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採訪心得
(一)楊阿嬤:住在水圳三角崛附近的楊阿嬤八十三歲(如圖二十二左),已經當曾 祖母。她說以前每天一大早會到水圳擔水回家,為一家人做早餐、剁番薯葉餵豬、 削番薯曬簽,然後到水圳洗衣服。家裡的事都忙完之後,得趕到田裡去忙農事, 田裡種植地瓜、稻子、玉米、西瓜、黃麻等農作物,一年四季都有忙不完的農事。 有一段時間,家族著手興建新式的透天厝,楊阿嬤蠟燭兩頭燒,除了要料理家務, 每天還要為工人準備點心、茶水,不僅如此,田裡的農事也沒閒著。雖然已經是 很久以前的事了,楊阿嬤至今回想起來,還是歷歷在目。 採訪心得:以前的人不流行外食,加上為了省錢,想吃什麼都要自己動手做,而 且沒有瓦斯,要準備柴火、準備一大家子的食物;而且沒有洗衣機,用水又不方 便,務農流汗,衣服容易髒,楊阿嬤要到水圳旁洗鍋碗瓢盆、洗全家人的衣服、 晾衣服、忙農事,楊阿嬤的生活真是辛苦忙碌啊!
(二)鄭阿嬤:已經是曾祖母級的鄭阿嬤(如圖二十三左) 和楊阿嬤一樣,也是一早就要忙家裡的事,忙完之後, 到田裡工作,中午 11 點多回到家,料理午餐後,稍 做休息,下午 1、2 點回到田裡繼續忙碌,5 點左右 回到家,擔水、養豬、準備柴火、料理晚餐。鄭阿嬤 晚上也不得空,得砍柴、準備火種、削番薯。為了改 善家裡的經濟,鄭阿公還有製作麵線在販賣,麵線就 在鄭家老茨的禾埕曝曬,所以阿嬤晚上還得幫忙麵 線的工作。現在的鄭阿嬤還住在鄭家老茨的三合院 內,八十八歲的鄭阿嬤耳聰目明,看起來只有六十 幾歲。鄭阿嬤常常到朝皇宮走動,沒事時,就和其他老人聊聊天;朝皇宮有活動 時,她也會主動幫忙。問阿嬤三餐都吃什麼,她說兒子媳婦雖然不住在一起,但 會輪流回來為她料理三餐,到廟裡幫忙時,朝皇宮也會準備餐點,鄭阿嬤很開朗 的說,她胃口很好、不挑嘴,有什麼吃什麼,吃飯不是問題啦! 採訪心得:鄭阿嬤是個很樂觀開朗的阿嬤,走起路來健步如飛,臉上總是掛著爽 朗的笑容。她笑說,雖然兩個兒子書讀得不是很好,可是都很孝順,工作也都還 算順利。我想,這就是鄭阿嬤最開心的事吧!
(三)鄭爺爺:鄭爺爺(如圖二十三右)是鄭阿嬤的二兒子,聽說鄭爺爺的大哥書法 寫得很好,住在市區,過年時會幫人寫春聯。鄭爺爺現在住在同安路附近,兄弟 兩人會輪流回家照顧鄭阿嬤,鄭阿嬤每天晚上都會有一個兒子回到三合院陪她過 夜,以免老人家有不時之需。鄭爺爺同時也是朝皇宮宋江陣的教練,小組成員乙 生的爸爸就跟著鄭爺爺在學習宋江陣,廟會活動時常可看到他們的身影。 採訪心得:鄭爺爺的孝順行為很值得我們學習,而他為朝皇宮的付出與貢獻,也 很讓人佩服!
(四)吳伯伯:吳伯伯(如圖二十四)是在海尾寮長 大的,三角崛是他的游泳池,這次人文營的上 課地點「椪 舍學堂」是 圖二十三:鄭阿嬤(左)和鄭爺爺(右) 圖二十四:積極公民吳伯伯社區大學台江分校,也是吳伯伯小時候上幼稚園的地 方。吳伯伯面露微笑,遙想當年,那個小小的身影在 這裡琅琅讀書、排隊領用餐點。這次研究過程中,吳 伯伯是海尾寮的活字典,百忙之中,對我們「講古」, 讓我們知道許多關於海尾寮的點點滴滴。吳伯伯對於 台江這塊土地有很強烈的使命感,當過記者的他文筆 非常好,常常可以看到吳伯伯在報章或網路上發表文 章,表達他「愛鄉護水」的理念,號召更多人加入。 吳伯伯不僅是台江流域的志工,更是朝皇宮「大廟興 學」的重要推手。 採訪心得:吳伯伯對土地的關心與努力,值得我們效法。吳伯伯的好文筆、好口 才,讓他的理念有更大的影響力。我們要以吳伯伯為榜樣,從現在開始,努力的 學習,加強自己的作文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長大以後,也要像吳伯伯一樣,做個積極的公民,影響更多人。
(五)周阿嬤:周阿嬤 67 歲(如圖二十五),在海尾寮長大,和來自陳卿寮的周爺爺 結婚後定居在海尾寮。周阿嬤說她小時候大約每天下午三、四點會去住家附近, 現在是海東里活動中心的吃水崛擔水。當時因為年紀小,力氣也小,每次只能挑 半桶水,把挑回家的水倒入家門前的儲水槽再繼續擔水。來回好幾趟,大約每天 都要花費二、三個小時擔水,才夠一家人一天所需。周阿嬤說,以前的水圳和學 仔溝都可以看得到魚;現在的水溝又是蟑螂,又是蚊子,又髒又臭。以前的空氣 很新鮮,現在到處都是工廠,空氣品質很差。以前的人雖然很生活很辛苦,可是 沒有一堆奇怪的病;雖然現在生活很便利,可是現代人一堆文明病,還有許多癌 症,好恐怖! 採訪心得:現代生活十分文明、便利,可是也造成了許多汙染,更對健康造成已 影響。我們應該要努力改善我們的環境,讓大家可以健健康康的生活。
六、研究心得
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實地踏查訪問之後,動手繪製地圖,過程雖然很辛苦,卻是獲 益匪淺,有一種「腳踏實地」的深刻體驗。教我們繪製魚眼地圖的淡江大學建築 圖二十五:懷念以前環境的周阿嬤系系主任黃瑞茂老師說:「地圖不只是畫地圖,更重要的是表現出在地的世界觀。 從地圖繪製,了解空間、時間、人間三者互動關係,將老中青三代的生活文化記 憶,傳承連接。」剛開始,我們不太能夠理解這段話。完成研究後,我們終於了 解為什麼黃教授會這樣說了。在社區調查與耆老訪談中,我們更加認識海尾寮的 歷史自然人文空間,更難忘的是聆聽村內長輩的生活故事。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地方耆老,更是地方的寶。歷史是個寶藏,不該讓它消失 在時間的洪流中。研究過程中,讓我們看到海尾寮的美麗與哀愁,也發現傳統和 現代、人文和自然,是可以和平共處的,更是息息相關的。 台江流域專題研究人文營結束了,也完成研究論文,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愛鄉 護水」是一顆種子,在我們的心中慢慢滋長。就像魚眼地圖的概念,我們的愛鄉 護水由海尾寮開始,要逐漸由台江推廣到安南區、臺南市、全臺灣,甚至全世界!
參考文獻
1. 翁育民(2006)。臺南市安南區食水崛之形成與變遷。
2. 2014 台江文化季海尾寮社區博物館導覽手冊
3. 臺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台江流域學習中心網站
4. 臺南市政府水利局網站
5. 臺南市安南區公所網站 6. Peo Po 公民新聞網站
7. 臺南市大海尾文化營造發展協會網站
8. 維基百科---堂號
9. 維基百科---三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