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江是一所學校 雅華 - 台江是一座學校 | 2013-01-23 | 點閱數: 841

青年共創台江學

庄頭志工,大廟文化沙龍

吳茂成

2013/1/15

今晚,雖冷,但是在陳卿寮保山宮的二樓,三庄頭公文化志工卻熱烈的討論著!

陳卿寮、南路寮、新和順三庄頭志工,今晚齊聚保山宮,進行文化沙龍對話。

大廟,溫暖著人心!

今晚,我們分成二大組,彼此從記憶中,喚起三庄頭的生活文化故事

這場文化沙龍對話,早在一個月前就展開,為台江大廟興學運動,社大公民學習,開創新的參與模式。一連四週,每個星期二的晚上,由台江分校民俗文化種子教師,引導著二十多位的志工,以閒談、口述歷史、欣賞台江本土數位教材的方式,一步一步來打開生活記憶。

還記得第一週,由總頭寮文化志工謝美玲、十二佃文化志工張雅玲、大廟興學志工楊淑瑤、公親寮王金樹里長,分享文化志工隊經營的甘苦談;第二週,邀請金武義、謝村河耆老,請他們談談三庄頭公的文化歷史故事;第三週,台江民俗文化種子教師,傳授如何採訪、拍攝、剪輯數位教材的技巧。

今晚,第四週,三庄頭文化志工,分組進行生活文化印象對話,老中青三代共同聊著在地的食衣住行,社區人物的傳奇故事!

讓青年人共學,進行社區文化故事的再生產,為台江學,再跨出一大步!

坐在一旁的我,努力傾聽著二組志工的對話內容!

南路寮志工們想要拍攝「點仔膠」的故事。

「點仔膠」,那曾是南路寮村民最搶手的工作,村民成群結隊,外出燒點仔膠,鋪柏油造馬路,最遠還曾到總統府!

南路寮佳柔志工,為此專程訪問阿公何清水先生,聽著阿公說起那一輩的台江人,在農事之外,為了多賺一點錢,認真燒點仔膠的故事。

當時,燒點仔膠,日薪十六元。

「點仔膠,粘著腳,叫阿爸,買豬腳…」腦海中,不禁想起這首童謠,不知南路寮人燒點仔膠之時,是否也吟詠著這一首童謠。

童謠,往往是時代文化的最佳詮釋者。一如在地的俗諺!

台江文化促進會老會員建修兄,隨口就說了一句「火燒甘蔗園,不和!」一旁的青年人,連忙問著「不和?什麼意思?」

「不和=沒禾」,閩南語!言下之意,大火將甘蔗禾葉燒得一光,暗喻青年男女戀愛失和、「不和」!

建修對在地俗諺的記憶,還有「阿萬開柑仔店,穩了(賠)的!」、「牡丹寫批,慘的多寫一些!」

這些台江在地俗諺,讓今晚的文化沙龍對話,愈談愈有趣味,欲罷不能。

建修年紀雖大,但是社會參與、學習的精神,卻是不輸青年人。 

每週二的「三庄頭志工,文化沙龍」從未缺席!

從未缺席的,還有陳卿寮一群青年文化志工。他們聊起村內的食衣住行記憶,小時候的外省麵美食,沒有店名,「外省麵」為名,這是陳卿寮唯一的麵店,老板是二位孤身來台的老兵,開放探親之後,一返中國未回。

曾經是「外省麵」忠實顧客的明芬,談起這二位老兵賣麵的奇人趣事,小時候的她,即使拿著大鍋子去買二十元餛飩湯,這二位老兵,也都會將餛飩湯裝滿,加湯不加料。

另外,陳卿寮還有一道美滋美味─祈安的大魯麵,用傳統的大灶,燒木屑煮食,老板一手抓木屑,一手抓麵下湯…聽來令人嘖嘖…「但是,真的非常好吃!」冠傑這群青年志工,如此肯定的說道!

兒時的記憶,聽來都十分美味!

陳卿寮還有陳茂榮的老餅店,九豬十六羊,至今難忘。蘇燦龍的老中藥房、凃茂財的老西藥房…洗衣店…一代的陳卿寮士農工商人物…就這樣一一浮現,栩栩如生!

這一場因三庄頭公信仰,而興辦的文化沙龍,也激發起新和順總幹事吳國樑的文化問題意識,「何以新和順稱為新和順,新和順內為何還有新宅與三塊厝?」吳總幹事想要進一步以這項主題,進行新和順文化的溯源探查。

陳卿寮青年們也著手整理陳卿寮發展事件簿的軸線,談著談著,才發現鄰近果菜市場的興起,卻造成村內菜市場的勢微。

有利有弊,南路寮、陳卿寮、新和順在這群文化志工的記憶中,逐漸有了不一樣的輪廓面貌。

下一步,三庄頭的文化志工,要努力將生活文化記憶,化為數位地圖,標識出三庄頭的文化地景,喚醒更多出外的遊子,共同參與這一場即將到來的《三庄頭公》─社區博物館營造運動。

:::

文章類別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5年01月10日 04時16分
46
空氣質量令人滿意,基本無空氣污染
各類人群可正常活動
空氣質量令人滿意,基本無空氣污染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目前訂閱人數: 82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