府做不到,走向自然,走向生活,廣開民眾參與之道,與河川
台江山海圳綠道,給了台南市政府、台江國家公園及台江NGO組織
橫濱市政府願意花十年,許和泉川一個小橋流水人家之夢!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