醃蒜頭,與青年一起深耕在地文化
吳茂成
2013/02/19
台江文化運動,我們在天公生前夕開工,以公民參與的學習精神,採集陳卿寮、南路寮、新和順三庄頭的文化故事,陪伴著青年人,一起深耕在地文化。
小龍年,迎新破舊的一年,在地文化故事採集與公民意識覺醒與行動,這是台江文化運動年度目標,集合台江大廟、NGO、社區、學校及公部門力量,一起邁步前進,以社區就是一座博物館,創新台江文化內涵。
三庄頭文化志工、台江民俗文化種子師資,早在年初七就先行拜訪陳卿寮醃蒜頭達人黃霞阿嬤,聽黃霞阿嬤暢談賣蔥蒜、醃蒜頭的奮鬥人生,從如何選擇青蒜、切梗去蒂剝膜的技術,到調配鹽水、醃浸的比例時間,黃霞阿嬤毫不藏私,親自示範教給這一群台江青年。
阿嬤說,鹽水要三度半,以精鹽調和,再舀到清水中,一點一滴的調配,我們以手指沾著鹽水,親嘗著這份台江醃蒜頭的滋味,體會阿嬤所言的默會知識,一旁的學員,也拿起剪刀,實際的剪梗、去蒂剝膜,笑著說要剪出十八歲的青蒜美樣,賣相才好看。
這就是台江文化運動的參與學習,與在地鄉親蹲在一起,在生活中學習,採集文化故事,學習文化技能,成為台江文化的傳承者。
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理解,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三庄頭文化志工,每個星期二在陳卿寮保山宮召開文化會議,跨越新舊之年,透過青年與耆老的文化對話,培養文化志工隊的組織學習與行動的默氣。
這一場三庄頭文化資源踏查行動,就這樣形成。
初八早上,我們先到達南路寮保鎮宮,主委何全成與老里長等人,熱情的招呼著文化志工,從三庄頭公的神話故事說起,南路寮葉與王姓人家到玉井工作,三庄頭公的香火,夜裡放光,於是村人妝金身奉祀,當時神明生要請客,顧及一村之力有限,於是相招陳卿寮、新和順一起輪流奉祀請客,展現台江人相放伴的社區意識,在地人情味。
有保庇,大家共享!
南路寮保鎮宮還曾是安順國小的借用教室,何主委等耆老的童年就在這裡度過,對他們二年級生來說,這裡不只是信仰中心,更是學習中心。廟前還有托兒所,早年還有漢學仙陳江河、施海長等人在這裡教學。
我們就這樣走在社區的巷弄之間,從倉庫裡挖出舊藥籤筒,尋訪漢學仙的老宅,見到唐家古茨的下安順舊門牌,在施家牆後發現「馬府界」的界址,我們在巷弄間,採集淹沒在生活間的文化歷史的斷簡殘碑。
南路寮與陳卿寮,日治時期稱為頂下安順,兩村之密與親,從「頂下」之間可窺出一二,隔著巷子,就來到陳卿寮長溪路,這條老街有老餅店、米絞、剃頭店…這裡是兩村人的生活市集,老餅店司阜請我們品嘗著初九天公生的「五秀」糖塔滋味,烘片的甜滋味,這是難得的在地口味。
與長溪路相平行的頂安街,那是一條古道,連絡新和順、南路及陳卿寮,跨過嘉南大圳、鹽水溪,通往洲仔尾!
頂安街,洲仔尾車路溝。三庄頭耆老,還有一些記憶,這是遠自道光二十年就有的古地名,洲仔尾車路溝,牛車車輒成路的痕跡,早已不見,但是,昔日,南路寮與陳卿寮子弟,相約在洲仔尾車路溝的松仔腳,一起走路上學…,一聊起來,彷佛打開老門窗,看見童年的光景,笑聲不絕。
我們重回「松仔腳」,走在現代的「洲仔尾車路溝」上的柏油路,老榕尚在,這裡曾是報明牌的不夜城,也曾遭雷擊…,台江拓墾古道的歷史空間,變成尋常的街弄小巷道,如何再造恢復,也成了三庄頭文化志工心底的夢想!
三庄頭文化再造,這是今年台江文化季的核心工作,以社區博物館為營造願景,我們以行路的方式,一步一步採集在地的文化故事,重溯台江常民生活的記憶空間!
三月,紫楝花要開了,春香的季節,台江的明天,等著我們迎上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