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回收:我的學習,心的改變
引言稿
何青蓉/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教
當茂成邀我以「我的學習,心的改變」為題撰寫短文與大家分享時,我一口答應,然接下來則是長長的沈思:文章要從何寫起?想了想,一切還是要匯歸到我開始對「心」比較有感覺的源頭—我與福智團體接觸,繼而在團體學習,過程發生的一些故事,恰巧都跟資源回收有關,正好把我這顆心撿回來。
八十九年,在完全沒有心裡準備的狀態下,因為友人幫我報名而參加了福智教師生命成長營,我依約提了睡袋去大仁科技大學赴約。對於那個營隊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中午在活動中心大專義工的加、退飯進場。當時全場有將近一千位學員,在拿到便當之後,緊接著「退飯」義工進場,學員們被告知:如果吃不了那麼多飯菜的話,可以舀出來給義工放在桶子裡。過沒多久,「加飯」義工進場,學員們接著被告知:如果飯不夠的話,可以添增飯菜;當然,新添的飯菜是飯菜分開清爽可口的。吃完飯,走出活動中心,呈現在眼前的是碗、筷、果皮、紙屑、橡皮筋井然有序分類放置。沒有人告訴我不能有剩菜,但我想這不就是境教嗎?那天開始,我心裡暗暗地決定,做垃圾分類、廚餘回收。
之後,某一年福智中小學正在興建,我去當義工。記得很清楚,那是個炎炎夏日,工地黃土飛揚。搭了將近兩個小時的遊覽車去到位於雲林古坑的福智教育園區,我被分派去作垃圾分類。精確地說,負責處理拆解水泥袋。從事垃圾分類對我不是一件稀奇或難行的事情。可是拆解水泥袋是生平第一遭;原來水泥袋有三層,內外兩層牛皮紙中間夾了一層塑膠膜,我的工作就是將紙歸紙、塑膠膜歸塑膠膜,還有封口拆下的棉繩不能混在一起。記得那天做沒多久,外表上我變得灰頭土臉,但是心卻是極端的清明和感動。仔細觀察那個學校,除了建築主體工程外,全部都是義工協力建造出來的,不說所有的樹木是義工種的,校舍前的草更是一根根種下去的。一車車的義工搭遊覽車,從四面八方湧入,說真的,所花費的人力與時間,若換算成金錢,或許還超過成本。
還有一次,我在福智團體作勞動工作,還是被分派去作資源回收,負責的是拆解卡式錄音帶,也是生平第一次。錄音帶外盒歸在一起;寫過、沒寫過的標籤紙分門別類不說,連塑膠殼和帶子都要拆開,才知道塑膠殼鎖了五顆螺絲。問帶領的法師為何要如此大費周章?要賣螺絲嗎?當然不是。除了環保,更是恭敬法寶;原來那些錄音帶都是師長開示的錄音帶,不能隨意棄置。我想到小時候,爸媽總是告誡我,不能隨便丟棄書本、筆記簿等,可是長大以後,每天被我隨意丟置的文件,管它有沒有寫字,不知有多少。一向自以為很有環保概念,不管作廚餘回收、垃圾分類,我看到的都是「物質」,卻沒有連結到「心靈」的作用,就如同子貢要廢除供奉告朔禮的羊,孔子告訴子貢說:「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在福智團體,師父常教誡我們:「歷事練心」,就是這個道理。看到自己常常從單方面的角度「直道而行」,理直氣壯、得理不饒人,結果不僅得罪人,事情也辦不成。回觀上述種種,有種深深的感恩,自己何其有幸,有一群人—老師與同行善友的相互策勵,把我昏沈、散亂和自以為是的心撿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