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深林處,社大教學者及其教學可能
─形塑教與學的共同體
吳茂成
2012/10/27
各位雲林社大的教師平安
今天的教師進修,我們必須打開彼此的心靈與經驗,透過說與寫一起來萃取彼此的教學經驗。
說與寫是天賦的能力,大家要相信自己,說與寫可以牽引出內在的經驗,這是今天我們彼此要共同投入的承諾。
社區大學的學習特色就是如此,我們彼此承諾,打開生活經驗,不是等著教師說什麼,才做什麼,而是要自發思考,教學者與學習者在彼此的專業、生活經驗,無法凌駕於彼此,因為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後,大家彼此透過對話去分享自己的經驗,去探究各自的專業發展與經驗的歷程。
教師進修、問題對話的期待,一是發現面向,二是找到核心問題。
成人學習最難,難在不知學習為何?為何學習?學習了什麼?學習如何學習…觀念未開,學習者有如行在黑暗之路。
社大學生熱愛學習的原因很多元,基本上可分成二類,一是為圓夢、休閒而學,一是為吸取新知、充實技能而學,無論何種學習原因,最好的教學就是能夠促成自主學習。
我們在自主學習的路上,必須啟發專業與如何學習的關鍵技巧,但是,習得關鍵技巧之前,更要有足夠的問題意識,否則難以達到自主學習的目標,如何激發問題意識呢?我們可以透過考驗(考試),讓學習者主動發現自己學習的程度,考驗也必須針對初階與進階的不同程度進行,因為考驗(考試)不是要將人考倒。
但是對於被動學習者來說,考驗(考試)不一定有用,反而要在學習的真實問題中,給予更多的鼓勵,讓學習者發現與認識自己的學習問題與程度,引導學習者進到反身性的思考,促進學習的意識覺醒,不過,針對被動型的學習者的鼓勵,也要有學校、班級的社群支持系統的輔助,才能充份發揮教學的力量。
社大支持性的教與學系統,具體而言,就是一座社區、一間學校、一個班級的學習環境的設計營造,學習環境可以分為物質與精神層面,就主動與被動的學習形態來說,無論如何都是要動,才能有所學習,「不動」很容易放棄學習,成為社大的中輟生。
從精神與情感來說,支持性的學習系統重視班級經營,協助學習者能夠組織社群,如此才能破除消費型的學習觀,進到參與式的學習觀,才能促進學習自律,重視自己所屬的學習社群,愛護自己的學習環境,也才能引導學習者進入社區學習的環境中。
因此,學習環境的營造,要創造學習的存有感,讓學習者有投入及參與的機會,發現公共領域的界面,如此,才能形成「人與境」的創造性學習關係,人有能力改造環境,環境能夠影響人心,這是在社區學習的重點。
進一步而論,社大倡議社區學校,乃是文化學習、參與式學習,一如到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遊學活動,那是社大的VIP學習課程,文化與語言的學習一樣,只有身歷其境才能掌握到關鍵的經驗、默會的知識。從實踐檢驗知識的觀點而言,社區更是社大教學的實踐場域,學以致用的實習教室,也是發現「人與境」的地方學的田野。
如何創造優質的學習環境,教學者的教學態度很重要,教學要有創造性的對話,透過學習環境的營造,教與學的互動,讓學習者了解到教與學的平等性,在對話中創造衍生性的學習,一如在既定旅行中,善於把握旅程中看見的因緣,創造旅程中不同的文化體驗,看見不同的風景,而不是一味趕著到達旅行的目的,因為,旅行的存有感,在於旅行過程的深刻體驗。
簡言之,教學就是要創造深度遊學的飽滿度。
教學及學習的飽滿度,不一定要教得多、學得多,而是要教得實、學得深,在創造性對話中,注重問題意識的啟發,才能打開學習者的經驗、發展抽象思維的對話視野,才能促進學習者實踐,促進學習者達到學習的目標。
在對話教學中,我們也要注重學習與教學目標的互調,在對話教學中,教學者仍然是主要的引導者,但是,教學最終目標在於協助學習者完成學習,因此,為避免教學與學習目標的落差,教學者可以在教學開始之際,進行目標的調整,這樣的調整在於縮短教與學的目標差距,符合學習者的差異性。
當然,一如錢不是萬能,但是沒錢萬萬不能,課程教案也是如此,教案不是萬能,但是沒有教案是萬萬不能,否則教學容易陷入破碎、失去目標與教學願景。
唯有教與學的目標願景確認之後,才有機會創造自主學習的可能。
教學也會面對著新舊學生的學習差異,有的人學習速度快,但是深度不夠;有的人深度夠,但是速度不足;有的人則是原地踏步、觀望,無力學習。
面對學習差異,必須先了解學習者的社經背景及習性,才能決定採取家教式的師徒教學,或是分組的共學方式。學習速度快者,可以給予更高層的學習目標,放棄學習者、或是無法打開心靈的學習者,教學要因勢利導,創造學習因緣。
教學方式也可以分為「講授」、「遊學」、「實務參與」等方式,無論何種教學方式,都要掌握到補救教學的技巧,以問題為教學導向,而不是照本宣科的講授教科書。
一如學習者的學習心態,不自覺的反映在學習行為,學習者的習性,也會反映在時間的分配與學習態度。時間如何選擇與運用的方法,這是生活藝術的素養品味,可以透過體驗學習(例如遊學生活)及精熟練習來培養,最重要的是要激發學習者對時間的問題意識,主動型的學習者,要給予適當的挑戰,才能考驗其學習速度與進度,進而累積學習的厚度與廣度,被動型的學習者,反而要多給予鼓勵引導,增強其運用時間的純熟與靈活度。
學習時間的善用,包含著對學習差異的尊重,教學進度與學習進度必須結合時間,才能發揮教與學的最大力量,才能有效的協助教學與學習者。
學習者的習性,也反應在作息,有人是白天型,有人是夜貓子,以現代工作型態來分,有大夜班、小夜班及白天班,工作的特殊型態,也影響著成人的學習習性,對於上大夜班者來說,其最佳的學習時間,可能也是在大夜班之時,一如午夜場的電影院,深夜的食堂般,那是大夜班工作者最輕鬆的學習時刻。
最後,在社大教學的現場,最難處理的就是教與學的情感依存關係,在教與學之間,難免有公與私的情感交會,教學現場的情感交會,這是社區大學「生命增能」的教學基礎。
從社大「社會運動、NGO、成人教育」三大性格而言,教學的主要目標,在於凝聚公民社會的價值與願景,這才是最大的情感依存,從教與學的共同體來看,我們要創造的是班級、學校對學習者的肯定,而不是只限於教師端的肯定,如何達到班級對學習者的肯定,可以透過參與、論述發表及創作展演…來創造班級、學校對學習者的肯定。
學習者也難免有其我執的學習障礙,包括不好意思、舊經驗的學習限制…觀念的固著…因此,如何打開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反思生命的可能性,這是教學現場很重要的事,因此,透過班級經營、支持性的教學系統以及社區大學開放多元的學風影響,創造自在對話的學習氛圍,即是關鍵所在,其目標在於引導學習者改變習性,縫合現代社會人際關係的斷裂,建立信任關係,形塑教與學的共同體。
給雲林社大的教師夥伴們,在雲深林處的稻田畔、菸樓裡,我們彼此提問、共同討論,釐清當下所見所思的社大教學問題。面對真實的教與學問題,才能讓這一場教師進修對話,有了真實力量,引領你我,回到彼此的教學場域,繼續實踐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