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茂成(台南市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執行長)
2010/9/26
如果我可以給宜蘭寫一封信[1],我會說路旁若有樹,該有多好,雖然一眼望去皆有綠,但無法遮蔭!
如果我可以給宜蘭寫一封信,夏天適合申時散步去,日光比較軟!
今夏在宜蘭行路三天,從早走到夜晚,頂著烈日,我如此的想著,直到黃昏隱入夜色,一股清涼才得以生起。
如果我可以給宜蘭寫一封信,請有志的同胞鄉親,一起來思考,如何營造出一條有樹的宜蘭千里步道。
我慕著綠色蘭陽之名而來,我攜著妻兒同行,從烏來到礁溪,越過桶后林徑;從礁溪到丸山,順著蘭河而尋;從丸山下蘇澳,伴著冬山河而抵。
桶后,那是台北宜蘭的窗口,群山接壤,走下鞍部,蘭陽在望,悄遇雷雨來洗,洗去一身的熱汗與喘息。
但是,群樹彷佛就留在山裡。
離村愈近,離樹愈遠!
走在鄉徑河堤旁,望想著漂浮著熱光的路頭轉角,能有一棵木黃麻,響著松風,庇蔭著過往的行路人。
此刻的熱,讓我憶起兒時木麻黃路的清涼,讓我理解到阿嬤在路頭茨前奉茶的貼心!
原來,日頭真炎,出外人渴求的是一杯清水!在松柏下,解渴歇腳!
那就是一種幸福吧!當我們渡過某一條河,走過某一村時,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奉茶的貼心,路樹的可親!
來宜蘭行路,也許就是在找尋鄉親的貼心,綠樹的可親吧!
我們是千里步道的行路者!我們要用腳走,走入鄉鎮,貼近台灣,認識鄉親!
因此,我們終於和孩子,下定決心,來宜蘭行路,三天三夜,一步一腳印,橫過地圖上想像的蘭陽地!
看到蘭陽,有山有水,有情有義!
首日,從桶后抵礁溪,幸得宜蘭社大庭賢兄、溫泉促進會杜國生理事長的相助,才得以走出漆黑的鄉徑;次日,走過蘭城,走過蘭河,走過十小時的疲憊,才抵丸山謙圃居,只見祖祺兄站在十點的夜色中望著,憂心我們迷路,祖祺嫂早在家裡烤香點心,冰涼百香果汁,貼心等著我們;三日,道別丸山,一早的老農坐在門口,笑著與我們點頭,一路尋尋問問,才得以走過稻田,行過溪畔,經太和、八寶圳、冬山河…直下蘇澳。
這一路,從山到海,從想像到真實!
原來路是生在嘴裡!不是GPS所能導引!
原來蘭陽的綠是田裡的稻草和遠山所染成!
原來我們走在一片綠色的世界中,但是,路樹少見,可見的樹卻離人,離人行的距離好遠,好像似是被觀賞用,難以親近!
原來千里步道要的不只是一條路,而是一條有樹、有水的人行之道!可以與鄉親在田頭路尾乘涼歇腳,可以話家常,可以聊自己談旅行說故事…可以連繫土地,連繫人心的千里之路!
讓我與妻兒,可以從台江之地遠行到蘭陽之濱的學習之路。
讓台灣子民可以自在慢行,看見文化,認識鄉土,守護人心的千里步道!
如果我可以給宜蘭寫一封信,要謝謝鄉親一路的指引招待,謝謝千里步道諸友朝政、志明兄後勤的安排,讓一度身心困頓的我們,有了續行的動力!
讓我們有走出希望的信心與勇氣!
如果我可以給宜蘭寫一封信,讓我們一起來發願吧!從小樹種起,一村一林徑!
[1] 日前聽黃武雄老師談起要拜訪村民,一起種樹,在宜蘭太和、八寶村一帶,推動一條千里步道的示範道路,黃老師這一份心,讓我想起七月初在宜蘭行路的經驗,因此,才寫下本文,供大家思考,台灣鄉村生活之路,路樹真的有必要,否則,我們到最後只能坐在汽車裡、躲在家裡吹冷氣,而遠離土地!
【千里步道的起點,公共政策的整合】公共對話,山海圳綠道文學開講