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pty Title

台灣學

與看見臺灣

顧忠華/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創會理事長

 

 

最近由齊柏林拍攝的〈看見台灣〉紀錄片引起廣泛的迴響,看過影片的觀眾,有不少人都會興起很深的感觸:原來我對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了解這麼少,從空中鳥瞰,它是多麼地壯觀,但舉目望去的國土傷痕,又是多麼觸目驚心,甚至令人不禁流淚。

 

所以,如果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觀看同一件熟悉的事,其實常會驚覺到很不一樣的內涵,有時是驚喜,有時卻又揭露了赤裸裸的悲慘真相!很多時候,我們是「只願」也「只能」看到我們想看的東西,完全看不到、也想像不到我們沒能力觀察到的現象,這麼一種簡單的道理,人類直到現在仍然很難「參透」,才會不斷造成種族、宗教、階級、乃至性別等等不同社群間的誤解和衝突。

 

正是有鑑於此,「台灣學」自倡議之初,便始終強調回歸到自己立足土地的觀點,不再只以制式的「學術規格」套用在活生生的「地方知識」之上,而是能夠透過更多元的方法──行動體驗、動手實作、深度表述…等──尋找出貼近真實的集體感受和生命脈動,去看見我們之前被蒙蔽的在地風景(自然、人文、社會的種種風韻)

 

社區大學在各地都熱心推動「地方學」,具體實踐「知識解放」的理念,至於「台灣學」則希望能夠彙總地方的「集氣」,共同打造出台灣的「場所精神」,重新塑造同感共榮的「命運共同體」。這麼說,聽起來很抽象,但如同台灣學工作坊這次選擇在台江辦理的用意般,我們可以想像「大廟興學」所累積的成果,是每一個參與學員都對於自己居住的環境多了幾分認識、對於一起學習的伙伴多了幾分信任、更對於如何經營社區的公共事務多了幾分「培力」(empowerment),這些深耕在地的知識力量,正是見證了社區大學對於地方認同的有效滋養,也間接灌溉了「台灣學」的苗圃,未來誰說不會生長出爭奇鬥艷的美麗花朵,讓台灣「被看見」的面貌增加更多的風采!

 

「台灣學」可以發展的方式有很多,包括以數位學習作為地方知識蒐集、詮釋、傳播的載具,亦可以結合地方非營利社團,建構社區大學作為社區營造、社區防救災的基地。總之,當我們開始想要「看見台灣」,各式各樣充實「台灣學」的策略就會油然而生,因為,關心我們自己的鄉土、思考如何提升自己和鄉親的生活品質,本來即是最樸實的動力來源。歡迎各位伙伴蒞臨參加「打開公共領域,台灣學論述與實踐探究」工作坊,誠摰期待所有人滿載而歸,不只載著增長的見識,還有著滿滿的夢想!


:::

台灣即時空氣質量指數(AQI)

Tainan的即時空氣品質
2025年01月09日 19時15分
97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應減少戶外活動
空氣質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對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較弱影響

書籍目錄

展開 | 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