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台灣媒體環境的在地力量
─PeoPo資深公民記者的衍生性對話
吳茂成
2012/8/5
公民記者的業餘性格,將新聞的生產專業轉為志趣專業;
當一群公民記者反思「公民記者」是什麼?我想,
「我是誰?」這是自省之語,還是受挫的傷心留言!
來自台灣各地的資深公民,三十多人,連續二天齊聚公視,
「公民記者是什麼?」很有意思的提問!我們聽到了「認同」與「
認同為弱勢、在地、公共發聲;認同監督公共政策、發現社會問題;
迷惑於公民發聲一定要成為公民記者嗎?
迷惑於公民記者是誰的公民記者,才有反省與創新的力量!
「我們是誰?」當一群資深公民記者如此反思身分、應行之事時,
如果,當今台灣平面與電視廣播媒體記者,
儘管在反思中會有迷惑與不安,但是─
「學習做一位公民,將是成為公民記者的第一步!」
也是台灣媒體工作者,改變與開創媒體環境的機會!
公視新聞部副理余佳璋認為,公民記者社群發展,
余佳璋分享其線上記者的採訪經驗,要做好採訪的行前檢查,
這是公民記者的核心價值!
「為何報導?」的採訪問題意識的升起,我想,
然而,倡議公民行動與報導公共議題,
不過,報導與倡議的共同之處,在於「在地的公共議題」能被看見,
特別是「改變不公不義的現狀」,可說是積極公民的社會參與實踐!
「公民記者是台灣社會的積極公民!」我如此的期待著!
探究真相的報導即是最基本的公民參與!
PeoPo公民新聞,五歲了!
五歲之際,公民記者重新思考、檢查自身是否做好「採訪準備」
進一步討論,公民新聞的報導,可以是生活公共資訊的傳遞,
然而,真相的報導,才是建構公民新聞公信力的基本功!
余佳璋分享其線上採訪經驗,建議公民記者要掌握事件、
我想,這應是公民新聞報導,
正確的描述事實的細節,往往就能產生有力的問題意識、
獲得二O一O年曾虛白新聞獎的朱淑娟,也是如此鼓勵公民記者,
朱淑娟從灣寶農地徵收事件,分享她如何進入新聞現場,
徵收農地的法令依據為何?公聽會現場說了什麼?為何要徵收?
朱淑娟從中發現農地徵收與程序的種種憂心…公共問題。
她認為,政府官員最常聽到的民意,就是記者的提問!
在提問中隱含著公民記者對社會的關心,因此,
她認為,報導要產生力量,在於寫得多、寫得深、寫得久之後,
我想,這就是公民記者調查追蹤新聞與議題的基本功。
公民記者探究公共議題真相的報導,即是積極的公民參與,
PeoPo公民新聞應朝著創造台灣公共領域對話而努力!
就報導寫作而言,敘事的主軸線,往往藏身於背景的脈絡細節中。
就影像與文字來說,報導也是多元敘事的設計,文字與影像都是讓「
一如寫作的修改,在於剪輯,輯的反身就是剪,剪即是輯,捨即是得
「一則新聞報導無法包山包海」,必須從捨去的影像畫面中,
李惠仁認為,一則新聞無法講完全部,只是事件拼圖之一,
因此,李惠仁強調影像聚焦的重要性,分鏡的必要性!
他善用字卡與分鏡,從採訪現場的背景與細節中,
他鼓勵公民記者試著剪出一分鐘沒有旁白,只有訪談與字卡的報導!
李惠仁在拍攝採訪的現場,同樣思考著「要拍什麼?」「為何而拍?
他不斷傾聽現場的自然聲音,因為,那是引動閱聽者思考、
我想歷史的敘說也是如此,只能透過故事的細節,
李惠仁善用標題字卡與影像對話,聚焦閱讀,
他從通往教養院的墳墓區,發現最接近生死之處,
我想,這就是影像報導的力量,觸動閱聽者看見故事,
做為公民記者,如果,我們能如此,認同著公民記者的公共報導的性
因為,公共議題的問題意識的升起,隱含著社會人心熱情的不滅,
因此,公民新聞議題的設定,應是公民記者社群的公共意識反思,
「我只想做一位公民,只想為弱勢者發聲!」
「我只想從自己的角色出發,報導身邊的事情!」
「在地的長期記錄者!」
「參與社會公共議題!」
「發現社會問題,報導真相!」
「監督公共事務,非營利的報導…」
我想,PeoPo公民新聞的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