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步之後,我們才是一所學校(五)
教學敘說,看見我們的身影
吳茂成
2012/6/2
說了三天,也想了三天,我們在說與思考之中徘徊,亦或前進!
在這三場教學研討會,師生的敘說中,有沒有可能發現我們的學風,真實的學校社會,發現彼此的視角的偏見,憂心與夢想!
如果能發現洞見,那麼,我們就發現未來了!
我們可以重溫,可以取暖,可以說得很開心,很動人,過去一切很美好…即使有些挫折…但是,我們的挑戰在於要發現何以溫暖,何以開心…誰在意?
「誰在意呢?」說了三天!
「誰在意呢?」那是教學、辦學、學生…最真實的親密關係!
「誰在意呢?」更具體的說,那是最真實的利害關係─
對社大推動公民社會理想的實現…學習成就的改變…教學力量的創新…公共資源投入的肯定…
「台南社大」,誰在意呢?這所學校離我們有多遠?離社區有多近?離公民社會的理想呢?
好遠?多近?…還是正在路上…徘徊或是前進…
「台南社大」,誰在意呢?
若是我們在意!
那麼,我們在意的是什麼?
三天下來,師生也好,學程經理人也罷,乃至於外部的評論員…我們說了很多在意的事─
私領域─
發現自己可以玩什麼…教學被學生、學程經理人肯定…跨課程有趣的學習活動…發現自己的學習成就…改變自己的生命與生活…
公領域─
發現公共事務的重要性…自己可以做一些什麼來改變一些事…倡議公共議題…
然而,我們能否從中發現─這些改變,何以促成!是自然發生?還是學校制度?亦或個別的人為措施?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從這三天的教與學的敘說中,去聽見這座學校的中心在那裡?離這座學校最遠的邊界又在那裡?
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還是以學程經理人為中心…
在學校的邊界上是否有人?是否有人行不得,有人在流浪,有人獨自的堅持著…寂寞者…
又有多少人從在意中被看見,從在意中獲得回音,從在意中獲得繼續改變的力量…
我們能否從生命健康學程,地水火風的人體小世界,來看見人間幸福的可能!
我們能否從社會生活學程,藝術與媒體的技藝學習,來看見社會關係的權力與異化!
我們能否從語言文化學程,文本與肢體的語言,來看見詩意的、公共的存有感!
我們能否從藝術共學來調火大,讓生命更自在,從行動參與來治地大,改革不公不義的公共制度,從論述創作來御風,創新社會價值與文化風潮!
這三天的敘說,我們聽見了嗎?改變的力量在那裡,何以促成呢?
在聲音與文字來回的反思之路,我們看見舞蹈、推拿、樂齡志工、公民小聚場的教學及學習行動的身影,看到台南社大促進生命健康,公共參與的浪潮,貼近日常,探索政策的學風。
跨界,讓教學更豐富!
學習者因病苦來,因好奇來,因口耳相傳來,因興趣來,因減肥來,教師以移動式教學,進行不同空間的學習體驗之旅。
這是動態教學的智慧展現!教學者重視調心,為師者善調學習者的情緒,從中鼓勵學生跨越學習的障礙,以感情來建構教學的可能性,因為,教育無他,在於師生關係所決定!
學程經理人則是看到自己的習性,看到教學者跨界合作的可能,看到動態經驗到靜態思想的對話學習。
學員則從學習放鬆去認識身體與生命,找到看世界的多元視野,體驗小世界的靜功,意識到心與習之辨。
然而,如何從人體小世界的認識,升起治世的大悲心,這是吾人看到生命健康學程的大願與挑戰機會。
因為,治世從生命健康著手,生命健康既是個人的修為,亦是社會公衛之形塑,人的健康生活習慣、病苦百態,究其實乃是城市生活品質的鏡射。
特別是高齡者在社大學習中,可以完成年輕人的夢想,學習協調合作之技,學習時間的善用,朝向生命之終的體悟學習,運用豐富的社會經驗,參與社會,高齡者亦是城市改革重要的推力,而非掉落打發時間的享樂學習。
一如評論員,永和社大資深工作者張素貞所言,文化就在生活裡,從生活衍生出來,人的氣質改變,城市的風格就會不一樣,特別是從參與中所獲得的價值,往往大過於過程中的挫折感。
因為,找到真實的社會情境與問題,往往是邁向生命增能、提升參與勇氣、解放知識,生產在地知識的開始,也是真實學習的開始,這是辦學者不可迴避的責任!
然而,素貞也不諱言,往往我們關心了,卻沒有力量改變!
因此,辦學的支持系統的建構,實屬重要,除了激發學習者的公共意識,進一步的參與研究之外,更重要的是連結公共社群力量,一起來推動改變,這是台南社大未來要挑戰的地方。也是跨課程、參與式學習的核心工作!
一所公共的大學,必須反思公共治理的盲點困境,例如,現階段公民參與不應只是技術參與層次,因為不同的專家,創造不同的「事實」,而是政策的選擇與審議,特別是政府文官系統的最大困境,在於缺乏公共參與意識,而導致行政的無能!
欠缺公共意識是最大的無知!
特別是公共事務的資訊公共公開化,乃是公民參與的第一步!
一如評論員吳瑪琍所言,她看到台南社大可以是社會運動的基地,看到課程經營者是帶著運動的想法,可是,也從老師報告中看到很大的壓力,如何從短時間的課程達到社會運動的長遠目標!
她憂心著社大課程如何經營,如何讓有基礎同學可以再跨出去,從課程到社團經營,不能由同一位老師處理,有其困難,不是所有學習者都要進到社團,有興趣者,才能好好經營投入,達到社會運動的目的。
她看到,舞蹈讓人靠近自己,從動中,發現自己的病痛!
她認為,社大如何處理共同價值,如何在不同層次被實踐,如此老師的壓力與焦慮才不會那麼大!
我想,這是對的,我們必從教學的日常,從辦學系統,回顧社大價值運動精神,進行多層次的聯結與實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