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的土地上耕耘
─打造一所眺望未來的學校
吳茂成
2012/2/18
來到蘇厝的雲山坊!在土地長出來的綠色生活工作坊!
再一次見到坊主謝先生,已是三年前的事。
「與其讓城市帶著我們生活,不如我們創造城市的生活。」
我們來到一塊有文化故事的土地上研習。
雲山坊就是一個精彩的文化故事!
謝博華先生告訴我,謝家祖先從溪北磚井搬來到蘇厝,經營漢藥店,
他在雲山坊的木工坊中,一釘一刀的創造出雲山坊的手作家具,
他帶著我上到雲山坊的二樓,這裡是佛堂與圖書室,謝先生指著數百
路是人走出來的!
謝先生說,大樹小廟乃是朱一貴鴨母王的古戰場,北側就是西衛,
這裡是古戰場,開台的歷史文化之地!
再詢之竿寮,他說在曾文溪洲邊,管渡口,
心想,在這三百多年前的古戰場上,搭建著現代的休閒民宿之夢,謝
步下二樓,謝先生聊得興起,還載著我到村裡訪一位畫家張老師,
台江文化圈的生活,應是如此,朝著優質的休閒生活邁進,
開創台江文化土地上的新地景!
謝先生也不忘告訴我,蘇厝人才濟濟,在雲山坊旁還住著一位經營自
古文化新生機!
人才是地方發展之基,這是台南社大未來要努力之事,
這是今天教師研習的重點議題!
回想,一早在溪頂寮與社大朋友會師之後,
辛西淮先生就住在台南社大的小北城附近!眺望著台江埔地塭田荒塜
輕便路就是鐵枝路,在鐵枝路之前,這裡是牛車路,二條牛車路痕接
安南區乃是古之台江內海,安和路大抵沿著海岸東行,直抵西港,
這即是我們今天的研習地點─蘇厝。
藍廷珍戰蘇厝,奪黎頭標、木柵,從洲仔尾,柴頭港進府城,
希望的所在!城鄉的交界!
當年辛西淮就從一位孤兒,讀漢學,習日文,
教育事業,這是土地的希望!
這就是社大的責任所在─進行教育改革,推動知識解放,
我們是一所教改的學校,幸福的學校。
在諸位老師社團幹部的心中,這所學校有如色彩豐富的變色龍,
「沒有不開的花,只有不開的心!」武昌老師如此的分享著,
武昌老師說,因為懂才看得見,這門小花園的課,
美的自然教學,帶給吾人內心自在的感動!
一如習禪一樣,側重個人的改變。
然而,學習除了美的教學之外,還有「有用」的教學!
相對於內心對於美的感動,「有用」的教學,乃是開放參與之路,
面對個人的生命,社會的發展,一是學習改變自己,
我們的教學不能只是一直要學生出污泥不染,自己好就好!
我們必須反思─「我們一定要活在污染之中嗎?」
教育更應該談的是─我們一起來共創天光雲影共徘徊的生活環境。
這是「有用」教學的世界觀,立於美的自在經驗,勇於淑世改革之路
這就是台南社大的夢想,台南社大的二元教學觀,有思有行,
一般人習於美的教學經驗,然而,怯於義理之行,
在不美之路上 我們要不是隨波逐流,要不就閉而不見,能否奮而改革呢?
教學必須要對抗不公不義的世界,如此,美與公義才能長存長流!
公義之路,好說難行!「做」,說是簡單,但是,「做」,卻是要拚
性命有限,然而,土地長遠,腳跡就是肥!
讓我們學著台灣農民勤耕的精神,日夜二十四小時,
公共參與亦是如此,在行動中厚實教與學的力量,澆灌文化的土地!
有下田的認真,有日常的閒趣,一如今早在蘇厝老巷轉角風景,阿嬤
阿嬤的種植美學就是「有用」二字而己,在用中有美,有食,
教就是用,但是,有用之外還要有理,這就是反思,學習必須反思,
在文化的土地上耕耘,一如朝成老師說的,
我想那是一所讓我們不忘初起之心的母校,眺望未來的力量之地。
更多的《大廟興學》故事請見:https://private.tncom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