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pty Title

五、如何可能,實踐的敘說,理論的論辯

  大凡社會改革的可能,一是倡議者與眾人的意志行動,二是隨順因緣的因勢 而行。因為,人的能動性,來自良善社會的追尋,進而透過「公共領域」的創造, 讓「結社生活和良善社會」持續連結(張義東等譯,2013:104),這是公民社會 的基點。

  細究,台江文化危機,經歷反台史館遷移的抗爭之後,這股在地的文化運動 力量,轉為在地非營利組織、公民社群經營,例如,成立台江文化促進會、設置 社大台江分校,以大廟做為基地,發展大廟興學。 回觀,台江流域遭受工業廢水污染,三代居民失去親水的生活環境,為此, 台江社區、教育、文化、大廟各界,於 2002 年,發起台江河川守護運動(吳茂 成,2013:460),成立安東庭園河川巡守隊,創立小台江河流讀書會,促進民眾 對於河川污染問題有所感知,持續至今。

  二 O 一一年,台南社大台江分校、海尾朝皇宮,進一步結合在地高國中小 學及社區組織,發展台江流域學習網絡,以參與式學習、民眾參與公共政策討 論的行動策略,展開「參與式學習」、「行動研究」、「流域公民會議」、「流域治 理」、等河川守護行動。同時為振興台江廟口公共論壇風氣,2014 年策辦台江 廟口文化沙龍,針對在地社會、文化、環境、都計、社福等公共議題,邀請公 部門、學者專家及大廟興學文化志工、台江流域社群、社區居民,進行對話討 論,企圖改變公部門現行政策說明會的資訊不對等、公共論辯不足、由上而下 的僵化形式,彌補代議政治對公共政策監督的失能問題。

  簡言之,我們企圖主動創造公私對話的公共領域,善盡公民社群、非營利組 織為公共發聲的責任,從「參與決策、促進資訊公開、協助施政的夥伴關係、 維護社會正義、確保人民權益和法治精神」四大公共治理領域,逐步為台江公 民社會發展,創造更厚實的基礎。

  從社區大學「知識解放」、「生命增能」、「公共參與」的教學策略來說,則是 創造公共參與機會,促進社區居民學習/練習為公共事務發聲,「發展民脈,打 開公共領域」,逐步從私領域踏入公共領域,實踐出自身的公民身份,與哈伯馬斯析論西方公眾從文學公共領域練習,再跨進政治公共領域的發展歷程相似。(吳 茂成,2013)台江分校班級師生,即針對空污問題,以公民會議精神,策辦廟 口文化沙龍,利用空閒時間,展開班級宣導,呼籲更多人關心空污的嚴重性。

  策辦「咱ㄟ空氣, 咱ㄟ健康」廟口文化沙龍,我們到各班宣傳時,感覺 他們對空污概念很模糊,如 PM2.5 是什麼,知道的非常少,,透過宣導 說明,大家才了解,他們也都很願意聯署~從社大各班級下手比較容 易…廟口文化沙龍除了讓民眾能多得到資訊之外,也能發抒個人意見, 尤其青年是國家棟樑,若這些青年文化志工願意站出來,參與公共事 務,必有帶頭作用。(台江分校學員 D)

  從協助公共政策之研擬與決定,發展台江非營利組織與政府之間的公共治理 經驗默氣、建構夥伴關係來看,台江流域學習倡導「參與式學習」,希望透過在 地近身、日常生活中的河川守護參與,在實踐中喚醒公民的環境意識,了解河川 淪為工業發展的被犧牲體系處境,以及呼喚美好的河川親水記憶,整個參與實踐 過程,從行動到環境意識的覺醒,即起著「公民學習」的作用,進而採取「行動 研究」的方法,發覺台江流域問題,思考問題、謀思解決對策,展開連署、請願、 民眾參與的政策討論等方式,與政府進行對話,推動台江流域治理,促進公共機 關與台江河川非營利組織社群,共同解決台江流域問題,共同發想台江流域生活 願景。

  台江河川守護運動,在「參與式學習」方面,培育河川守護人才,安東庭園 社區(河川巡守隊)、海佃國小《小台江》,皆獲得全國環保有功特優社團,目前 長安國小、海佃國中、瀛海中學、安順國中也分別成立台江流域學習社團,十多 年來,台江河川守護運動,開創台江水日等在地河川文化節慶,每年五月舉辦愛 鄉護水、嘉南大圳單車溯源行動,明年邁向第九屆,每年暑假結合台江國家彸園, 發展台江青伴行的河川走讀運動,今年舉行第三屆;在「行動研究」方面,發展 高國中小學以台江河川作為學習教室、論文研究場域,目前已有數篇論文獲得台 南市小論文比賽肯定。

  台江社至今已兩年多,很感謝有海尾朝皇宮與台江社區大學的協助才 能給學生多元學習的機會。 每年固定舉辦植樹活動、淨提、大道公文 化祭、台江遊學行路、社區博物館、青春伴行……等,都讓學生能認 識自己的家鄉環境、對自己的家鄉多了一份責任感,進而去改變家鄉 環境、參與公共事務。具體來說,海佃國中的學生把他們關懷家鄉的 心,體現在「獨立研究」、「守護河川 GOGOGO」等競賽,將自己對家鄉 的「期待」與「執著」表現在小論文中,都有一定水準的表現,我想最 大的原因就是參賽學生心中都懷著對家鄉的這份愛。(國中老師 G)

  在參與公共議題決策討論方面,建構公部門與非營利組織等公民社群的討論 平台,有其功能,例如,策辦台江流域公民會議,建構台江流域學習社群數位平 台,促成台南市水利局、水利署與台江流域社群,透過 line 的即時討論功能,進 行水患等公共議題的討論,掌握時效,公私協力記錄與解決在地淹水問題,此外, 持續與長榮大學河川保育中心、環保署合作,發展「民眾參與平台」,就台江流 域河川污染、嘉南大圳整治議題,進行十多年的政策監督與對話,與環保署合作 查緝和順等工業區偷排廢水,推動安南區展開生活污水下水道施設工程。

  然而,和順、總頭寮及中崙、安定四座工業區未設污水處理廠,仍然未解決, 台南市政府認為這是民間工業區,無法處理。2014 年台江流域社群、環保團體, 反對新吉農場開發工業區行動,也是受挫,官方舉辦的說明會與環保署的環差審 查會,資訊不對等、公私意見未能充分論辯,僅改變台南市政府承諾不將工業廢 水排入曾文溪排水線,破壞台江國家公園溼地生態。

  在「流域公共治理」方面,從二 o 一一年,小台江河流讀書會、社大台江分 校、海尾朝皇宮、安東庭園河川巡守隊、台江文化促進會、千里步道聯合,倡議 台江山海圳綠道,從台江國家公園,沿著嘉南大圳,種樹築道,整治河川,獲得 台南市政府、台江國家公園、水利署的支持,列為台南市政府旗艦計畫,台江流 域社群則從綠道監測與淨堤、流域學習及調查活動,進行治理;就台江廟口文化 沙龍操作經驗來看,主動促成公部門與公民,進行在地對話,同時將正在形成的 政策或是公共議題,進行公共資訊的揭露,以及不同意見的論辯,促進更多民眾 也能夠為公共事務發聲,改變傳統由上而下的政策說明會的形式。例如,爭取台碱安順廠列為歷史建築,以及就台江水患治理,展開各排水線的公民會議,討論 治水願景。一位公部門代表就說:「公民討論的方式可在廟口輕鬆舖陳,在神明 見證下,關注地方大小事,廟口文化沙龍既理性又感性,勾勒居民心中美麗願景。」 (環保局代表 F)對在地民眾而言,透過公民社群的行動,與公部門進行政策的 論辯,更能了解生活的環境問題。

  二女婿住台中,每次來台南,就噴嚏打不停.每回女兒都說是過敏,真是 百思不得其解,南部空氣較乾燥,為何過敏更嚴重,這次跟著建明老師 反空污遊行,辦空污講座,才認識 WHO 公告的一級致癌物 PM2.5、PM10 懸浮粒子;2014 年安南區名列全國七十六個監測站 pm10 空污最嚴重 的第七名,而在六都之中 PM2.5 空污排名為最差名列第一名,為 WHO 建 議年平均標準值的 3 倍 。 同學們開始發起空污連署到各班宣導邀請班級連署,並打電話到公部 門反應,師生四處宣講,也在廟口辦起反空污公民會議,希望民眾多 利用大眾運輸,減少汽機車排放;秋冬是會使空污更嚴重的季節,並 建議教育局在國中小進行防護宣導課程,長期暴露空污中,不僅增加 癌症機率,罹患失智症風險明顯增加 2-4 倍,,請大家一起來重視空氣 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台江分校學員 E)

  就振興廟口公共論壇,創新村廟共同體的社會參與精神來說,邀請學者專家 在廟口開講,與社區居民、公部門對話,有助於打開公私對話,公民參與公共 議題討論,形塑台江公共領域,推動台江公民社會。

  廟宇是社區的精神中心也是意見交流的中心,到十二佃南天宮廟口演 講當然令人興奮與期待,演講開始還有藝術沙龍表演,由小朋友表演 肚皮舞,卻將守護河川的精神融入於表演中,真的好開心。 廟口學堂是台灣鄉土教育的進化,是台江文化推動的靈魂,當廟宇可 以變成文化藝術的創作中心、公民共同對話的橋樑,透過廟口學堂讓 更多公民透過學習、互動、參與與討論,廟宇變成行動學堂、變成流域公民議堂,一方面凝聚公共事務的共識,一方面讓更多人的投入, 這正是台江文化發展與願景的希望。(大學副教授 B)
  廟口文化沙龍,讓社區公共議題討論風氣蓬勃,廟口成了公民運動的 發源地,為公益、為社區、為自己、為子孫正義發聲,也培養青年文 化志工參與公共事務,意義深遠,對台江發展將有深遠的影響,也請 大家告訴大家,走進社區,全民的關懷,傳承在地優質文化,有你、 有我,相信台江會更好。(台江分校學員 G)

  李丁讚(2004:372)指出,親密關係是私與公的接合點。哈伯馬斯亦認為, 「公共領域由匯聚成公眾的私人所構成,他們將社會需求傳達給國家,其本身就 是私人領域的一部分。」(曹衛東等譯,2002:201)

  從西方經驗來說,「隸屬於小的團體,去愛社會中我們所歸屬的小單位(the little platoon)」反而是「公共感情的首要原則」(郭忠華、蔣紅軍譯,2007:88、 89),讓人從「私共」的日常生活體驗與經營,逐步邁向「公共」的公民社會營 造。一位台江流域學習行動的學員,就從體驗台江文化與環境的互動過程,從台 江流域社群參與,逐漸發展出公民參與的熱情。

  國小的時候加入了小台江,後來到了瀛海,參加了許多有關台江的活 動。例如:山上淨水場、青春夜行、大道公遊學行路……倒也不是一 開始就很熱衷,是慢慢地,產生了情感,漸漸地,會去想如何讓河川 變乾淨,讓居住的環境變得更好。(國中學生 c)
  對老師而言,這些活動加上「講座」、「研習」、「與政府對話」更能提高 老師的專業素質,這幾年來我已經從原本對台江生態文化懵懂的狀態 下變成半個專家,讓我在校外踏查面對學生的問題時不至於手足無措。 (國中老師 G)

  此外,我們亦深知,社區居民要有「一個安全的私人領域」,才有助於積極 參與公共事務,西方學者亦認為「鄰居、家庭、教堂及自願聯合會」等中介機構, 「在私人領域向公共領域傳遞意願、價值與認同(即歸屬感)中起了至關重要的 作用」,公共政策應當培養這樣的中介機構。(郭忠華、蔣紅軍譯,2007:89、 90、97)就此而論,西方教堂之於社區,亦如村廟之於台江庄社村落,社大班 級、流域社團相當於社群組織,以大廟做為在地學習的基地,亦有中介機構的功 能,台江大廟興學運動致力建構台江流域社群、興辦台江廟口文化沙龍,用意亦 在此,鼓勵學員/居民從利己的生命增能,從積功德轉為做公德的利他行動,從 發展學習到發展生命、發展社區,己立而立人,進而透過廟口文化公共論壇、社 區公藝、台江流域學習等行動,培育實踐社群,培育在地台江積極公民,一步一 步從村廟/庄社共同體,發展在地公共領域,發展台江公民社會。

  月光下,有張椅子,你覺得坐在那裡做什麼好? 微涼晚風中,有支麥克風,你想唱什麼歌? 星光投射的廟埕,有幾張桌子,上面是擺著咖啡嗎? 這乍看十分羅曼蒂克的場景,你道是何種場合這麼有 fu ?其實都不 是,這些只是台南市社區大學台江分校辦理的「大廟興學廟口文化沙 龍講座」中最常見的場景。 在這樣的場景下,每回聽完講座,我總是功力大增,不是因為吸收了 大地日月精華,而是因為這些講座的議題包羅萬象、切合自身及環境 議題(如水患治理、PM2.5、台鹼汙染……等),而且邀請到的講師更 是一時之選;當中更有官員與會,讓講座或公民會議中的討論話題, 可以得到立即而有效的回饋。這樣型態的講座與會議,在與會者也很 多元的情況下,讓公民力量可以適當的展現;不能說沛然莫之能禦, 但顯示出在地力量與意見是不容忽視的。我們要培養自己多元的視野,摒除許多陳腐,才不會為人所利用、或 被矇蔽而不知;參加廟口文化沙龍,是個好方法!(國小老師 A)

 

六、公共領域的形塑:在地的行動與挫折

  然而,公共領域的推展歷程,亦會遭受威脅,西方的經驗分析,公共領域的 弱化威脅,來自二方面,「一是媒體和其他自由表達的工具日漸的商業化和所有 權集中,二是國家對於媒體以一種威權的環境予以控制,並且對於訊息和結社基 本權加以限制」,媒體報導成了「政府的傳播戰略的一部分」,「而非促成公共 論辯」(張義東譯,2013:113)。從台江流域治理的推動經驗來看,媒體報導取 向也會受政治影響,政府透過媒體報導,將政策新聞化,藉以包裝宣傳政策或政 治人物的形象,政策的公共討論,容易變質成為片斷的新聞,無助於「公共領域」 的論辯,例如 2013 年台江流域社群、環保團體反對新吉農場開發新吉工業區的 行動來說,台南市政府面對公民社群的反對意見,提出「零排放」的主張,然而, 「零排放」究竟如何零排放,並未有充分的公共討論,「零排放」反而成了顯目 的新聞焦點,有利於新吉工業區通過環差審查。就此而言,公共議題在媒體的倡 議,成為非營利組織與公部門在社會、文化資本的競爭場域,從公共議題在媒體 上的倡議與討論來說,公民社群針對公共政策的批評,多數會有公部門意見的平 衡報導,但是,公部門的政策與活動報導,少有公民社群的意見陳述,往往就只 是公部門單方的說法。

  此外,受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影響,西方經驗也發現大多數人在工作與家庭 兩頭燒的情形下,「能奉獻於積極公民的時間和精力,都大為降低」,最後「屈 服於誘惑,成為久坐看電視的所謂「沙發馬鈴署」(張義東譯,2013:113), 很難投入於公共領域,從台江推動公民參與、公共治理的經驗來看,政府舉辦的 政策討論相關會議,大多是公務員上班的時間,對於受薪階層的民眾而言,必須 要請假,同時要自付車費,才能參與,若無非營利組織等社群支持,公民要參與 政策討論的門檻十分高,從在地改變而言,台江廟口文化沙龍、台江流域公民會 議,善用居民閒暇時間,為公民創造在地近便、近身的公共政策討論的機會場域, 降低公民參與的難度。

  經濟學者鄭秀玲(2014)亦指出,台灣目前發展公共治理,存在著「聽證程 序和內容不正義、政務官沒有擔當、公務員不敢說真話、立委只聽黨意不聽民意、學界和智庫沒有充分發揮建言功能」等五大問題,從台江推動公共治理經驗來說, 公務員有無擔當,能否說實話,實為重要,因為「公共領域從對話與論辯形成, 對話的基本規範在於說出事實的承諾」(張義東等譯,2013:105),文官專業 的破產,阻礙公共治理的發展。

  加上台灣公共領域的發展,亦受白色恐怖、戒嚴體制的壓迫(2012:110), 民眾畏怯也不習於為公共事務發言,逐漸放棄公民的權力,放棄公共事務的參與 及發言權,數十年下來,國家社會的轉型正義工作,遲遲未進行,傳統與現代社 區組織,也面臨著侍從化的困境,例如,政府過去習慣以摸彩送獎品方式,動員 民眾參加政策等說明會,以補助方式,由上而下動員社區組織;例如,社團辦活 動要經費,也習慣請託民代幫忙,民代則藉由預算審查、質詢,向公部門施壓, 給予社團補助,或是社團為求生存,亦向政府承攬委辦案,其間也存在著「收編、 背書」的疑慮;例如,民眾為處理私人利益:人事請託、道路開闢、土地徵收、 都計變更、騎樓與頂樓違建、農地違建工廠…廢水等污染問題,也習慣請託民代 出面與公部門「喬一喬」,稍一不慎,犧牲公共利益,形成代議政治的監督力量 與私利共謀的偽善結構。進一步探究,為了取得選票,民代忙著紅白帖跑攤,民 眾為了取得民代服務,或是不敢得罪公部門,久而外之,對於錯誤的公共政策噤 聲,甚至出賣公共事務的發言權及參與權,形成上下交相賊的民主怪象,這些都 是台灣發展公共領域、公共治理存在的威脅與困境。

 

七、如何可能,台江公共治理經驗的瞻望

  反思台江流域治理及廟口文化沙龍經驗,吾人發現,河川遭受工業污染的原 因,一是工業社群專業倫理與信任的自我崩潰,二是公共機關,透過都市計畫, 將河流納入被犧牲體系的底層,淪為為都市的臭水溝、頹廢區,三是傳統農漁業 價值與生態性被剝奪。

  今日吾人反思台江流域公共治理如何可能,必須從這三方面的反思,展開行 動,一是台江國家公園的環境保育與台江水患治理共構的可能,一是重新思考台 江流域、國土發展的可能,三是發展與水共存的台江流域產業技術的創新。 為此,台江流域學習即為根本工作,以參與式學習為基礎,匯聚更多守護河 川的力量,促進公私協力,齊力營造在地流域的美好生活。藉由流域學習,進行 台江流域治理的實際案例檢討,例如,定期在廟口舉辦廟口文化沙龍、台江流域 公民會議、智庫會議,探究海尾寮排水線治理、倡議台江山海圳綠道、和順等四 座工業區設置污水處理廠,研擬台江海綿城市的水患治理對策、台江國土發展定 位等等,我們企圖透過流域學習,促進民眾意見的交流,在地流域經驗的反思與 知識化,才有辦法發展更聚焦的公民參與行動,以及公民參與的承諾,將經驗知 識化為守護河川、土地的行動策略,再生產台江流域為主體的台江水學。

  此外,從台江河川守護運動經驗來看,吾人也必須發展流域學習與治理的中 介團體,以及在公共機關與非營利社群,發展中層組織,因為,公私協力的重要 意義,在於開創公共領域,發展流域公共治理的新經驗,因此,在公部門與非營 利組織的內部,更需要發展中層的社會實踐人才。

  進一步分析,公私協力的中介平台,若由非營利組織發起,如何取得公部門 的承認,也是挑戰之一,反之,亦然,因為,公共領域的形成關鍵,在於公共機 關與非營利組織之間的認識與信任,否則公私很難合作,彼此同時無法取得公共 制度變革的合法性。

  簡言之,公共政策的共同想像對話與共同經營的實踐,這是公私協力、公共 治理的基礎。

  進一步而言,非營利組織做為公民如何影響社會進步發展的社群組織,也有 其社會實踐之路可行,亦即強化公共輿論的合法性與影響力,打開公共政策的對 話與監督的實踐場域。

  回觀台江河川守護運動經驗,從台江山海圳綠道的推動發現,公私協力觸及三個公共治理技術的變革,一是公共機關的發包制度的變革,大抵可分成工程技 術如何生態化/人文化、公民參與如何在地治理化、以及如何支持實踐社群的在 地行動,這是公共工程/政策的社會創新的挑戰;二是非營利組織的實踐技術與 觀念變革,可分為打開公共對話的場域,知識分子專業技術的在地化,以及在非 營利組織在地化的創新經營;三是社區生活的變革,可分為生活的學習化,產業 的永續化,以及環境的保育化。

  這三項公共治理技術如何可能呢?涉及到公共機關、非營利組織的反思,以 及公共政策施行制度的變革,公共機關與非營利組織在社會與文化資本之間的競 爭!

  從公部門來說,承辦者如何將非營利組織的實踐文化納為政策願景的參考, 破除型式化的民眾意見收集,思考如何讓公共機關避免陷入決策霸權的困境,這 是可能的基礎之一,因為,公共意見的收集過程本身,就是專業知識與經驗知識 的討論與辨證,也是「公私」協力打開公共領域的實踐。

  公共機關與非營利組織,要從協力過程中建構信任的力量,以及彼此願意承 擔責任的承諾,如此公共治理才有可能。

  公共治理的理想,難以用行政命令來達成。公共機關要實現公共治理的理想 的可能,就在於公共機關的願景與理想性格的召喚,公務員能被「做對事情」與 「為社會做出貢獻」的熱情所引領,在公共機關內,組織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 行動,果能如此,公務員的社會實踐,將回饋到公共機關的日常行政事務改革, 進行法制的變革,一位認真做事、肯說實話有擔當的公務員,必然會檢視法令的 合不合宜、可不可行,也將會探究改革公共機關的「發包」制度可能,特別是發 包制度的契約內涵的再詮釋。

  發包採購契約是採最低價?還是最有利標?「公私協力/公共治理」也是發 包採購關係嗎?還是互助合作的公共參與關係?這是公共機關與非營利組織雙 方必須嚴肅以對的課題,吾人以為,「公私協力/公共治理」應是互助合作的公 共參與關係,讓我們回到根本問題思考,「公共領域」的形成,除了公共機關的 「公領域」之外,更要有非營利組織的「私共領域」的參與,才能成圓。因此, 吾人倡議,未來的變革應朝「參與式」的制度邁進:參與式預算、參與式規劃、 參與式治理…進行公共政策的改革,果能如此,那麼公共機關「發包」制度之必 要就在於為公共治理服務,為「公私領域」的合作而服務,為創造公共生活的價值而服務,而不是僅止於勞務、貨物與金錢的交換!

  從公部門的反思來說,發包是政策實施的工具,這個工具的改變要從根本問 題來反思,發包不是服務公共機關,而是服務公共治理、促進公私協力,可以分 為技術工程、公民參與、社區經營三大類,後二項即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治理」化;就非營利組織的反思而言,如何了解公部門行政文化,如何研究在地公共議 題,如何經營在地,簡言之,即是非營利組織在心態與行動的在地化,如此,非 營利組織才能跨域專業與經驗知識、外部與在地的認同界限,與鄉親共同發展在 地幸福生活。

  在地幸福,追求良善的社會,這是公私領域共同的實踐場域與願景。

  未來如何在公共機關內將公民參與、社區經營化為業務,化為市場,換句話 說,就是業務如何民眾參與化、在地化,以及如何將「公民參與」、「公共治理」 市場化,開拓企業/第二部門參與的管道,形塑公私協力風氣,在在考驗著公共 機關組織再造與法令的變革,就此而言,水利署等公共機關應思考如何在組織內 設置專責單位,或是公民參與委員會,做為組織變革的實踐單位,這是發展公私 協力/公共治理重要的一步!

  公部門與非營利組織之間,若能採取「公民參與」的合作關係,那麼,彼此 就有機會了解共同的實踐文化,特別是在每一次的流域治理、公私協力的想像與 傾聽之後,更重要的是要有共同做事的機會,才能培養彼此的合作默氣,每季辦 一次共識會議,進行參與式對話與檢討,修正行動方向。

  公民參與制度要先打開對話機會,在對話中重要的是傾聽與回應,願意說實 話與承諾,各自發揮各自掌握的資源效能,從對話中找出問題,找出日常與在 地問題,如此才有公共治理的機會,例如,公共建設與公共管理如何生態化、 人文化,社區民眾生活與在地產業,如何發揮創新的效應,這是微型與區域文 化公共治理的重要概念,一如大廟興學,本身即是公私協力、公共治理的新模 式。

  值此台灣流域治理、公私協力反思的時刻,我們既要回觀也要前瞻,我們要 面對公領域與私領域的合作,有無可能?除了透過選票,施行代議的民主政治之 外,就社區大學運動來說,現階段就是發展公民參與,形塑公共領域,促進公共 機關的政策與公共資訊的公開、分享與討論,將「公共政策」新聞化,轉成在地日常生活的思考取向,才能避免坐在冷氣房想像社區道路的樣子,避免在地、城 鄉多元化的個性,被公共政策新聞化操弄、抹平的困境!

  然而,參與式預算要找誰來參與?參與式規劃與經營要有誰來討論?這是身 為非營利組織團隊的我們必須思考之事,也是非營利組織團隊推動「在地培力」、 「公民培力」、「社群培力」的重要工作,我們必須反思,也必須走在公共機關之 前,非營利組織的進步性,這是台灣公民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更是刺激公部門 進步的重要力量。

  因此,非營利組織團隊必須從在地參與之中,從在地日常生活中去認識更多 的鄉親與社群,從公民培力、從實踐社群培力,開始行起,從參與管理「公共事 務」做起,一條河、一段路、一間學校、一棟公共建築…在地的我們,要事事關 心,呼朋引伴,一起參與討論,一起累積經驗知識。果能如此,在我們前行─邁 向公私協力、打開台灣流域治理的公共領域的路上,我們就會看見台灣,看見台 灣公共領域的路上,有傳統的大廟與現代社群,有大樓社群,也有街頭巷尾的里 鄰組織…有阿公阿嬤與小孩,有阿伯阿嬤與青年朋友…有美與醜,在這條公共之 路,我們會看見更多的可能性,以及更多的責任與願景承諾的考驗。

 

參考文獻

江明修(2002)。非營利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何博聞(譯)(2004)。風險社會(原作者烏爾里希.貝克)。南京:譯林出版。
李丁讚(2004)。公共領域中的親密關係:對新港和大溪兩個造街個案的探討。 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頁 357-395。台北:桂冠出版。
林榮遠(譯)(2010)。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原作者斐迪南. 滕尼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吳乃德(2004)。搜尋民主公民─社團參與的理論與實際。公共領域在台灣─困 境與契機,頁 177-209。台北:桂冠出版。
吳茂成(2004)。台江文化的願景。第一屆台江文化營研習手冊(吳茂成編),頁 76-82。台南:台江文化促進會。
吳茂成(2008a)。社會參與中的成人學習探究─以台南市安東庭園公寓大廈社區 營造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茂成(2008b)。村廟如何成為社區教育中心之探究。2008 南台灣社會發展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屏東教育大學。
吳茂成(2013)。台江內海及其庄社。台南:台南市文化局。
張義東、吳


:::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5年01月09日 19時15分
97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應減少戶外活動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