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在地的文化地景
吳茂成
2014/2/8
書是什麼?
有人說書非借不讀,非抄不能精讀,買來的書,放著,一放可能就一年半載,塵封在書堆之中。
古人說,讀書有三餘,冬日、雨後、夜半,書才能讀,忙錄的我,總是要找到一處中斷工作的空間,才能好好閱讀,搭火車、上廁所最能專心細讀。
搭車往微雨的台北,走向國際書展的路上,隔著雨,讀著她,走入書展,讀著她,一如摸著書本的觸感,喧鬧中有著寂靜的閱讀思想空間,書展成了這個城市的文化節慶、文化地景。
書能不能成為客廳臥房的風景,獨立書店能不能成為在地的文化地景呢?
在這一場「南邊的硬地力」獨立書店與在地文化工作者對談裡,我如此的思考者,也如此閱讀者,回觀書之於自身是什麼?書既是寶貝,也是生命的依存,古人愛書成痴,蓋樓藏書,自己呢?為何愛上書呢?我想那是迷上文字的美,從懂得欣賞文字的那一刻開始。
文字很美,然而,在現代教育之中,文字卻是被工具化,化為作業、化為考試…讓孩子無法在第一時間欣賞文字的美。事實上,文字有聲音,我們若能拿起筆來書寫,那麼就像唱歌一樣,我們每個人都能啍出自己的調,隨性的、隨意的啍,啍出自己的曲調,也意味著我們具有創作的能力、寫作的能力。
寫作是本具的能力,一旦打開書寫的力量,那麼,我們不僅能書寫,更能從文字之中,去閱讀文字間的思想與故事情境,就像照鏡子一般,在閱讀之中,我們也會從中看見似曾相識的經驗記憶與地方的可能性!
這是個人對於書、對於書寫的反思,想來也微不足道,然而,有一點不可不談,做為一位在地的閱讀者與書寫者,我們從書中開始看見世界、我們身處的地方,看見自己的生命與世界的連結處,我想獨立書店的經營者、在地的書寫者也是如此吧!因為他們也看見了一家書店與在地文化的希望,一如我們從閱讀,從書寫之中,看見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這是在地閱讀的視野─
波光碎了,才知浪起!
立足地方的閱讀視野,才能書寫出人與情境的哲思,看見在地的風景。
大道公、媽祖婆…,我們從阿嬤的在地話語中,聽見了神明都是台灣阿嬤最念念不忘的親戚,我們才知道文字、話語,承載著地方,也是世界的人情意境。
愛書的人應當有這樣的視野,去看見、去欣賞自己身處的社區、在地的文化之美。在地美,那是因為在地的你我、人情就是美的,如此,才能書寫出在地的生活故事,在地的生活故事才能化為字裡行間的風景,一如獨立書店成為社區的、在地的文化地景。
你呢?你我身處的地方有何美麗之處呢?有何文化地景呢?
一位獨立書店的書友告訴我,她看到家鄉開了一家獨立書店,因而感動落淚!
我想,那是因為他看到了家鄉的文化地景,而雀躍欣喜!
家鄉的美,有一部分在於我們如何營造文化環境,以及對於地方的想像,這份想像必須是實踐的,更是日常的,才能實現。我想,當大眾開始拿起筆書寫在地的故事,書寫巷口,書寫家族的故事…,那麼,台灣就會有更多的業餘的、在地的書寫者,從書的生產源頭,開拓地方的文化視野,營造在地的文化環境。
一如我們相信台灣有文化,這樣信念,讓有志者願意回到地方,走進社區,深耕在地的獨立書店,如此來看,獨立書店經營者,也可以說是在地文化經營者,透過選書、透過書店的設計經營,獨立思考、實踐出在地的文化地景。這樣的堅持,就像阿公不願拆老茨,不願離開老茨一樣的在地的生活態度──立足在地,建構安身立命的家園!
對於愛書人而言,書有溫度,一如家有溫暖!
在社區開一家獨立書店,一如經營一個家,在晚餐後,在下班後,在放學後,在煩惱、失意後…給鄰居、給孩子,可以沈思、放空、聊天、閱讀、學習、思考、思想的家。
因為,閱讀與思想是吾人通往心靈的回家路徑,看見回家路上的風景,看見生活與文化的記憶,如此,我們的生命才有了輕重之感,才有了文化與土地的存有之感。
十多年前,我們重回土地、重回村廟,推展台江文化運動,我們才看見台灣土地裡、庄社裡的大廟,有著文化學習、公共參與及信仰的空間力量。
那是台灣先民一代傳一代,經營的在地文化空間,獨立書店之於地方的可珍惜之處,也像是在地的大廟,傳遞著在地的文化香火。
進一步來說,文化工作者返鄉經營獨立書店,即使挫敗了,都會化為在地的、家鄉的文化養份,留給在地人一份珍貴的文化記憶。
書寫可以開啟人心,溫暖人心,一如書為我們生活開啟了一扇文化視窗,期待獨立書店的書友們,回到自己身處的地方、家鄉,開拓深耕巷弄街頭的文化地景,做一位在地的業餘書寫者,做一位在地獨立書店的閱讀者,乃至於成為經營者,留給子孫更多的文化故事、文化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