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一場民眾參與藝術的對話旅程,台江文化中心新建工程圍籬美化計畫有感/李慧玲

一場民眾參與藝術的對話旅程

台江文化中心新建工程圍籬美化計畫有感

李慧玲/台南社大藝術美學經理人

我想,我現在所努力的,都是為了回應兩年前,我在台江文化祭上,首次分 享台江文化中心建築模型時,那些與我交會的孩童們對台江文化中心所散發出的 殷切企盼且發亮的眼神……

如果台江文化中心是來自台江土地裡最深情的呼喚與期盼,那麼整個興建工 程都應該成為台江在地的一場公共建築與民眾參與的學習場域,及公私協力的對 話經驗。一座來自民間催生而起的社區公共建築,正是這場歷經十多年台江文化 運動的公民實踐,有其重要意義。既是承載眾人企盼而來的公共建築,就可創造 出多元聲音與參與規劃的公私治理模式,解放傳統公共空間的生產模式與權力支 配的既定型態。

台江文化中心從催生倡議、設計規劃到動土興建過程,歷經了許多社區組織 與在地居民的參與,可謂名符其實的由下而上孕育的公共建築。這由下而上的催 生力量,不只代表了地方共識的凝聚,也創造了地方催生文化教育建設的典範。 台江文化運動自 2004 年起,不斷的以進行式的型態前進開拓,尤其每年以「台 江文化祭」作為凝聚在地表演團隊的重頭戲,讓硬體與軟體的文化工作持續並 行。

建築基地內由文化局主導 的硬體工程已於 105 12 月動 土施工,基地外的軟體文化工程 也從未停歇的進行整合與創造, 與文化局籌畫台江文化中心經 營發展委員會、持續規劃台江文

化祭、發展在地音樂與戲劇種籽培力課程等…持續累積台江在地的文化能量,開 展多元合作的可能。因此,受文化局邀約規劃台江文化中心新建工程基地的圍籬 美化計畫時,台江平時積累的在地文化圖騰已悄悄在我心中浮現,遂也就接受了 這個挑戰,把整個圍牆美化計畫設計成一場台江文化運動的對話行動。

這個包裹台江人十二年文化夢想基地的帆布,一定也是要來自眾多人的參與 模式才行。因此,計畫分為三個部分:

 

一為拍攝在地團隊的剪影人物像:設計剪影攝影棚,拍攝台江在地團隊的表 演圖像,串連出在地豐富的文化元素。

二為文化工程的教學與參與:將每個場次 的外拍,都視為一場台江文化工程的教學 活動。每次安排半小時的台江文化中心推 動教學說明,讓孩童理解作為全台第一座 由下而上、由在地民間團體爭取興建的藝 文場館,是有何理念及想法,也讓孩子們 更清楚台江文化中心未來是他們的展演空 間,他們可以用什麼方式參與互動。

第三部分為數位影像的紀錄與分享:透過訪問錄影,拍攝孩童們對台江文化 中心及公共空間的想像,預計將完成 5 支單元短片,分階段放置「台江文化中心 新建工程臉書」分享,傳達台江孩童對地方重要的公共建築的期許,藉由社群媒 體引發討論、評論與分享,增加公眾對文化中心的關注度。

整個計畫有賴於多年台江文化運動的累積與醞釀,讓整個攝影取景過程十分 順利。合作團隊上也都是長年參與台江文化活動的學校團體,雖礙於時間有限, 無法擴大更多元的團隊訪問,是其中較可惜的部分。這次計畫採訪了瀛海中學熱 音社、熱舞社、吉他社、長安國小太古社、扯鈴隊、台江少年武藝、安南國中國 樂社及大道公現代車鼓舞社團等五個團體,每個團隊都有其特色,從國小、國中 到高中,再到樂齡的車鼓社阿公阿嬤,在他們精彩的舞動展演下,台江文化意象 好像也逐步慢慢建構起來,成為一幅獨特的台江人文的風景。

在訪問的過程中,最好玩的莫過於人在剪影中身體的開展與玩樂之心,躲在 螢幕後也讓他們擁有一種不必面對群眾的安全感,那時大家身體頓時鬆了開來, 藉由身軀的展現,玩著各式各樣的剪影效果。這個片刻身體成為一種語言,傳達 他們為在地而舞、為地方而唱的青春意象。觀看著剪影後舞動的身軀,想著他們 都是台江文化空間舞台的主角,我們應該為他們創造更多人與人相遇、交流的開 放文化場域才是。

其中,在錄影採訪的對話過程中,收錄了眾人對文化中心的想像與期待,也 試圖提問他們若是建築師想蓋什麼樣的文化中心呢?這些提問都是想深切知道 這個階段的他們,心中渴求的生活型態。孩子的話語中雖有很多童言童語的奇想, 但也能從中透露出他們對公共空間的期待與想法,這也讓我反思,是否在空間分 配的過程中,忽略了身邊這些沒有發言權的小小使用者呢!我想藉由這些訪談, 整理台江在地學童對地方公共空間的想像,歸納出幾個角度與看法,算是作為傾 聽孩童使用者心聲的回饋。

國小的孩子強調空間的趣味,對他們而言,戶外的空間更吸引人,更是身體 的遊戲場。孩子們享受於身體與空間的互動樂趣,他們期待三層樓的溜滑梯、納 涼的大樹、可攀爬的樹屋、放風箏、研究昆蟲、玩槍戰,甚至希望用樹來蓋文化 中心……許多天真的想法,卻透露出孩子們對戶外空間的渴望以及對戶外自然空 間可親性的追求。因此,文化中心雖有其演藝廳、圖書閱覽、社區教育學習的功 能性,但戶外或半戶外空間更是居民最易親近與逗留的場域,如何為這群小小使 用者開創一個身體可探索與接觸的戶外文化休閒空間,亦是值得思考的課題。

對正邁入青春期的國高中的學生而言,他們想爭取的是能排放壓力、運動休 閒的空間。此刻的他們,課業壓力大,除了家與學校外,社區的大型公共建築將 會是他們可以短暫轉換學習生活的交誼場地,與同儕練琴、彈奏、打球、跳舞、 歌唱、閱讀、拍照、聊天……都是他們能抒壓,也能盡情享受青春正盛的活力方 式。他們的想望在我心中浮現了許多美好的畫面,文化中心圍繞著在地青年舞蹈、 歌唱與排演,每個人都能自在的找到一方適合他們群聚相會與分享的角落,讓藝 術悄悄融入生活,讓文化在日常裡生根發芽,這不是最美好的公共空間型態嗎? 孩子說:「我希望他是一片樹林,種更多的樹,更希望用樹來蓋文化中心。」

有人說:「把台江隱藏的文化放進來,讓更多人認識台江。」 或許找遍全台各地文化中心的型態,都無法定義我們心中想要的那個台江文化中心。綜觀孩童們的想法,大家對文化中心的想像,不全然只是文化面向,更 是全面的生活休閒機能的想像,投射出眾人對於美好生活的夢想樣貌。其原因可 能是來自地方居民對於大型藝文空間有高度渴求。在這持續運行中的推動過程, 台江文化中心早就跳脫許多傳統框架,不管是由下而上的倡議催生,又或者是結 合演藝廳、圖書館與社區大學的設計,甚至是這些年許多的民眾對話參與推動的 過程,都為台灣的公共建築史書寫出一頁獨特的篇章。

最後,我想對孩子們說:「有夢,地方才會改變!」十二年前,台江的大人 們因懷抱對台江在地文化與美好生活的想望,而孕育出台江文化中心,正是有夢 最美的勵志故事。讓我們一起對地方有感,培養自己對社區環境有自覺與創造的 能力,營造一個強而有力的參與社區吧!


:::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5年01月09日 19時15分
97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應減少戶外活動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